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掌握統計學知識成為公民的基本素養。收集、整理與分析數據是統計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有用的信息往往隱藏在大量數據的背后,從數據中提煉信息的能力就是數據分析能力。在以核心素養發展為導向的數學教學背景下,教師應關注學生對生活事件的調查研究能力,引導學生通過對數據的收集、觀察與分析,對一些現象進行客觀的判斷[1]。實踐證明,對于同一個數據的探索存在多種分析方法。教師要從問題背景出發,選擇恰當的方法以提高探索效率,為發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創造條件。筆者以“單式折線統計圖\"的教學為例,探討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觀。
一、創設情境,激活思維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不少學生在初始接觸這門學科后就將數學學科定位為枯燥、乏味。殊不知,數學是一門藝術,“數學王國\"同樣擁有豐富多彩的內容。教師要想方設法結合學情設計豐富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讓學生對數學中的數據產生探索欲,為新知的建構與核心素養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單式折線統計圖\"對學生而言,確實比較抽象。因此,教師要在課堂導人環節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全身心投入相應的探索中來。
情境:借助多媒體展示青少年機器人比賽的視頻,讓學生初步感知機器人比賽。
設計意圖:豐富的視頻展示喚醒了學生的積極情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將注意力都集中于課堂,為接下來的教學奠定基礎。
二、收集數據,提煉信息
數學是大量信息流通的系統,數學教學則是引導學生從情境中收集數據、提煉信息的過程。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與反思中獲得處理數據、識別信息的基本能力,也是發展問題意識和提高數學思維的基礎。學生看完課堂導入的視頻后,從中收集數據并分析,能提煉出有用的數學信息。
師:大家在機器人大賽的視頻中提取到了什么信息?
生1:每年參賽隊伍很多。
生2:參加比賽的隊伍,2017年的數量大于2016年的數量。
生3:從2016年到2022年的參賽隊伍數分別是426、394、468、454、489、499、519。
師:非常好,根據這些數據,你們能提出什么問題嗎?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將視頻中的信息提煉出來,經過篩選與整合,思考根據這些信息可提出的問題,為接下來的教學做好鋪墊。教師鼓勵學生自主識別并提煉信息,可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為發展學生的“四能”與數據分析能力奠定基礎。
三、分類討論,數據整理
學生收集到的數據與提取到的信息往往是零散的,這就需要借助文字、圖表等方式將這些縱橫交錯的內容進行分類整理,將雜亂無章的知識整理成結構清晰的模式。這種整理方式為接下來學生的數據分析與合理推理創造條件。
師:上一個環節,大家已經將2016—2022年的參賽隊伍數量整理出來了,對于這些直觀的數據,帶給了你們什么感覺?
生1:數據很多,也很亂,感覺有點摸不著頭腦。
師: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
生2:或許可以借助統計表來整理數據。(學生自主設計表格,略)
師:除此之外,還有什么辦法可以整理數據?
生3:還可借助條形圖來說明每個年份參賽隊伍的數量。
師:非常好!請大家自主繪制條形圖,并說說你們的感受
生4:條形圖更加直觀。
如圖1所示,教師借助幾何畫板先展示條形圖,然后通過操作隱去直條,再將每一年的參賽情況以對應點的方式呈現,依次連接各點,則獲得一幅清晰的折線統計圖。
師:這幅圖大家熟悉嗎?(學生搖頭)
師:這是一幅折線統計圖,是本節課將要探索的主題。
設計意圖:教師鼓勵學生自主分類整理數據,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另一方面促使學生自主形成良好的數據整理能力,為提煉分類討論思想奠定基礎。隨著認知矛盾的形成,學生進一步感知數據整理是探索問題的必經之路,借助統計圖表來探索與數據相關的問題,具有直觀有序性,能夠培養統計意識。同時,學生自主繪制統計圖表的過程,可成功激活已有的認知經驗,增強新舊知識的關聯。幾何畫板的介人,能讓學生對單式折線統計圖的形成產生直觀理解。
四、分析信息,規范表達
當學生親歷了數據的發現、收集與整理過程后,便到了對數據的描述階段。教師該如何帶領學生合理地描述統計圖呢?此為教師思考的重要問題之一。事實證明,學生通過對數據規律與特征的描述,可提煉出更多的信息,為接下來進一步的數據分析與推理奠定基礎。
師:請大家自主觀察圖1,思考從中發現了什么,并將自己的想法與同桌說一說。
生1:折線統計圖由“點\"構成。
師:哦?這些點傳遞出什么信息呢?
生2:每個點都代表對應年份參賽隊伍的數量。
師:能說得更具體一些嗎?比如說某個點所表達的意思,
生3:圖1中的第一個點代表2016年參加機器人大賽的隊伍數量為426支,圖中最右側的點表示2022年參賽隊伍數量為519支。
設計意圖:如此設計意在引導學生自主觀察折線統計圖,促使學生不僅從圖中提煉出每個點所傳遞的信息,還進一步感知數據在折線統計圖中的真實意義,為接下來探索折線統計圖中的線段奠定基礎。
師:繼續觀察圖1,除了發現一個個具有真實意義的點之外,還有什么發現嗎?
生4:圖中還存在一些線段。
師:圖中所呈現的線段有什么特點?
生5:每一條線段的方向都不一樣,分別朝右下、右上傾斜。
生6:整個線段組合成起伏狀態。
師:朝向不一樣的線段,代表了什么?
生7:不同朝向體現了參賽隊伍數量的變化情況。
師:太棒了!大家通過對一幅折線統計圖的觀察,就獲得了點、線代表的意義。由此,可確定此類圖的特點是什么?
生8:折線統計圖上的點能夠描述相對應的數量,線段能體現數量增減變化情況。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分析并發現統計圖線段的特征與意義,促使學生感知線段所表達的數量增減情況,由此達到收集、整理與描述數據的目的,促進學生初步形成一定數據分析能力。
五、數據分析,推理總結
新課標強調數學教學要讓學生能對統計結果進行解釋,并通過觀察統計圖形對結論作出相應的預測。課堂中,教師既要帶領學生整理與描述數據,還要引導學生對相應的數據進行分析與提煉,形成相應的推理和預測,以培育數據分析觀。
師:觀察圖1,從每年參賽隊伍的數量來看,整體呈現怎樣的走向?
生1:除了2017年與2019年參賽隊伍與前一年相比有減少,其他幾年都呈現增多的趨勢。
師:你們是如何作出這個判斷的?
生2:(學生邊說邊比畫)觀察折線統計圖線段走向作出的判斷。
師:很好!折線統計圖的走向反映了各個年份參賽隊伍數量的大趨勢,由此帶給我們一些啟示。通過以上分析,能否預測出2023年參與機器人大賽的隊伍數量?
對于這個問題,學生呈現出540、550、600等數據,學生提供的數據整體上都大于519這個數。
設計意圖:從整體視域來觀察折線統計圖,讓學生充分體會參賽隊伍數量變化的大趨勢,并根據這個趨勢對下一年的參賽隊伍數量進行初步預測。如此設計,一方面強化學生對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理解,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事物,并學會從“數形結合\"的視角分析與思考問題;另一方面能有效發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提升其數學核心素養。
六、幾點思考
1.關注數據分析觀的本質
學生的數據分析觀體現在對數據的分析與處理技能上。教師要對培養學生數據分析觀有明確的認識,從數據分析的特性出發,引導學生初步學會制作與觀察圖表,借助計算機輔助作圖與處理數據,此為提升數據分析觀的重要渠道。
數據分析能力屬于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能力,要發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教師就要時時刻刻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逐步感知數據透露的信息,并通過對信息的整理繪制相應的圖形,由此獲得相應的規律,此為數據分析觀的內隱體現。學生在處理與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的語言表達與對規律的理解等,屬于數據分析觀的外顯體現。
本節課,教師以視頻的方式呈現情境,激趣的同時增強了學生的探索欲。學生通過對視頻信息的提取、分析與探索,在教師的協助下繪制單式折線統計圖,并在積極的互動中探尋折線統計圖傳遞的內涵,凸顯了數據分析觀的內隱性與外顯性。
2.重視數據分析的定位
教師對數據分析素養的探索較少,部分教師教學時出現兩種極端情況:一是對數據分析素養的理解不透徹,無法分清“分析數據\"與“數據分析\"的區別,沒有足夠能力培育學生的數據分析觀;二是認為數學就是一門研究數據的學科,任何時候都將數據分析放在首位,使得學生一看到數據就害怕。
實踐證明,要發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首先教師要具備良好的數據分析能力,真正理解什么是數據分析素養。在此基礎上,教師應有計劃、有目的、有方法地設計教學活動,將數據分析觀的培育落到實處[2]。本節課,教師在充分了解學情與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活動,通過逐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學生感知“數形結合\"思想的重要性,并通過對圖1的觀察與分析,提煉出相應的規律,形成猜想。由此可見,教師對本節課教學的定位十分準確,取得的教學效果顯著。
3.數據分析促進課堂模式的轉變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育信息化成為常態。不論是教學情境的創設,還是教學過程的探索,都可借助多媒體等先進的設備增強學生的感官體驗,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小學生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多媒體的介入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求,增強了他們對教學內容的體驗,促使他們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和數學的思維觀察與思考一些生活現象。
本節課,課堂伊始教師就借助多媒體展示機器人比賽的視頻,將學生的注意力引人課堂中。隨著教學的推進,教師借助幾何畫板將各個年份參賽隊伍數量用折線統計圖展示出來,進一步深化了學生對數據與圖形的認識,促使學生自主進入數據的分析與思考中,有效發展了學生的數據分析觀。
總之,培育學生的數據分析觀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繪制圖形,讓學生針對性地描述、分析與整理數據,增強其數據分析觀。
參考文獻:
[1]寧銳,李昌勇,羅宗緒.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結構及其教學意義[J].數學教育學報,2019,28(02):24-29.
[2]方凌.借助經驗自主學習發展數學核心素養[J].小學數學教育,2020(1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