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肩扛相機、手舉話筒,腰疼胳膊酸。”“夜夜加班趕稿子,隨地就坐寫稿子,頸椎的老毛病又犯了。”“整晚睡不好,您看看我這臉色,看看我的眼神、發質發量……”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后,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汝州金庚康復醫院黨支部書記、院長宋兆普仍在履職的路上繼續“接診”,2025全國兩會期間,他已經用掉800多根銀針。
3月12日一早,就有北京本地的患者慕名來到河南大廈,前來采訪的媒體記者也不時借機問診。“父親那一輩教給我的規矩,病沒看完,不能吃飯。我父親以前經常忙得沒空吃飯,母親做好的飯,就經常送給病人吃。”訪客不斷,宋兆普不得不推遲離開駐地的時間,一直到上午10點左右還沒吃早餐。“你們年輕人,一定要按時吃飯、按時睡覺。”他補充道。
隨手扎針、隨時看診,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宋兆普“見縫插針”頻頻破層出圈。與之相關的新聞報道,受到眾多青年朋友的關注和喜愛。“這不是我個人的新聞出圈,是中醫文化的出圈。用青年網友的話說,是他們看到中醫就血脈覺醒了。正骨推拿針灸拔火罐,中醫美容養生法,年輕人現在可都很喜歡。”
基層醫療、中醫文化,是宋兆普長期關注關心的話題。他出身中醫世家,自稱赤腳大夫,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宋氏中醫外科”第六代傳承人,更有“全國助殘先進個人”“中華慈善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民族團結先進個人”等眾多榮譽加身。
個人的光環持續加碼,宋兆普更希望憑借自己的影響力,借助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通過建言獻策,讓更多人關注中醫藥文化,關注民間中醫的境況,讓人民群眾得到更高質量、更低價格的中醫藥服務。自古以來,中醫就有扶貧濟弱、濟世救人的精神傳承。行醫多年,他從未收過掛號費、診療費,并對孤寡殘疾人、貧困患者始終減免醫藥費。老百姓看病貴、看病難,是每年兩會的熱點議題,宋兆普建議,希望有關部門重視丸、散、膏、丹的保護與推廣,這些中藥物美價廉,在民間有廣泛的認知度。
除了在基層傳播中醫文化、上電視錄制節目科普養生良方、拍短視頻宣傳醫養健康知識,宋兆普還多次出國交流,用醫術講述中國故事。在“走出去”的路上,他還收了十幾個外國徒弟。“中醫在有些國家,是很受歡迎的。那些相信中醫的外國人,通常也都熱愛我們的中國文化。”針對中醫人才培養,宋兆普建議,學西醫的學生,也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藥文化。中醫院校的學生,既要增加中醫經典課程學習,系統學習先賢中醫思想和行醫理念,臨床實踐課時也必須占總課時的三分之二以上。
3月11日,宋兆普剛過完61歲生日,歷經忙碌的各種大小會議、采訪活動,依舊精神飽滿、中氣十足。被問到會后有什么計劃,他只說了句“家里還有很多病人等著我”,就抓緊背起雙肩包,一手拎著手提袋,一手提著超大行李箱,健步如飛,離開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