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培育與發展直接影響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基于問卷調查法,對天水市麥積區伯陽鎮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現狀進行調查,并分析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伯陽鎮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小規模經營的經濟作物種植對培訓要求高,培育效果低下;農民因認知不足導致他們在經濟收益方面需求更高;農民參與度不足,對培訓方式及時間偏好明顯;課程設計廣度與深度不足,教學質量低;農民對評選機制了解程度低,推廣策略存在局限性。基于此,從增強培訓的針對性、提高農民認知度和參與度、開展多樣化培訓、提高教學質量、增強農民參與的內在動力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影響因素;對策建議;伯陽鎮
中圖分類號:D422.6"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5)03-0009-06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進步和發展,農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轉變。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在農村,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并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鄉村振興需要依靠人才振興,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與發展對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伯陽鎮(以下簡稱“伯陽鎮”)作為一個典型的農業鎮,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人口老齡化、農業專業型人才緊缺、技術水平低、農產品銷售困難等問題,制約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和農民收入的增加,也成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瓶頸。因此,培養具有現代農業知識和技能的新型職業農民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關鍵。然而,伯陽鎮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面臨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導、培育體系不完善、農民自我提升意識薄弱等挑戰。基于此,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深入了解伯陽鎮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現狀,并分析其影響因素,以期為推進當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取得新進展提供借鑒。
一、文獻綜述
近年來,已有部分學者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普遍認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影響因素復雜多樣,涉及教育水平、職業興趣、政策支持等多個方面。尚蕾等利用了DEMATEL(決策實驗室分析)法分析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質量的影響因素,認為主要有培訓教材、培訓地點、培訓時間、年齡、性別、跟蹤服務質量等因素[2]。馬艷艷和鄭興明等強調農民和農業科學類大學生的參與意愿主要受年齡、學歷層次、經營狀況、過往培訓經歷、政策認知、個人和家庭情況、行業發展狀況及家鄉環境的影響[3-4]。沈瓊等運用Logit模型分析新型職業農民持續經營意愿的影響因素,發現教育程度、職業興趣、職業信心、職業韌性、風險態度、代際傳遞意愿、技術獲取、政府支持、社會保障及市場預期等10個因素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持續經營意愿有顯著影響[5]。周瑾、吳良等采用Logistic 計量模型進行分析,發現性別、中等年齡、家庭勞動力數量等人口和家庭特征,以及農民的務農年限、經驗以及當地農業的發展水平是農民選擇務農和參與培訓的主要影響因素[6-7]。此外,周彬、黃楓燕等指出,政府支持的有效性、生產經營業績、技術獲取以及吸收農業科學類大學畢業生就業,都是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效果的重要因素[8-9]。
總體來看,現有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支持、教育培訓、個體特征、市場環境等方面的宏觀分析。這些研究通常基于當前時代背景,從政策倡導和制度設計角度出發,闡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影響因素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大多數研究以定性分析為主,較少有學者使用翔實的調查數據和實地訪查進行定量分析。因此,深入農村基層,通過調研評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實際情況,識別培育過程中存在的影響因素,有針對性地提出符合地方經濟條件和產業特點的培育路徑,是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的關鍵。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對伯陽鎮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現狀進行全面了解,識別其在培育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影響因素的分析提供一手資料。
(一)調查方法與內容
問卷涉及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家庭農業生產的基本狀況、農民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認知度、農民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接受度、農民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課程的評價。被調查者可自行填寫問卷,也可由調查員協助完成問卷[10]。
(二)數據收集與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
為確保數據的真實性與全面性,本次調查區域涵蓋伯陽鎮的21個村莊,調查對象為伯陽鎮具有農村戶口的居民。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32份,回收問卷421份,回收率為97.45%,其中409份被認定為有效問卷,問卷有效率為97.15%。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見表1。
從性別來看,本次調查以男性為主,占比61.12%。從年齡結構來看,46—55歲和56歲及以上的中老年農民占比達到了64.30%,而26—45歲的青壯年農民僅占26.90%。這種年齡結構的傾斜預示著未來勞動力供應的嚴重緊缺與人口老齡化趨勢。從教育水平來看,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農民僅占9.78%,大多數農民的教育水平停留在初中及以下,占比高達73.59%,這說明伯陽鎮農業人力資源在知識和技能方面的整體水平較低。從家庭年收入來看,大多數農民家庭年收入低于4萬元,占總調查人數的57.46%,年收入在7萬—8萬之間的農民僅占10.51%。這一經濟狀況不僅影響著家庭的生活質量,也可能限制農民在農業技術培訓和新型職業發展方面的投資和參與度。職業身份方面,全職農民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占比達54.52%。
三、調查結果分析
基于問卷調查數據,重點從農民的農業經營類型、農民的認知與接受程度、培訓內容與時間偏好以及推廣策略與評選機制等方面實證分析伯陽鎮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影響因素。
(一)農業經營類型及經營規模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影響
1.經濟作物種植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要求更高
由表2可見,伯陽鎮的農業經營主要以經濟作物種植(水果和蔬菜等)為主,占比達到78.73%。經濟作物種植對專業技術的高度依賴增加了培訓的復雜性和難度,現有培訓體系難以滿足這種需求。同時,市場的波動性提高了農民對市場分析和應對能力的要求,而這方面知識和經驗的缺乏限制了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效果。
2.中小規模經營居多,粗放型培育效果低下
由表2可見,大多數農業經營者集中于中小規模經營,其中59.68%的農民擁有6—10畝農田,而超過15畝的大型經營者僅占9.05%。由于經營規模較小,這些農戶的資源有限,難以獲得先進的農業技術支持和設備投入,使得培育效果無法有效提升。同時,粗放型的培育模式缺乏針對性,導致許多培訓僅停留在表面,難以在實際生產中取得顯著成效,阻礙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有效推進。
(二)農民的認知度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影響
1.農民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的認知度較低,且存在片面性
由表3可見,多數農民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的了解度較低,有24.21%的農民對該項目“完全不了解”,有40.34%的農民僅“了解一些基本情況”。相比之下,自稱“非常熟悉并且參加過培訓”的農民更是僅占16.38%。這表明,盡管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在推廣上已作出努力,但其在目標受眾群體中的認知程度仍有待提升。這不僅削弱了項目的吸引力和實際影響力,還導致資源利用不充分和配置效率低下等問題。另外,盡管新技術和新設備助推農業現代化,加速農產品提質增效,但農民在培訓需求上更傾向于那些直接用于農業生產和經營的實際操作技能的提升,呈現出需求認知的片面性。
2.農民參加培訓的動機受經濟利益的驅動較大
由表3可見,就培訓動機來看,有82.64%的農民表示有培訓補貼并且能增加農業經營知識。因此,農民的培訓動機受到直接經濟激勵與知識獲取的雙重影響,說明農民存在對經濟收益與技能提升的雙重需求。同時,較小比例的農民參訓是為了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29.10%)和交流經驗、擴大人脈網絡(10.76%)。這兩項結果揭示了農民在決定參加培訓時,盡管認識到提高產品競爭力和社交網絡的重要性,但相比直接的經濟收益,這些因素的影響力相對較弱,從而直接影響培訓項目的整體效益和長期可持續性發展。
(三)農民的接受度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影響
1.農民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的意愿有待提高
由下頁表4可見,有一定比例的農民對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持積極態度,其中,有37.90%的農民表示“比較愿意”,有28.85%的農民表示“非常愿意”。這也反映出伯陽鎮的多數農民對提升個人農業技能具有較高的意愿。然而,部分農民對參與該培育項目持有保留態度,有7.33%的農民明確表示了“非常不愿意”的立場,有25.92%的農民則處于“說不清,不太確定”的狀態。由此說明,部分農民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的價值和效果存在疑惑,使得他們對是否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存在一定的顧慮,進而直接影響他們的參與意愿。
2.農民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方式的偏好
由表4可見,農民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方式存在多樣化的需求,有45.97%的農民表示對“現場實踐學習”方式具有明顯的偏好。由此揭示了農民對能夠直接將新知識和技能應用到農業生產活動中的教學方式的偏好傾向明顯。相較于理論講授,現場實踐學習能夠提供更加直觀、具體的學習體驗,從而促進知識和技能的快速吸收和應用,更加凸顯了農民對復雜理論知識的接受障礙和短期生存壓力對其培訓選擇的影響。
3.農民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時間的偏好
由表4可見,絕大多數農民(占55.01%)認為“農閑期”是進行培訓的最理想時間。農民將這一時期視為進行培訓的最佳時機,是基于對其勞動投入和學習機會成本的綜合考量。盡管農民在農閑期參加培訓,有助于避免影響其生產和收入,但也可能導致培訓內容在農忙期難以及時轉化和應用,削弱培訓的實際效果。因此,如何在農忙期通過靈活時間安排和持續的知識補充來激發農民的學習動力,成為提升培訓效果的關鍵。
(四)培訓課程設計及內容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影響
1.農民對培訓內容具有特定選擇傾向
此調查意在深入了解農民群體對于不同培訓內容的選擇傾向,為進一步優化培訓課程設計與實施策略提供實證基礎。由表5可見,“先進農業技術與應用”課程以34.23%的選擇率高居首位。這一數據揭示了在當前農業發展與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伯陽鎮農民群體對特定培訓領域的強烈需求和預期。
2.課程內容深度不足,培訓效果不佳
由表5可見,只有8.56%的農民表示對參與的培訓課程內容和質量“完全滿足”,而高達51.10%的農民表示“不太滿足”或“完全不滿足”。由此反映了培訓方案在滿足農民需求方面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其次,許多農民認為,培訓課程缺乏必要的深度,無法完全覆蓋當代農業生產所面臨的新興挑戰。此外,教學質量不均衡,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加之理論與實踐脫節,使得農民難以將培訓內容轉化為生產力,影響了培訓的實際效果。
(五)推廣策略及評選機制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影響
1.推廣策略具有局限性
由下頁表6可見,伯陽鎮有65.77%的農民表示愿意推薦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給他人,這反映出項目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農民的認可。然而,仍有34.23%的農民持保留態度。這一現象折射出的不僅是對培訓內容的不滿意,反映了培訓形式與農民實際需求不符合的問題,更加凸顯了在將培訓成果轉化為實際農業生產能力的困難。再者就是農民對于提高推廣效果的看法,集中體現在增加與龍頭企業合作的建議上。相比較其他模式而言,這種合作模式不僅能為培訓項目引入新的資源和技術,還能通過企業的市場經驗和影響力,大幅提升培訓內容的實效性和實用性。
2.農民對評選機制了解度低
評選機制認知度在農民群體中普遍低下。由表6可見,大多數農民(66.01%)表示對新型職業農民評選機制不了解,這一數據顯示了評選機制在宣傳和普及方面的不足。只有33.99%的農民表示了解評選機制,這意味著評選機制的激勵作用未能在較大范圍內發揮,進而影響到培訓項目整體的吸引力和推廣效果(見表6)。具體而言,評選機制未能在農民群體中得到廣泛的理解與認同,其潛在的正面影響與激勵作用因而未能充分展現,暴露出項目在宣傳和信息傳播上的漏洞。
四、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及其成因,為提升伯陽鎮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效能,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增強小規模經濟作物種植農戶技術培訓的針對性
首先,針對經濟作物(如水果、蔬菜等)種植中培訓要求高和小規模經營占比高的現狀,政府應該重點開發具有針對性的培訓課程,內容涵蓋先進的農業技術、病蟲害防治、土壤改良等技術。其次,政府應加強技術推廣與服務,組建專業的農業技術推廣團隊,提供現場實時指導,促進先進技術的更廣泛、更有效應用。最后,為克服小規模經營對技術投資的限制,政府應鼓勵和扶持有能力的農民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資源、技術的共享和規模經營,提高生產效率和市場抗風險能力,全面提升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及先進技術在經濟作物種植中的有效應用,推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二)提高農民認知、優化激勵機制并培養長期發展意識
一要通過加強信息傳播與宣傳,開展示范推廣活動,并發揮基層組織的作用,全面提升農民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的認知和理解,增強其參與意愿。二要優化激勵機制,將培訓補貼與學習成果、新技術應用和生產效益提升等指標掛鉤。并且提供非物質激勵,如榮譽稱號和技能認證證書等,鼓勵社交網絡的拓展,促使農民關注長期收益和綜合能力提升。三要培養農民的長期發展意識,強化教育引導作用,使其認識到提升自身素質和技能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并提供明確的職業發展路徑,指導農民關注市場動態,學習品牌建設和產品營銷等知識,從而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使農民樹立長期學習和持續發展的理念。
(三)開展多樣化培訓,優化時間安排,提高農民的參與度
首先,為幫助農民克服對新技術和新理念的畏難情緒,政府需要針對傳統的農業種植思維模式開展教育,組織專題講座和培訓,深入闡釋現代農業技術與理念的優勢,通過成功案例分析和示范效應,更新農民傳統觀念。同時,政府要發揮農業帶頭人的引導作用,利用他們在當地的威望,帶動更多農民積極參與培訓。其次,政府要開展多樣化培訓方式,增加田間示范、實地操作和現場指導的比例,使農民在真實的農業生產環境中學習,提升技能的廣泛接受度和直接應用性。政府可以提供靈活的培訓選擇,開發線上課程、移動教學平臺等多種培訓資源,滿足不同農民的學習習慣和時間安排,擴大培訓的覆蓋面。最后,要優化培訓時間安排,在農閑期集中開展系統性培訓,政府可以在農忙期提供簡短、高效的補充培訓或技術指導,確保所學知識及時轉化為生產力。同時政府要建立持續學習機制,建立長期的知識學習支持體系,如農業技術服務熱線、微信群、定期回訪等,幫助農民在生產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鞏固培訓效果。
(四)優化培訓課程設計,提高教學質量
一要完善課程體系,拓展課程的廣度與深度,增加涵蓋氣候變化(特別是極端天氣帶來的霜凍、冰雹等自然災害的預防)、生物技術應用(特別是病蟲害控制、有機肥和化肥合理搭配使用等方面)、精準農業等現代農業前沿領域的內容,并且定期更新教學大綱,分層分類設計課程,滿足不同層次農民的學習需求。二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教師選聘與培訓機制,嚴格選拔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農業專家和優秀農技人員擔任培訓教師,組建專家顧問團隊,提升整體教學水平。三要建設在線學習答疑平臺,提供當前階段急需解決農業問題的學習支持,提升學習效果和解決問題的速度。
(五)優化評選機制與推廣策略,增強農民參與的“內在動力”
一要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評選機制的宣傳,提升其透明度,通過地方媒體(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村委公告欄、宣傳手冊及村民會議等多種宣傳渠道,提高信息傳播效率,使農民充分了解評選機制的流程和獎勵措施。同時政府要簡化評選流程,設計農民簡明易懂的評選指南和申請程序,降低農民參與門檻,并邀請農民代表參與評選標準的制定和評審過程,以增強評選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提升農民的認同感和積極性。二要加強與龍頭企業和外部資源的合作,引入企業的資源和新技術,邀請企業專家參與培訓,提供先進的技術支持和市場信息分析,促進農民與企業更好地對接,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三要優化項目推廣策略,樹立典型示例,宣傳優秀培訓學員的成功經驗,舉辦專業技能大賽、現場觀摩、經驗交流會等當地農民喜聞樂見的活動,以增強項目的吸引力,充分激發農民的學習熱情和參與積極性。
五、結束語
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動的時代背景下,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能夠有效緩解農村后繼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符合我國當前農村勞動力結構的變化和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進而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持。同時通過深入分析伯陽鎮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所面臨的多重挑戰及其影響因素,對于制定有效的培育措施,提高培育成效至關重要。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是一項復雜而持續的系統工程,其有效培育不僅需要政府政策的科學引導,更需要農民自身的主動參與和支持。為此,從多個層面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提升培訓內容的實用性與針對性,增強農民的參與度和實用技能水平,能夠有效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并為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田萬慧,龐慶明.西部地區鄉村振興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時空耦合研究[J].管理學刊,2023,36(4):92-111.
[2]" "尚蕾,尚增強,李建波,等.基于DEMATEL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質量影響因素分析[J].河南農業,2020(7):12-13.
[3]" "馬艷艷,李鴻雁.農戶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意愿響應及影響因素分析:以寧夏銀北地區265戶農戶調查數據為例[J].西北人口,2018,39(4):99-104,111.
[4]" "鄭興明,曾憲祿.農科類大學生能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主力軍嗎?——基于大學生農村基層服務意愿的實證分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97-102.
[5]" "沈瓊,陳璐.新型職業農民持續經營意愿的影響因素及其層次結構:基于河南省調查數據的分析[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0(4):34-41.
[6]" "周瑾,夏志禹.影響新型職業農民從業選擇的微觀因素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8,34(12):94-98.
[7]" "吳良.新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意愿影響因素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17,36(4):76-78.
[8]" "周杉,代良志,雷迪.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效果、問題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西部四個試點縣(市)的調查[J].農村經濟,2017(4):115-121.
[9]" "黃楓燕,鄭興明.淺析農科類大學生農村基層服務意愿及培養路徑:基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視角[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7):279-281.
[10]" "田萬慧,孛惠民.農業技術推廣的影響因素分析:以甘肅省通渭縣平襄鎮為例[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23,42(9):11-20,42.
[責任編輯" "萬" "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