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產業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科普事業協同推進發展的重要支撐。雖然我國科普產業的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但公眾和市場對科普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大?!比珖舜蟠?、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生態工程質量管理中心主任覃建寧表示,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科普產業政策,部分產業發展態勢良好,科普產業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當前受各種因素的制約,科普產業整體上沒有形成規?;?、集約化、專業化的發展格局,亟需政策扶持與資源整合,推動兩者協同發展,讓科學知識更優質、多元地融入大眾生活。
為此,覃建寧建議:
第一,著眼頂層設計,全面加強科普產業規劃。建議在制訂《“十五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中,全面加強科普產業規劃,明確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原則、目標、重點、保障措施,研究制定和發布《科普產業投資指導目錄》,明確鼓勵、允許、限制和禁止投資的科普項目,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和領域,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科普產業。規劃建設產業示范基地和科普產業園區,出臺科普產業扶持計劃,支持科普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
第二,著力強化政策支持,積極培育科普產業市場主體。建議把科普的資源和要素充分融入新聞出版、旅游、影視、展覽等密切相關的行業產業發展之中,形成“科普+”行業新業態,培育新業態市場主體。打造創作、研發、設計、制造、展陳等全鏈條的科普產業體系,培育壯大一批科普企業,推動產業發展。加大對市場主體的扶持,設立科普產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對符合政府重點支持方向的科普產品、服務和項目予以扶持。建立政府采購清單制度,對科普產品和服務實行定向采購,明確科普產品的市場定價機制,破除公眾對科普“公益屬性”的單一認知,支持科普企業通過內容付費、版權運營等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三,著力產業需求和市場環境,打造科普全產業鏈生態發展。成立科普產業協會,發揮科協群團組織作用,以需求為導向,推動科普資源、要素同其他產業充分融合,形成“科普+”模式創新業態。加強科普產品標準體系和科普產業認定、認證制度的研究,形成與科普產業發展相適應的、規范有序的市場準入制度。維護科普產業市場秩序,規范科普企業行為,促進科普產業的健康、穩步和可持續發展。建立區域科普產業聯盟,針對區域性科普需求,整合區域科普優勢資源。鼓勵支持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科普建設和運營,打造科普產業聯盟并推動市場化改革,激發科普產業的市場活力。建立國家級科普產業發展平臺,緊跟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趨勢,自上而下打造網絡化數字平臺,實現數據共給共享,逐步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循環。
第四,促進科普國際合作,推動科普產業“走出去”。支持我國科普優勢產業率先“走出去”,在科普展陳、科普用品模型制作等方面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我國科普資源走向國際市場。建議建立區域科普對外交流基地,發揮廣西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腹地和中國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橋頭堡的地緣優勢,在南寧建立中國(廣西)—東盟科普產業聯盟中心,聚焦民族文化數字化、生態科普、智慧農業等領域,打造跨境科普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