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綠化在現代城市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喬木作為市政道路綠化的核心元素,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市政道路上合理地布置喬木,能使道路交通順暢、提升行車安全;夏季喬木可以遮擋陽光直射,增加空氣濕度和人體舒適度,還可以吸附機動車產生的有害氣體,減輕霧霾天氣的發生。
在市政道路綠化改造工程中,應當重視現有喬木的保護與利舊。每一株喬木的生長都需要數十年的時間,其生態價值和環境效益是無法在短期內替代的。應將現有喬木視為寶貴的生態資源,通過科學規劃和合理設計,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廈門市同安新城美溪道項目位于同安區西柯北片區,美溪道為30 m寬瀝青混凝土道路,采用雙向四車道,設計速度為50 km/h(圖1)。
項目北段現為斷頭路狀態,且北段已按雙向六車道設計,美溪道現狀與北段車道數不匹配,且周邊工程(軌道西洲變進線工程)的實施將破壞美溪道東側退線綠化。
美溪道(西福路—濱海西大道)提升工程涉及項目道路全長2.5 km,北起于西福路,南至濱海西大道,道路等級為城市主干路。該項目道路采用雙向六車道,道路紅線寬度為38.5 m,設計速度60 km/h。綠化面積為58 700 m2,其中人行道綠化15 400 m2,用地性質為市政道路;退線綠化43 300 m2,用地性質為防護綠地。
同安區是廈門市最大的行政區,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位居廈漳泉“金三角”中心地帶,北與安溪、南安交界,西接長泰,東連翔安區,南面隔同安灣與湖里區相望,西南與集美區毗鄰,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同安古城歷史悠久,人才輩出,自然資源豐富,且有著豐富的歷史遺存,是著名的僑鄉和臺胞祖籍地,優美的自然風光與繁榮的城市景象共生共榮,被稱為廈門市的“后花園”。
《廈門六區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提出同安區的發展定位為市域生態屏障區、都市農業基地、豐富多樣的旅游休閑度假基地、基于傳統面向未來的制造業基地、新興現代服務和商貿物流基地、發展共享、百姓安居樂業的家園;其發展目標是成為全市“五大發展示范區”,即“富美同安”。
依據同安區歷史文脈、綠地現狀景觀風格、城區發展定位和發展目標,其綠地景觀風格定位為“靈秀鄉土的同安”,注重挖掘、傳承同安千年古文化,充分融入綠地規劃建設,營造“人杰地靈、山清水秀”的山、水、海、城相融的城市生態空間,讓同安美入人心。
同安新城區、老城區、西北部郊野生態區等區域綠地建設應圍繞整體的景觀風格定位,結合同安區的城市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打造特色鮮明、與時俱進的景觀風格。同時,新、老城區的綠地建設應協調發展,注重新城區的擴容提質和老城區的有機更新。本項目位于同安新城區,新城區綠地建設應按照“兩高兩化”的要求,緊跟新城開發進程,控制好建設順序和節奏,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讓同安千年文脈融入新城建設,推動智慧城市和海綿城市建設,打造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
根據同安區發展定位、山水脈絡和歷史人文等因素,確定了同安區的綠地建設目標:生態立區,綠色理念引領,打造藍綠交織的生態典范之城;彰顯魅力特色,培育古今輝映的文化融匯之城;展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獨特風光。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每一塊土地都有自己的記憶,綠地建設既要滿足功能要求,也要建構情感記憶,營造“留得住青山,記得住鄉愁”的景觀風貌,展示城市魅力,提高城市知名度,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同安區綠地建設結合城區性質和空間發展形態,在《廈門市綠地建設導則體系指引》的基礎上,通過城區景觀資源評價及文化元素提煉,把握城市“綠脈”和“文脈”、傳承歷史淵源、糅合地域文化,通過功能復合、空間統籌、特色營造、景觀小品等手段,展現秀美的山水景觀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大幅提升同安區的生態環境與空間品質,重塑城市氣質的形象名片。
依據《環東海域片區綠化建設導則》,美溪道位于西柯北組團,上位規劃樹種色系為粉色系。西柯北組團片區內用地性質主要為工業用地,應以塑造簡潔大氣潔凈形象為特色。規劃以綠色為基調,粉色系樹種為骨干樹種,結合耐污染、抗貧瘠樹種,打造簡潔大氣的廠區道路環境。
目前,西柯北組團片區道路喬木品種主要為常綠喬木,因此設計應結合上位規劃,補充粉色系樹種。通過綠化、彩化策略,形成以綠為主、添彩為輔的綠化基調,著力于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美溪道的景觀營建,以植物文化為主導,融入地域文化元素,營造穿花問路的景觀體驗,突顯景觀性和識別性,做到以花(樹)識路、以路識城、以路興城,為同安城市景觀“重要窗口”建設貢獻力量,打造獨具同安片區特色的高顏值綠化道路。
目前,本項目喬木長勢良好,樹種主要為小葉榕、刺桐、香樟、秋楓、盆架子、木棉、美麗異木棉、高山榕、鳳凰木等。喬木目前主要種植區分為三部分:美溪道退線西側喬木、美溪道退線東側喬木、美溪道道路紅線內喬木。
美溪道退線西側喬木長勢良好,本次擴建改造侵占退線綠化4~5 m部分,將喬木遷改至苗圃再遷回利舊,其余部分保留現狀。由于建設管廊(軌道西洲變進線工程)原因,美溪道退線東側喬木已由西洲變工程遷改至苗圃另做他用,本項目考慮按照現有喬木品種新購相應喬木。
美溪道道路紅線內喬木主要為行道樹,長勢良好,由于美溪道擴寬改造,因此考慮喬木遷改至苗圃再遷回利舊(圖2)。
由于本項目為改造項目,擬將現有喬木進行利用(現有喬木主要為常綠喬木),結合上位規劃,通過綠化、彩化策略,形成以綠為主、添彩為輔的綠化基調,在工業發展軸之上疊加生態景觀軸,打破城市與自然的界限,使場地融入自然之中,著力于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美溪道道路的景觀營建,打造獨具同安片區特色的高顏值綠化道路。
1.引花入城
結合上位規劃及喬木現狀,新增相應色系喬木,打造同安片區特色的高顏值綠化道路。結合現有綠色基底,遵循《環東海域片區綠化建設導則》,增加不同花期、花色的植物品種,形成“四季有花,四時景異”的具有季相變化的景觀大道。突出廈門園林植物地域特色營造獨具廈門韻味的植物景觀。常綠喬木與落葉喬木比例原則上宜控制在7:3。
2.激活門戶
打造連接國道G324及濱海西大道的門戶道路。項目位于同安西柯北片區,結合周邊用地,通過運用不同植物劃分植物主題分區,發揮門戶景觀的名片作用,提升景觀形象。通過整體規劃,以道路為中心,利用和連接周邊可以利用的綠地,溝通國道G324及濱海西大道等輻射性的綠色網絡。
通過上述分析,結合《廈門市綠化道路指引》,項目道路推薦引入下述樹種:小葉榕、香樟、大葉榕、秋楓、小葉欖仁、盆架子、垂葉榕、三角椰子、皇后葵、天竺桂、霸王棕、大王椰子、黃金寶樹、臺灣欒樹、刺桐、美麗異木棉、木棉、鳳凰木、宮粉羊蹄甲、大花紫薇等。其中,秋楓、大葉榕、小葉榕等可作為基調樹種,宮粉羊蹄甲、美麗異木棉等可作為骨干樹種,將美溪道打造為展示同安門戶的道路景觀。
1.生態優先原則
綠地建設應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盡量不破壞原有地形地貌;應保護古樹名木,保留原有大樹(胸徑20 cm以上落葉喬木和胸徑15 cm以上常綠喬木)和有價值的樹木;運用喬、灌、草復層種植,少修剪或不修剪,營造穩定的植物群落,構建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2.以人為本原則
綠地建設應注重人的體驗和感受,提高綠地景觀的功能性和安全性,提升市民的幸福感。應根據不同年齡段人群的特點,合理劃分活動空間,設置游憩設施、服務設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3.適地適樹原則
綠地建設應以鄉土樹種及其他適生樹種為首選樹種,選擇易成活、易養護、適應性強、抗污染、耐干旱、抗風和抗病蟲害強、不具侵略性的樹種。鹽堿或濱海區域還應選擇耐鹽堿、耐鹽霧的樹種,達到蔭蔽、濾塵、減噪、抗污染、改善小氣候的綠地功效。
4.景觀特色原則
綠地建設應傳承和保護歷史文脈,延伸和重塑地域文化,根據城市的基本條件和特點,以綠為底、花為媒、彩為介,突出季相變化,體現同安區的特色,展現城市文化底蘊,營造“一路一景、一園一特色”的高顏值城市綠地景觀特色。
5.整體協調原則
綠地建設應遵循上位規劃,與城市各設施要素相協調,構建開放、共享的城市綠色基礎設施;堅持高視野、全統籌和“一盤棋”思想,統一城區整體景觀特色,避免綠地建設的各自為政。
6.節約資源原則
綠地建設應遠近期結合,城市開發區、新城區、郊區的綠地建設應根據開發進程和實際使用需求進行,不應盲目超前。應提倡低管養的綠化種植模式;噴灌系統不宜設置過高過密,應有利于節水、節能、降低管養成本,實現綠地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7.生物多樣性原則
綠地建設應適配本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植物種類結構配置合理、層次豐富,形成景觀自然和諧的園林植物群落。只有保證物種的多樣性,才能保持生態的良性循環。
綠地種植應以喬木為主,采取多種配置形式,注重植物群落結構的科學配置,擴大綠地復層結構比例。綠地種植結構應符合以下指標:速生及中生樹種與慢生樹種數量比例宜為50%∶50%;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數量比例宜為70%∶30%;鄉土(適生)樹種與外來樹種數量比例宜為80%∶20%。
本項目設計提出了“一帶三段”景觀規劃結構。
一帶。多彩道路景觀帶:結合上位規劃,通過綠化、彩化策略,形成以綠為主、添彩為輔的綠化基調,在工業發展軸之上疊加生態景觀軸,打破城市與自然的界限,使場地融入自然之中。
三段。繽紛多彩段(西福路—西洲路段):以常綠植物為主,并結合鳳凰木、木棉、刺桐等紅色系樹種,突出春、夏兩季景觀,使道路異彩紛呈,展示工業片區的形象風景線。金色芳華段(西洲路—美溪中路段):以常綠植物為主,結合黃金寶樹、臺灣欒樹、黃花槐等黃色系樹種,道路周邊為工業區,點綴花境組團,打造植物豐富的道路景觀。繁花盛境段(美溪中路—濱海西大道段):以常綠植物為主,結合大花紫薇、洋紫荊、美麗異木棉等粉紫系樹種,打造簡潔、大氣、潔凈的形象。
本項目道路綠帶根據其布設位置,分為行道樹綠帶和路側綠帶。
1.行道樹綠帶
(1)植物配置應形式簡潔,樹形整齊,排列一致。喬木樹干中心至機動車道路緣石外側距離不宜小于0.75 m。(2)被人行橫道或道路出入口斷開的綠帶,其端部應采取通透式配置,即在高度0.9~3.0 m的范圍內,10 m以上范圍內植物樹冠不得遮擋行人和駕駛員的視線。(3)行道樹定植株距,應以其樹種壯年期冠幅為準,最小種植株距應為4 m。行道樹樹干中心至路緣石外側最小距離宜為0.75 m,利于樹木根系的均衡分布、防止倒伏。
本項目行道樹綠帶應遵循上述原則。由于現有大葉榕胸徑較大,考慮到利舊,因此株距按照8 m控制,在道路交叉口視距三角形范圍內,采用通透式配置低矮灌木。
2.路側綠帶
(1)路側綠帶應根據相鄰用地性質、防護和景觀要求進行設計,并應保持路段內的連續與完整的景觀效果。
(2)路側綠地應充分考慮道路兩側近遠期用地情況,毗鄰居住區或無法整治的不良景觀處時,宜采用自然、濃密的綠化林帶;毗鄰商業建筑的路段時,路側綠帶可與行道樹綠帶結合,考慮商業功能需求,與周邊建筑相協調,保證視線通透。
本項目路側綠帶應遵循上述原則。由于周邊地塊主要為居住用地及工業用地,喬木布置應以秋楓、大葉榕、小葉榕等常綠喬木作為基調樹種,宮粉羊蹄甲、美麗異木棉等開花喬木作為骨干樹種,將美溪道打造為展示同安門戶的道路景觀。
1.土球要求
土球是指苗木移栽過程中為保證成活和迅速復壯,而在原栽植地圍繞苗木根系取得的土球。土球的大小應依據樹種和苗木具體生長狀況及種植季節而定。
2.種植穴要求
在栽苗木之前應以所定的灰點為中心沿四周向下挖穴,種植穴的大小依土球規格及根系情況而定。帶土球的種植穴應比土球至少大16~20 cm,穴的深度一般比土球高度稍深30 cm,且要保證上下口徑大小一致。
3.喬灌種植要求
種植喬灌時,應根據人的最佳觀賞點及喬灌本身的陰陽面來調整喬灌的種植面。
通過廈門市同安新城美溪道的市政道路綠化改造,不僅實現了道路功能的優化和交通安全的提升,更通過精心的綠化設計增添了城市的色彩和活力,提升了城市的整體形象。此外,該項目的實施也展示了在城市發展中,如何合理利用和保護現有生態資源,實現生態、社會與經濟效益的多贏。希望這一成功案例能為未來類似的市政道路綠化改造項目提供借鑒和參考,共同推動城市綠化工作邁向新的里程碑。
參考文獻
[1]鄭蕾蕾.城區綠道建設施工管理實踐及思考——以新浜鎮工業園區道路綠道提升工程項目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21,30(4):91-96.
[2]王申.園林技術和彩色植物在道路改造工程景觀綠化的運用[J].現代園藝,2021,44(10):96-97.
[3]程傳金.從工程管理角度淺析市政道路綠化景觀效果提升[J].建設科技,2015(2):84-85.
[4]胡靜.市政道路綠化與景觀園林設計施工要點[J].風景名勝,2021(1):60.
(責任編輯: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