〔摘" "要〕" 本文旨在通過設計創新的實物助學單,促進小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的深度學習。通過分析當前小學科學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以“物品類、模型類、圖片類”三種類型進行創編,提出實物助學單的設計原則與實踐成效,為小學科學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教學輔助工具,意在更好地建構知識、挖深思維、激發探究興趣,落實深度學習,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 小學科學;實物助學單;深度學習;物品;模型;圖片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3" " 0025-03
在當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小學科學教育作為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的關鍵領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傳統的教學方式已難以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因此,探索一種能夠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尤為重要。本文通過設計創新的實物助學單,為小學科學教學提供一種新的教學輔助工具,以期更好地建構知識、挖深思維、激發探究興趣,落實深度學習,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一、記錄存在的問題
小學科學課堂立足素養發展,科學的記錄是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載體,為探究實踐提供事實依據,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于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在平時的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忽略了它的作用,記錄流于形式,單一的文字記錄讓課堂索然無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煩瑣冗長,本末倒置
一些學習記錄設計過于復雜,學生需要花大量的時間讀題、理解、進行解答,以致忽略實驗本身的探究,動手時間大大減少,課堂的最后也只是簡單小結,草草結束,學生學得云里霧里,一頭霧水。
(二)淺層學習,流于形式
一些學習記錄需要學生寫下大段的文字作答,學生容易產生枯燥感,失去對活動的興趣,研討浮于表面,缺乏思維的發展,在知識建構上,只能顯現出表征知識,無法獲知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本質規律。
(三)應試教育,枯燥無味
一些學習記錄的設計就像練習,沒有趣味性可言,只需學生機械式地填寫空格,無法顯化學生的思維,后續的研討展示中也僅僅是形式化地看了看就直接小結,完全為應試教育服務。學生無差別地匯報讓學習只停留在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層面,普通的任務單缺乏關注知識的評價、創造、應用與分析,忽略學生的高階思維發展。
二、深度學習下實物助學單的創編設計
針對當前小學科學記錄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設計以實物為載體的實物助學單,意在準確引領探究活動的進行,讓知識遞進地、有層次地建構。在后期的研討環節能夠充分暴露學生的所思所想,讓學生帶著質疑的精神深挖思維,體驗探究的價值感和成就感,指向深度學習。
實物助學單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輔助工具,以其直觀性、操作性和趣味性等特點,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展現出獨特的優勢。它通過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實物操作,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時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創造力,為深度學習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實物助學單的設計原則
目標導向性:實物助學單的設計應緊密圍繞教學目標,確保教學活動能夠有針對性地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可操作性:實物助學單應便于學生操作和觀察,使學生能夠通過實物操作來理解和掌握知識。
趣味性:實物助學單的設計應富有趣味性,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開放性:實物助學單應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發現,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二)實物助學單的實施類型
筆者將實物助學單分為物品類、模型類、圖片類三大類進行創編,意在打破學生認知困境,把握學生認知水平。在前測時、過程中、總結時加入實物材料的展示,方便學生觀察、體驗與感悟,這樣的設計有趣味的體驗、感官的刺激,在交流研討中能夠作為直觀證據促使學生更好地思辨,建立科學概念,進行深度學習。
1.物品類助學單設計
物品類助學單適合實驗對象體積較小或容易取得的真實物品。這類助學單的設計旨在通過真實物品的展示,引導學生自我探索、自行建構,深度思考。
【實物解疑】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往往會遇到很多困難,真實物品的出現是很好的突破口,用以引導學生自我探索、自行建構,深度思考。在設計助學單時,可以加入真實物品,以幫助學生解決困惑,突破難點。例如在《點亮小燈泡》一課中,助學單的設計包括讓學生嘗試連接電路、猜測電流路徑等步驟,然后通過實物展示小燈泡內部結構,讓學生直觀看到燈泡內部的線路,為后續探索電流路徑打下基礎。這種設計能夠讓學生親身感知,獲取證據后再進行下一步猜測,環環相扣,留下明顯的學習痕跡,實現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
【探索留痕】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可以將自己的發現或獲得的結果在學習單中展示記錄,以便更有深度地分析實驗結果。這類助學單在設計時留有空白區域,讓學生將自己的探究所得展示出來,以便更好地進行對比、整理、歸納,從而獲得結論。如《發現變化中的新物質》一課,助學單的設計去掉了對白糖變化的文字記錄,用涂抹留痕的方式記錄白糖每一個時間段的變化,用可見的實物代替枯燥的文字,讓學生更關注實驗細節。在后續的研討中可以根據記錄的留痕,作為獲取結論的有力證據,更有深度地分析實驗結果,辨析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異同,真正理解物質變化的本質,化無形為有形、變模糊為可視,幫助學生搭建思維的腳手架,最大限度挖掘學生思維深度,建構真實的知識體系。
2.模型類助學單設計
模型類助學單適合實驗對象體積較大或不易取得,無法使用真實物體研究的課例。這類助學單的設計旨在通過構建實物模型,將抽象概念具體化,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
【實材建模】利用材料構建實物模型,以實見虛,將無法直接研究的事物通過建構實物模型展現出來,以便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這類助學單以建構可見的實物模型為探究主體,并將獲得的結果記錄下來。目的是將學生前概念與思維過程顯化,從而修正學生錯誤的前概念,形成正確科學概念的同時也發展學生思維。例如,在《觀察云》一課中,助學單設計選用棉花讓學生動手制作天氣圖,通過模型展示不同天氣的云量、形狀等特點,幫助學生理解天氣符號的繪制和天氣變化的原因。這種設計能夠清晰化難以理解的概念,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繪圖構?!靠茖W探究活動中,很多事物客觀存在但看不見摸不著,如聲音、空氣等物質。為了能更好地研究這類物質的性質,切實開展探究活動,而不是紙上談兵,可以設計此類助學單,繪制圖形模型,顯化學生思維。如《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課中,聲音看不見摸不著卻真實存在,通過課本中的探究實驗能夠發現物體發出聲音時會改變運動狀態,但是這個運動狀態是怎樣的呢?我們無法記錄,不知道學生的真實想法。圖形模型的構建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把學生的思考過程以畫圖的形式記錄下來,不僅能夠直觀地看到學生的想法,也能夠作為研究的對象進行討論、剖析與糾錯,深入推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順利將復雜多變的發聲物體的運動狀態統一為簡單的科學概念: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3.圖片類助學單設計
圖片類助學單適合無法使用真實物品且不方便做成模型的其他課例。這類助學單的設計旨在通過數據匯總和圖片集現的方式,幫助學生直觀地看到實驗結果和數據變化。
【數據匯總】在科學探究活動中,許多活動需要數據的記錄。這類助學單主要將數據匯總,通過數據匯總圖可以直觀地看到每個小組的數據反饋以及有爭議的數據,以利于課堂的深層次討論。將抽象的概念用定量的數據分析獲得,例如在《讓小車運動起來》一課中,助學單設計將學生的拉力數據收集后繪制成數據圖片,通過橫向和縱向比較,讓學生多角度看待數據變化差異,鍛煉思維能力和對圖形的解讀能力。
【圖片集現】在文字的基礎上配以圖片幫助學生歸納整理,規避文字描述的不全面性,為之后的探究研討鋪平道路,讓學生更有依據地進行探究研討以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這類助學單以實物圖片輔助,幫助學生獲得更為完整的信息。如《一天的食物》一課中,助學單的設計讓學生課前對前一天吃的食物進行拍照展示。學生能夠清晰地觀察到自己吃的食物,規避了因菜名復雜而漏寫食物的問題,引領后續的探究活動“給食物分類”,讓分類更真實有依據。同時,將三餐實物化地收集整理,讓學生更能體會到收集整理的意義。學生有意識地去注意自己的一日三餐以及三餐以外所吃的各種各樣的食物,從而發現食物的多樣性和主要種類。這樣的設計滿足了他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的探究樂趣。
三、實物助學單促進深度學習的效果分析
實物助學單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創新了教學方式,更在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方面展現出顯著成效。以下從理論層面深入剖析實物助學單如何有效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一)精準定位學習起點,優化教學策略
實物助學單通過其直觀性和操作性,能夠迅速捕捉并定位學生的學習起點。它利用實物、模型或圖片等載體,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具體化、生動化,使學生在接觸新知識前就能產生一定的認知基礎。這種設計有助于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認知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優化教學方式,確保教學活動能夠精準對接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二)強化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實物助學單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和觀察體驗。通過讓學生親自操作實物、構建模型或觀察圖片,他們能夠在實踐中深化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提升科學實驗的操作技能。這種動手操作的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為科學素養的全面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三)促進學生深度研討與思維碰撞
實物助學單的設計鼓勵學生進行深度研討和思維碰撞。在研討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實物助學單上展示的實驗結果和數據,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討論。這種研討不僅有助于鞏固所學知識,還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在相互交流中不斷進步。同時,實物助學單提供的直觀證據也為學生提供了有力的辯論依據,使研討更加有據可依,更加深入。
(四)實現概念遷移與知識整合
實物助學單通過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中,幫助他們實現概念的遷移和知識的整合。在實物助學單的引導下,學生能夠更清晰地理解科學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同時,通過實際操作和研討,學生還能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中,培養他們的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自主學習動力
實物助學單的趣味性和直觀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動力。通過讓學生親手操作實物、觀察模型或圖片等載體,他們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科學知識,感受科學的魅力。這種學習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還培養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了良好基礎。
綜上所述,實物助學單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它通過精準定位學習起點、強化動手操作能力、促進深度研討與思維碰撞、實現概念遷移與知識整合以及激發學習興趣與自主學習動力等方面的作用,為小學科學教學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參考文獻
[1]湯麗.小學科學教學中提升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路徑研究[J].小學生,2024(10):121-123.
[2]陳彩鳳.小學科學教學中提升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4(27):159-161.
[3]蔡全勁,姚倩嫻.在小學科學課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廣東教育(綜合版),2024(9):30-31.
[4]吳復慶.淺談小學科學項目化教學中自主實踐能力培養[J].考試周刊,2024(23):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