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第一學段學生要學習兒歌、童話,閱讀圖畫書,體會童真童趣,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初步體驗文學閱讀的樂趣。繪本內容簡明有趣、圖文并茂,深受學生喜歡,能夠作為主教材的補充與輔助,有效輔助第一學段學生實現從觸摸感知到聽說感知學習方式的自然過渡。本文聚焦于小學語文第一學段的教學特點,將繪本作為寶貴的課程資源,巧妙地融入部編版語文教材中,旨在探索繪本與課文的融合教學實踐,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效率。通過這一實踐,我們期望學生在情感認知、語言表達、肢體表現、以及想象創造力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發展,進而有效提升其語文核心素養。
一、選擇繪本的原則
在為第一學段學生選擇繪本時,我們應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以及教材的教學內容,確保所選繪本既能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又能有效輔助課堂教學,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一)繪本與教材內容相銜接
選擇繪本時,應考慮所選擇繪本與一年級語文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的關聯性。繪本的主題、故事情節或知識點可以與教材中的課文相呼應,形成知識的互補和拓展。如第二冊第四單元主題為“家人”,在這一單元授課前,我為學生推薦的相關繪本《我爸爸》《我媽媽》《猜猜我有多愛你》等繪本,這些繪本的內容與本單元內容相符合,能夠很好的輔助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更能感受家庭的愛。
(二)符合第一學段學生認知能力
一年級學生的識字量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繪本的語言應簡潔明了,易于理解。避免使用過于復雜或生僻的詞匯和句式。如《捉迷藏》《啪啦啪啦——膨》《我喜歡書》,這些繪本情節簡單,畫面有趣,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圖畫與文字應相輔相成,共同構建故事情節。
(三)多樣化主題激發閱讀興趣
為學生提供多種題材的繪本,如結合課文《小壁虎借尾巴》推薦科普知識繪本《這樣的尾巴可以做什么》情感教育繪本《我有友情要出租》等,以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和需求,選擇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繪本,如校園生活繪本《大衛不可以》家庭趣事繪本《爺爺一定有辦法》動物世界繪本《你最喜歡什么動物》等,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四)符合第一學段兒童情緒、情感發展的特點及需要
第一學段兒童情緒外露、易沖動且容易轉移,在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級情感方面已有了初步發展。為此,我們可選取一些繪本,旨在引導兒童學習情緒控制,并激發諸如同情、友誼、愛、自尊、自信等積極情感。例如,《猜猜我有多愛你》《暖房子經典繪本系列》《爺爺一定有辦法》《生氣湯》《我好嫉妒》及《我喜歡我自己》等繪本,均富含親情、友情等情感元素,能夠幫助學生體驗和領悟多樣化的情感,促進其情感發展。
在選擇適合第一學段學生的繪本時,除了考慮上述原則外,還應綜合繪本的作者聲譽、出版社品質及獲獎情況等多個維度。明確了繪本選擇原則,為繪本與課文融合教學實踐提供了精準定位。通過精心挑選并融合恰當的繪本與課文進行教學,能夠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以下是部編版一年級課文與繪本融合教學的目錄概覽。
二、小學語文第一學段課文與繪本的融合教學實踐
隨著統編教材的使用,三位一體的閱讀框架已經搭建起來。如何實現課內外閱讀的有效整合,如何將繪本閱讀與主教材的學習進行融合,是我們研究的方向。小學語文低段課外閱讀以繪本為橋梁,著力于培養閱讀興趣,提升閱讀能力。依托繪本的“圖畫”和“文本”兩大元素,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藝術鑒賞能力、口語表達及文字表達能力。通過繪本閱讀,激發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入文字書,最終構建全方位的“閱讀”,從而促進兒童思維的逐步發展,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一)深化主題意義,實現跨學科學習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第一學段學生在“跨學科學習\"中,要留意身邊的傳統節日、風俗習慣等文化現象,感受和學習生活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和大人一起讀\"欄目中,《春節童謠》巧妙融合了《團圓》《好忙的除夕》及《好困好困的新年》三個溫馨繪本故事。孩子們通過誦讀這首童謠,不僅能學習到豐富的新年習俗,還能借助生動繪本,深入探尋這些習俗背后的精彩故事。這樣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們更加真切地體驗到新年的歡樂氛圍與家庭團聚的溫馨,同時也加深了對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增強了文化自信。
(二)豐富語言積累,提升表達能力
繪本語言往往簡潔且富有表現力,非常適合第一學段學生模仿與學習。融合繪本與課文的教學,教師可引導學生細致觀察圖畫,聚焦繪本中的詞匯與句式,并鼓勵他們在課文學習中靈活運用這些語言元素。通過朗讀、復述、討論等多樣教學活動,學生得以在實踐中錘煉口語表達,豐富語言儲備。以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觀察”人文主題為例,教學《小蝸牛》一課時,我們可以巧妙融入繪本《母雞蘿絲去散步》。引導學生細致觀察圖畫,發揮想象力,借助繪本中的詞匯及師生共同繪制的路線圖,將母雞散步途中的故事生動講述給同桌聽。課后,進一步鼓勵學生向老師、家長分享。
通過同桌互講、師生交流等多次復述,學生不僅掌握了“走、繞、鉆、穿、越\"等動詞的精準運用,還學會了如何利用圖片構建并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從而有效提升了語言運用能力。
(三)延伸主題情境,促進思維發展
1.借助繪本,實現順利銜接。對于一年級識字量有限的孩子,繪本成為他們學習的重要輔助工具,有效促進了從觸摸感知到聽說感知的自然過渡。例如,一年級上冊的“入學單元”精心嵌入了《大衛上學去》《要上一年級了》及《明天要上學了》三個繪本故事。通過繪本閱讀融入語文學習的實踐活動,這些故事構建的真實情境,不僅讓孩子們理解了上學的意義,體驗了上學的樂趣,還促進了他們角色認知的轉變,有效緩解了因識字量少、理解力弱帶來的學習難題,從而實現了幼小銜接的平穩過渡。
2.表演創新,增進親子關系。繪本以其圖文并茂的特點,成為激發學生想象力的最佳伙伴。繪本中的畫面往往能傳遞出文字難以表達的信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自由想象,享受閱讀的樂趣。當學生們對繪本故事進行再創造和角色演繹時,他們的聯想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有聲語言和肢體語言都得到了充分的鍛煉。以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兒童生活”主題為例,課后推薦學生們閱讀《媽媽我能行》《大熊有一個小麻煩》及《夏洛的網》等繪本,并鼓勵他們進行再創造和表演。在揣摩角色的過程中,學生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他人,增強換位思考和共情能力。這不僅有助于他們在現實生活中解決人際矛盾,建立和諧的伙伴關系,還能在與家長的互動中增進親子關系。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