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小銜接適應性課程實施與探討
(一)適應新的集體(人際)課程
到了新的集體,師生關系、生生關系也重新構建。受到身心發展程度、教育經歷和社會經驗的影響,一年級新生對人際關系的理性認識水平不高。例如,他們有與人交往的需要,但交往技能比較缺乏,與同伴的交往往往停留在表面,離形成有質量的友誼有差距,因此他們有適應集體生活的需要。開設心理健康課或班會課“我是小學生”“快樂的我”“學會合作\"等,這些課都可以幫助新生在尊重、分享的氣氛中認識幼兒園和小學的差別,進行角色轉換,更快地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減少焦慮等情緒。
(二)適應新的學習要求課程
相比于幼兒園,小學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語文、英語、數學及術科等各學科的第一課都是開展學習適應的課程,目的是引導新生愛學習、會學習、勤學習。在以后的教學中,必須遵循小學新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學習過程是認知發展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世界、發展自己,并引起其德、智、體、美、勞多方面結構的變革。到了小學,學習活動逐漸取代游戲活動成為一年級新生主要的活動形式,并對他們的心理產生重大的影響。“創意無限——創造力思維訓練”“做個觀察小能手”“集中注意,我能行”“培養自律好品質”等心理活動課,有助于學生通過課堂活動適當地掌握一些學習的技能,更快地掌握學科知識。
(三)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課程
1.安全教育課程
受到身心發展程度、教育經歷和社會經驗的影響,一年級新生對人與物之間關系的理性認識水平也不高。例如,他們可能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識,但安全意識較薄弱,不一定體會到安全事故對父母、對自己、對家庭所造成的傷害;他們可能對校園行為規范有初步認識,但屬于淺層次的,不一定能明白遵守行為規范對自己成長的意義;進入小學后,學生需要生活自理的內容比幼兒園更多,他們的生活自理技能和心理準備可能存在不足。安全教育課程涵蓋自我保護、交通安全、防溺水、防雷電、意外傷害的緊急處理等內容,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我保護技能和意識。由于小學一年級新生的生活經驗少,自我保護意識和安全意識較弱,喜歡參與危險活動,所以安全教育課程是新生入學后適應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熟悉校園環境課程
這門課程需要教師帶領新生到校園各個功能室和場所,例如教師辦公室、圖書館、電腦室、舞蹈室、音樂室、田徑場等,走一走,同時做介紹,能緩解新生對校園的陌生感,同時讓新生對于自己即將進行學習和生活的地方有個初步印象,對于新生建立安全感和日后開展教學活動很重要。
3.生活技能培養課程
相比于幼兒園,在小學需要自己生活自理的內容是更多的,例如喝水、如廁、用餐、穿衣、整理書包、搞清潔衛生、關注自己身體健康狀況等,這些生活技能培養會逐步減少教師的協助,所以開展生活技能培養課程是必須的,有助于新生融入新的小學生角色和增強自信心。
二、開展幼小銜接適應性課程的實踐效果
筆者所在學校指導一年級教師團隊在一周內落實課程實施。一周后,為鞏固適應課程效果,促進學生適應的教學內容融入后續各學科教學及德育活動。一個月后,學生已熟悉掌握各項行為規范,對新環境、新學習活動、新集體活動均良好適應。在此基礎上,各科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開展。適應不良的個案也在課程推進中逐漸減少:入學的第一周,平均每班因上學適應不良而導致情緒問題的學生人數約5-8人;實施課程和后續教育兩周后,平均每班適應不良案例人數降至2-3人;一個月后,10個班里7個班已沒有適應不良案例,2個班各有1例,1個班有2例;三個月后,10個班里均無適應不良案例。不可否認,適應課程對此有重要影響。
三、改進與建議
為了讓適應課程取得更好的效果,提出以下改進建議:(1)小學一年級教師可到幼兒園了解學齡期兒童的身心特點,針對兒童特點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實現科學銜接;(2)鑒于新生身心發展水平存在差異,適應進度不一,除了開展課程,還應發揮同伴互助、家庭配合的作用;(3)課程中關于良好行為習慣養成與品德形成的內容,在開展課程后,還需要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持續滲透和鞏固。
責任編輯 鐘嘉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