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科學地運用食物的搭配,平衡陰陽、暢通氣血、調理臟腑,達到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維護健康的作用?3月10日上午,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圓滿閉幕,下午1時30分至2時30分,全國政協委員、湖南醫藥學院院長何清湖來到人民日報社,做客人民健康客戶端“兩會健康策”節目,向觀眾普及中醫養生知識。
“節目中講到的食養等養生保健內容,都屬于中醫治未病的范疇。”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何清湖提交了一份《關于“大力支持治未病‘五化’" 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主導作用”的提案》。節目結束后,針對提案中涉及的中醫治未病相關話題,他接受了本刊記者專訪。
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發表講話強調,“要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療、疾病康復中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也明確,“到2030年,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而何清湖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的提案,卻將目光聚焦于“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
“并不是說重大疾病治療和康復不重要,而是因為我研究治未病,所以切入點在這里。”何清湖是中華中醫藥學會治未病分會創始會長,“這是中醫界最權威的一個學會,我也是這個學科的創始人,首先提出把中醫治未病打造為一個學科體系,并構建相應的人才培養體系。”談及對中醫治未病的關注,他認為,這是在多年專業研究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獨特視角。
從2008年8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出臺《“治未病”健康工程實施方案(2008—2010年)》,到2016年2月,國務院發布《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明確提出加快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體系建設,我國中醫治未病工程已走過10余年歷程。
“最早是治未病工程的1.0版,經過10多年的努力,現在實施的是治未病工程的2.0版。一開始,大家連治未病的概念都搞不清楚,現在,治未病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國家高度重視,人民群眾接受度、知曉度越來越高。”何清湖介紹,經過10余年發展推進,我國公民的中醫養生保健素養顯著提升。
與此同時,我國發展中醫治未病也面臨著難以攻克的關卡。“怎樣獲得老百姓的普遍認可?怎樣融入大家的健康管理?”何清湖發現,伴隨我國國民生活水平提升,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日趨高發,“怎樣把中醫治未病融入進來,更好地防病治病、維護健康,值得探索。”
中醫治未病,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采取無病先防、欲病早治、已病防變、病瘥防復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疾病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何清湖說。為此,他帶著主題為“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主導作用”的提案來到全國兩會。在提案中,他寫道:當前,我國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堅持大衛生、大健康的理念,整體由“治療端”前移至“預防端”,中醫藥的治未病特色具有主導性優勢。
何清湖認為,在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走過10余年后的今天,應當從學術化、產業化、生活化、智能化、網絡化5個方面著手,打造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升級版”。
“首先要學術化,形成一個新興學科。如果沒有學術化做基礎,生活化、產業化等都是沒有根基的。”何清湖將“學術化”排在首位,提出建議:加強中醫治未病學科構建和專業人才培養;構建全國統一治未病教材,提高相關專著應用廣度和深度;以中華中醫藥學會治未病分會等學術組織為橋梁,加強多學科交流與合作。
當前,我國中醫治未病產業發展迅猛。何清湖介紹,江中猴姑餅干、王老吉涼茶等,都是探索發展較為成功的中醫治未病產業化實例。他歸納總結經驗,在提案中建議:構建中醫治未病產業鏈,探索中醫治未病與康復、養老、文化、旅游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探索社會健康管理組織與中醫醫療、體檢、護理等機構合作機制;加強中醫治未病產業面的拓展和資源整合,與養老、旅游、食品、互聯網、休閑健身等不同行業進行交叉融合。
“廣西有一位民營企業家,把芝麻開發成不同的養生產品,創造了一個市值10多億的上市公司。現在國家鼓勵、做得也較多的,是藥食同源的食品行業。”何清湖認為,這也是中醫治未病生活化的典型例證。在提案中,他總結道:中醫治未病的養生方法和相關產品應與時俱進,更貼近現代人的生活;在中醫治未病的理論指導下,相關產品的設計與使用應當更加安全便利,更加符合現代人的使用習慣。
現代人的生活中,智能健康監測設備已隨處可見。何清湖在提案中也建議,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發應用于治未病領域的診斷與療效評估相關設備;集成應用微電子、高可靠性元器件技術、傳感技術、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移動醫療、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引導中醫治未病服務器械向精細化、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現在的智能化水平越來越高,AI也在發展進步,完全可以解決一些基層醫療機構醫生缺乏的難題。”
在何清湖看來,智能化、網絡化都將帶來健康管理的便利化。他提出構建“養聯體”的概念:一方面,以地市級或縣級中醫院的智慧中心為龍頭,帶動社區、鄉村衛生室、診所等,在醫療主體方面形成網絡化;另一方面,利用網絡技術本身構建一個網絡養聯體。在提案中,他作出更加專業的表述:推動中醫望、聞、問、切四診信息實現客觀化、定量化、可視化,以有益于中醫治未病的現代化解讀及科學研究,從而實現治未病的網絡化;同時,加強構建“互聯網+中醫治未病”網絡服務體系,推進養聯體建設,發展治未病網格化運營型模式。
“健康養生內容的傳播形式,應根據不同人群的特點,以豐富多樣、喜聞樂見的形態呈獻給老百姓。”何清湖還期待著,媒體機構能夠明晰傳播主體與受眾,邀請權威專家更加精準、科學地傳播中醫治未病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