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集體林權、農墾、供銷社、農業水價等改革。”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局長蔡中平說,因此,建議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做好“土特產”文章,發展林下經濟,促進鄉村特色產業延鏈增效、聯農帶農,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蔡中平委員說,以林下種植、林下養殖、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等內容為主的林下經濟,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森林食品,是山區林區重要的綠色富民產業。在糧食安全成為全球性挑戰的背景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具體實踐,可以充分發揮森林“寶庫”作用,有效提高森林經營質量,深入挖掘林地生產潛力,發展綠色富民產業,對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為破解耕地資源約束、優化食物供給結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助力鄉村全面振興開辟了新路徑。
蔡中平委員說,廣西是我國南方重要集體林區、重要生態屏障,林下空間充裕、資源豐富、生態良好,非常適合發展林下經濟。近年來,廣西林業部門依托建設全國首個現代林業產業示范區,聯合13個部門出臺了《關于推進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點線面結合、示范帶動“一縣一業、一鎮一特、一村一品”區域特色優勢林下產業發展,全面提升“林下種、林中養、林上采、林間游”立體復合經營效益,探索出一條“不與糧爭田、不與農爭地”的發展新模式,為林農穩定增收、林區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截至2024年底,廣西林下經濟產值達1388億元,林下經濟經營和利用林地面積達7000多萬畝,發展林下經濟帶動農民人均年收入超過4000元,惠及林農1200多萬人。
他認為,發展林下經濟大有可為,也將大有作為。但林下經濟受地形、土壤、氣候等多種因素限制,不能簡單將農業的發展模式套用到林下經濟上。他建議,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依托,以興林富民為目標,積極探索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模式,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謀求打造多要素聯動、多主體合作、多領域協同的產業生態,通過生產模式、經營模式、合作模式的創新推動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是創新生產模式。可以根據林業周期和生物習性,創新、豐富立體種養模式,加快構建“林下有種植、林中有養殖、林上有采集、林間有旅游”的立體復合經營體系,進一步提升森林“四庫”功能。
二是創新經營模式。按照“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積極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經營模式,推進食品加工、林藥產業等精深加工和副產品開發,構建種植、生產、加工、銷售一體的全產業鏈條,加快形成一二三產高效聯動、融合發展的格局。
三是創新合作模式。推動林下經濟與產業培育、結構調整、鄉村全面振興相銜接,加速創新資源的流通、交互、配置,促進技術、信息、市場等要素互聯互通,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