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聲唱法最早起源于意大利,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其逐漸傳遍全世界,成為一種極為重要的演唱流派,并對后世音樂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運用美聲唱法演唱歌曲時,演唱者不僅需要深入地理解作品豐富的情感內涵,還需要通過呼吸、咬字、共鳴等多種技巧,將音樂作品的情感傳遞給聽眾,讓聽眾充分感受到音樂藝術的魅力。本文將簡要介紹美聲歌曲演唱的基本技巧,分析美聲演唱中技巧運用與情感處理之間的密切關聯,并結合具體的音樂作品分析運用演唱技巧處理歌曲情感的具體方法,以期為更多聲樂學習者、研究者提供理論方面的參考。
一、美聲歌曲演唱技巧概述
(一)呼吸技巧
呼吸是演唱美聲歌曲的基礎,合理運用呼吸技巧,可以為演唱者提供穩定的氣息支撐,使演唱時發出的聲音更加飽滿。在演唱美聲歌曲時,演唱者主要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即運用腹部肌肉控制呼吸的深淺與節奏。吸氣時要盡量讓氣流深入肺部,胸部的狀態要始終保持穩定。呼氣時要盡可能均勻地呼出氣息,才能讓演唱始終保持良好狀態。在演唱美聲歌曲時,演唱者要控制好自己的呼吸,避免因為呼吸技巧應用不暢而出現走音、破音的情況,還要把握好呼吸和音高之間的關聯,要根據音高的變化不斷對呼吸的力度、節奏進行調整,才能確保發音始終穩定有力。不同的聲樂作品所包含的情感不同,所采用的呼吸方式也不同,演唱者要結合音樂作品的特點以及情感處理的需要,對呼吸進行靈活調整,確保呼吸技巧和歌曲演唱相互協調,才能實現最理想的效果。
(二)咬字技巧
對演唱者而言,咬字是清楚表達作品含義的關鍵所在,演唱者需要咬準每一個字音,確保發音清晰流暢。美聲歌曲演唱咬字技巧的要領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字頭要簡潔有力,二是字腹要保持平衡穩定,三是字尾要收得干凈利落。除此之外,演唱者還要掌握不同發音器官在咬字發聲中的作用,提高咬字的準確性。美聲演唱中的“咬字”和平時生活中的“說話”存在一定的差異,演唱者需要通過大量的練習,才能掌握“咬字”技巧,進而在演唱中加以運用。
(三)共鳴技巧
美聲唱法作為一種獨特的聲樂流派,憑借其豐富的音色效果,獲得了大量聽眾的喜愛。在美聲唱法發展的過程中,共鳴技巧的運用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首先,美聲唱法和其他唱法最大的差異在于,演唱者需要采用“真嗓”與“假嗓”相結合的“混合聲”進行演唱。相比于自然發聲,這種“混合聲”質地更為堅實,音色更為豐富,穿透性也更強,可以更好地滿足歌曲在不同音域、不同音高的演唱需求,進而通過豐富的音色變化展現歌曲的情感內涵。此外,在美聲歌曲演唱中,演唱者共鳴腔體的狀態與共鳴效果密切相關,演唱者需要結合歌曲情感處理的需求,靈活地運用舌頭、軟腭、喉頭等共鳴器官,為聲音共鳴提供充足的條件。其次,音源是聲音產生的起點,而共鳴是聲音得以擴大與美化的關鍵。在演唱的過程中,演唱者還需要將音源與共鳴腔體完美結合,確保兩者之間達到協調一致,從而顯著提高聲音的穿透力。最后,在美聲歌曲演唱中,共鳴腔體的狀態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隨著音高、音色的變化而不斷變化。演唱者在表演時還要注意保持共鳴腔體的穩定性,確保在不同音域、不同音色之間,都能夠獲得穩定的共鳴效果,從而獲得良好的音樂表現力。
二、美聲歌曲演唱中技巧與情感處理的關系
美聲歌曲演唱不僅具有藝術性和技巧性,還具有極強的情感性。要想唱好美聲歌曲,演唱者不僅需要掌握專業的聲樂理論知識,還要通過長時間的練習,掌握美聲演唱基本技巧,進而運用技巧詮釋作品豐富的情感內涵,充分展現美聲音樂作品的獨特魅力。由此可見,在美聲歌曲演唱中,演唱者所采用的技巧與情感處理效果密切相關。
一方面,技巧是演唱者正確處理情感的基礎。美聲歌曲通常具有極強的情感性,但是這種“情感性”只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演唱者需要通過運用相應的技巧,以聲音為載體,才能將歌曲的情感傳遞給聽眾,深化聽眾對作品的體驗,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進而讓聽眾的情感也產生相應的變化。因此,在正式開始演唱前,演唱者需要通過長時間的練習,掌握大量的技巧,包括呼吸技巧、咬字技巧、共鳴技巧等,進而在演唱時結合音樂作品的特點,選擇正確的技巧并加以運用,以更好地表現歌曲所包含的復雜情感。
另一方面,情感處理是技巧運用的目標。在演唱歌曲時,演唱者選擇運用不同的技巧,目的在于更好地展現作品的情感。演唱者不能將重點放在“炫技”上,而是要結合歌曲情感表現的需要,合理地采用不同的技巧。如果只注重技巧的運用,而忽視了情感的表達,演唱效果也會難以打動人心。因此,演唱者需要把握好情感處理與技巧運用之間的關系,通過靈活運用多種技巧,呈現“喜、怒、哀、樂”等不同的情感,讓聽眾沉浸在優美的歌聲中,獲得精神層面的愉悅體驗。此外,演唱者還需要控制好技巧運用的分寸,不能過度依賴技巧,否則發出的聲音就會顯得機械僵硬,同時也不能因為情感的表達而忽視了技巧,導致情感表達不到位,從而影響演唱的效果。由此可見,在演唱美聲歌曲時,關鍵在于掌握“演唱技巧”與“情感處理”之間的平衡,只有兼顧兩者,才能獲得“聲情并茂”的演唱效果,通過“二度創作”生動地表達歌曲的情感內涵,展現演唱者獨特的個性風格。
三、美聲歌曲演唱中正確運用情感處理技巧的途徑
(一)運用呼吸技巧處理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當人們的情感發生變化時,呼吸頻率也會隨之變化。比如在憤怒時,人的呼吸會變得粗重;在心情平靜時,呼吸也會變得舒緩。美聲演唱同樣如此,演唱者需要結合歌曲情感的變化,對自己的呼吸進行調整,通過呼吸的深與淺、快與慢,表現歌曲復雜的情感。以歌曲《我愛你,中國》為例,這首歌曲主要表達了中華兒女對祖國無限的依戀之情和贊美之情,歌曲節奏較為舒緩,所表達的情感也比較深沉,在演唱時適宜采用深呼吸的方式進行演唱。尤其是歌曲的第一句“我愛你,中國”,歌詞字數雖然比較少,但音值較長,在開始演唱之前,需要吸足氣息,讓氣息深入肺部,然后運用渾厚的氣息將聲音送出,充分地表達歌曲所包含的豐富情感。又如《長江之歌》,這首歌曲主要表達對長江的贊美之情,展現中華兒女的豪情壯志,歌曲的節奏較快,演唱者需要結合情感處理的需要,適當地加快呼吸節奏,才能確保演唱的流暢性。歌曲最后一句“啊——長江——啊——長江——”,是整首歌曲情感的高潮,演唱者需要通過深呼吸蓄足氣息,以綿長的氣息為演唱提供充足的支撐,達到“聲情并茂”的演唱效果,從而打動每一位聽眾。
(二)運用咬字技巧處理情感
美聲唱法雖然起源于意大利,但是在傳入我國之后,不斷與本土文化相融合,其演唱技巧和演唱風格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由于漢語發音較為復雜,因此用美聲演唱中國聲樂作品時,對咬字的要求也更為嚴格。在實際的演唱中,演唱者不僅需要合理運用不同的呼吸方法,還需要咬準每一個字音,從而生動地表達歌曲的情感,引導聽眾深入地理解音樂作品的思想內涵。以音樂作品《紅豆詞》為例,歌詞取材自文學名著《紅樓夢》,由清代曹雪芹所作,作曲家劉雪庵在深入理解原詞思想情感的基礎上,為其譜寫樂曲,使其成為一首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藝術歌曲。該作品主要通過憂傷的曲調和凄美的唱詞,表現《紅樓夢》中女主人公林黛玉內心悲傷的情感。由于小說的創作背景以及人物的成長環境與現代人完全不同,因此,要想通過歌聲正確詮釋音樂作品的情感內涵,演唱者不僅需要了解原作故事,了解與歌曲相關的信息,還需要深入理解“林黛玉”這一人物形象。在此基礎之上,演唱者還需要清晰地發出每一個字音,將歌詞的情感傳遞給聽眾,才能使聽眾產生共鳴。此外,《紅豆詞》的歌詞屬于“古詞”,與現代人的語言習慣存在一定的差異,演唱者需要通過反復誦讀,熟悉每一個字的發音,在演唱時才能更加游刃有余。以其中的唱詞“展不開眉頭,捱不明更漏”為例,其中“捱”字在此處應當讀作“ái”,意思是“忍受”“遭受”,唱詞意在表現相思之人面對一盞孤燈,癡癡等候,卻怎么也等不到天明的愁苦之態。演唱者需要通過正確的咬字技巧,清晰地發出字音,表現歌曲所蘊含的悲涼凄苦之意,進而讓聽眾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
(三)運用共鳴技巧處理情感
在演唱美聲歌曲時,演唱者需要通過聲帶振動發聲,然后通過口腔、胸腔、頭腔等多個腔體的共振,不斷放大自己的聲音,提高聲音的穿透力,從而獲得理想的共鳴效果。因此,演唱者還需要結合歌曲情感表達的需要,巧妙地運用共鳴技巧,以更好地表現作品的情感內涵。以歌曲《我心永恒》為例,該歌曲出自電影《泰坦尼克號》,表現了男女主角至死不渝的浪漫愛情,歌曲旋律從開始的舒緩,漸漸變得激烈,再到溫柔纏綿,最后尾聲部分蕩氣回腸,具有濃厚的悲劇色彩。在演唱這首歌曲時,演唱者席琳·迪翁不僅通過準確的咬字表達歌曲蘊含的情感,還采用頭腔共鳴的技巧,使自己的聲音顯得更為立體,也使演唱的效果更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又如歌曲《大江東去》,歌詞取材于宋代著名詞人蘇東坡創作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通過對古代戰場的描繪、對英雄人物的追憶,抒發自身的懷才不遇以及坦然面對挫折的豁達與從容,曲調蒼涼悲壯,意境深遠遼闊,具有極高的思想性和極強的抒情性。在演唱歌曲時,演唱者要利用口腔、鼻腔、頭腔等多個腔體,確保氣息流暢,通過共鳴技巧的運用,讓聲音顯得更加渾厚有力,以便更好地詮釋歌曲中豐富的情感,展現歷史的滄桑與厚重,從而深深地打動聽眾。
(四)運用速度控制處理情感
在美聲歌曲演唱中,演唱速度的控制與情感處理同樣也有著密切的關系。通常情況下,如果歌曲的情感基調較為憂傷,演唱的速度也比較緩慢;如果歌曲的情感基調較為歡快,演唱時也需要提速。此外,即使是同一首歌曲,也可能包含多種情感,而在表現每一種情感時,演唱者的速度也要發生相應變化。因此,在演唱美聲歌曲時,演唱者不僅要靈活運用呼吸、咬字、共鳴等多種技巧,還要注意控制好演唱速度,才能更好地展現歌曲的情感與意境。以藝術歌曲《春江花月夜》為例,該歌曲取材于唐代詩人張若虛創作的同名詩篇,通過描寫春夜江畔、花月交映的動人景象,表達對自然風光的贊美之情,以及對人生的獨特認知與體驗,歌曲旋律婉轉,整體節奏較為舒緩。在演唱時,演唱者需要通過不斷變化的節奏,來表現歌曲豐富的內涵及深邃的意境。例如在演唱“夜色沁人心,沁人心”一句中的最后三個字時,需要將節奏放得極為緩慢,才能使聽眾沉浸其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又如歌曲《七月的草原》,這首歌曲主要通過描繪草原動人的風光,表現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音樂家尚德義在創作這首歌曲時,采用了民族音樂特有的節奏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使整首歌曲的節奏顯得格外活潑、輕盈。此外,尚德義還加入了西方美聲中的花腔性旋律,使樂曲顯得更加俏皮。在實際演唱的過程中,演唱者既要注意抒情性旋律的處理,還要注意花腔性旋律的處理,要通過恰到好處的節奏控制,描繪蜜蜂蝴蝶齊齊飛舞的熱鬧場景,充分展現當地民眾對草原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四、結語
美聲歌曲本身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這種感染力源于美聲歌曲深厚的情感內涵。演唱者需要運用相應的技巧生動地進行演繹,才能詮釋美聲歌曲的情感內涵,并將其傳遞給廣大聽眾,使得聽眾產生情感共鳴。因此,美聲演唱者不僅需要通過長時間的反復練習,以掌握美聲演唱的基本技巧,還要深入理解技巧運用與情感處理之間的關系,進而在演唱過程中靈活地運用多種技巧實現對歌曲情感的處理,顯著提升演唱的效果,為聲樂藝術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助力。
(作者簡介:陳思立,女,本科在讀,中南大學,研究方向:聲樂)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