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數學學科教學應聚焦于學生的學科能力及核心素養的全面培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學會用數學的思維剖析現實世界,學會用數學的語言描述現實世界[1]。傳統的課時教學容易破壞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影響個體知識體系的建構,影響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從整體視角進行規劃,讓學生將相關的知識內容串聯起來,提高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培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筆者以“多邊形的面積\"教學為例,談談如何通過整體規劃,發展和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一、聚焦整體設計,探尋核心素養培養路徑
1.分析教材,明晰核心素養發展現狀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數學知識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材是以知識的邏輯順序、學生的認知順序、學生的心理發展順序的“三序結合\"原則編寫的。對于一些相同或相關的知識內容,因受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生的心理發展順序等因素的影響,這些知識內容可能分散在不同的章節中。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打破章節束縛,從整體建構的角度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比如,“多邊形的面積\"這一章內容涉及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及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和應用。從人教版教材編排上來看,三年級上冊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初步認識;三年級下冊學習面積與面積單位,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四年級上冊學習面積單位換算,掌握平行四邊形、梯形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四年級下冊學習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質,這些知識為學生學習本單元內容創造了條件。本章內容后,學生在五年級下冊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體積;六年級上冊學習圓的周長和面積;六年級下冊學習圓柱和圓錐等相關內容。教學內容的安排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即由直觀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教師要清晰把握知識發展脈絡,從而使課堂教學設計自然、流暢。
在學習“多邊形的面積\"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面積、面積單位及面積單位換算等相關內容,其數據分析和數學運算素養已得到一定的發展。后續學生將學習圓、長方體、正方體、圓柱與圓錐等知識,從而進一步發展自身的模型意識、推理意識等核心素養。
2.整體規劃,明確核心素養生成路徑
在\"多邊形的面積\"教學中,教師要直面學情,引導學生提煉單元研究線索,即將未知轉化為已知。比如,教學平行四邊形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剪拼將其轉化為長方形來研究;教學三角形面積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三角形通過剪拼轉化為平行四邊形來研究。筆者明確單元研究路徑后,確定了“多邊形的面積\"單元教學流程:(1)在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割補、拉伸等實驗活動將其與長方形建立聯系,得到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發展學生直觀想象、數學建模等素養;(2)在探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時,啟發學生將它們與平行四邊形建立聯系,由此借助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理得到三角形和梯形面積公式,發展學生模型意識、幾何直觀、推理意識等核心素養;(3)在探究組合圖形的面積時,引導學生結合以上探究經驗將不規則、陌生的圖形轉化為規則、熟悉的圖形,進一步發展學生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意識等核心素養。
以上知識內容呈現由淺入深、由簡人繁的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逐步培養數學核心素養。
二、聚焦教學實踐,在操作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慢過程。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創造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實踐,引導學生經歷觀察、思考、交流、歸納等學習過程,培養數學核心素養。
比如,在“多邊形的面積\"教學中,教師通過設計實踐活動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想、動口說,通過具身體驗發展其數學核心素養。
1.設計觀察活動,發展數學核心素養
直觀觀察可以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獲得充足的感性體驗,不僅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形成充足的體驗,獲得深刻的認識。因此,在幾何與圖形相關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觀察活動,讓學生更好地感知數學知識,形成相應能力,發展其幾何直觀素養。
比如,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時,筆者結合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設計了“圖形的轉化\"觀察活動。
活動1:如圖1所示,將左側長方形斜著剪一刀,剪下一個三角形,將這個三角形平移放在原長方形的另一側。結合這一操作過程,思考如下問題: ① 剪拼后,原來的長方形變成了什么圖形? ② 剪拼前后,周長和面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③ 如果將右側的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可以如何操作?
學生通過直觀觀察很容易得到答案:將剪下的三角形通過平移拼接后,長方形變成了平行四邊形,雖然圖形的形狀變了、周長變了,但是圖形的面積不變。借助這一不變的本質,能為學生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創造條件。
活動2:如圖2所示,將左側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接在一起,可以得到怎樣的圖形?拼接后,三角形的面積與拼接后的圖形具有怎樣的數量關系?如果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普通三角形拼接在一起,能夠拼成什么圖形?拼接前后面積如何變化?
學生通過直觀觀察可知,將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接在一起,既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也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不管是拼成長方形還是拼成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都是它們的一半。在此基礎上,筆者通過創設問題引導學生將問題一般化“兩個完全一樣的普通三角形可以拼成怎樣的圖形”,使普通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建立聯系。
在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時,學生可以采用同樣的研究路徑,思考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什么圖形,由此將梯形與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建立聯系,從而利用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通過“圖形的轉化”既能發展學生的幾何直觀、空間觀念素養,又能提升學生的推理意識。
2.設計測算活動,發展數學核心素養
在\"多邊形的面積\"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多邊形的測量與計算,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用定量的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習慣,讓學生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發展其數據分析素養。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測量、計算、交流,能讓學生發現蘊含其中的道理,抽象數學模型,發展數學素養。
比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教師安排了測量和計算活動。
(1)測量
教師為每個學生準備一張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平行四邊形卡紙,讓學生分別測量平行四邊形的底邊長、斜邊長和高。
學生獨立測量,教師展示學生的測量結果:有的學生以厘米為單位,有的學生以毫米為單位,得到兩組數據: ① 底邊長 ,斜邊長6cm,高4cm;
② 底邊長 80mm, 斜邊長 60mm 高 教師呈現學生的測量結果并引導學生分析數據,讓學生利用統一度量單位度量物體,從而為計算掃清障礙。
(2)計算
測量后,教師讓學生根據測量數據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學生獨立思考,教師巡視,并投影展示具有代表性的算式
。
(3)交流
對于以上計算結果,教師讓學生先分組討論,然后呈現分析過程。對于以上結果,學生給出解釋:對于算式 ① ,將平行四邊形的底邊長和斜邊長相加乘以2,顯然所求的結果是平行四邊形的周長,而非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所以是錯誤的。對于算式 ② ,將平行四邊形的鄰邊相乘,該方法是大多數學生的選擇。然而平行四邊形具有不穩定性,如果將平行四邊形不斷拉伸,顯然長方形的面積是變化的,因此利用鄰邊相乘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對于算式 ③ ,用底邊與高相乘,同樣可以根據平行四邊形不穩定這一性質來解釋。隨著形狀的變化,平行四邊形的高也隨之發生變化,平行四邊形通過拉伸可以將其變成長為 、高為6cm的長方形,由此可以推斷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即S平行四邊形=底
高。
由此,通過分析測算結果,學生逐漸抽象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培養了數據分析、推理意識和模型意識等核心素養。
3.設計遷移練習,發展數學核心素養
在學生學習本章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方法后,教師有必要設計一些綜合性練習,讓學生加深對相關知識方法的理解,提高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其解題信心,進一步發展其模型意識、推理意識等核心素養。
練習1:如圖3所示,計算不規則圖形的面積。
解析:練習1難度不大,但綜合性較強,既考查學生對三角形面積和長方形面積的掌握情況,又考查學生圖形轉化意識及轉化能力。對于該題,學生可以通過“填補\"將不規則圖形轉化為長方形,利用長方形面積減去直角三角形面積得到不規則圖形面積。
練習2:如圖4所示,王大伯用51米的柵欄靠墻圍了一塊梯形菜地,求菜地的面積。
解析:練習2是一道實際應用題,難度較小,主要考查學生對梯形面積公式的掌握情況和數據分析能力,旨在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練習3:圖5是某公園一面墻,如果每平方米需要185塊磚,請問砌這面墻大約需要多少塊磚?
解析:該題實際考查組合圖形的面積。學生在靈活運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既開闊了視野,又提高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給出后,教師可以預留一定的時間讓做錯的學生說說他們的解題過程,并通過師生、生生互動交流尋找錯因。學生在析錯、糾錯的過程中能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提高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數學核心素養。
三、結語
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不是只依靠教師講授達成的,而是學生在日常學習中逐漸形成的。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合理設計教學方案,為學生創造適合他們開展各種探究活動的條件,使他們在活動中發散思維,發展個性,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各種活動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樂趣,培養其數學應用意識。比如,在“多邊形的面積\"教學中,教師應從整體視角分析,進行整體教學設計,通過開展有效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積極參與中逐步提高自身的數學能力與核心素養。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應認真了解學情,分析教學內容,從整體視角出發,合理創設數學活動,引導學生將分散的知識串聯起來,建構完善的知識體系,逐步發展其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胡連成.“情境—問題—思維\"視角下的數學情境設計解析[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22(1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