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勞動教育需“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芡實作為東鳳鎮的特色作物,兼具經濟價值與文化內涵,其種植過程涉及選種育苗、田間管理、采收加工等系統性勞動實踐,為新時代農村中學勞動教育提供了鮮活載體。
一、構建“校農協同”資源整合機制
1.空間資源聯動:多渠道拓展校內外實踐場所。秉持以勞動教育觀的培育為核心理念,2022年,潮州市潮安區東鳳中學(筆者曾在該校執教)因地制宜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學校勞動教育方案,并在校門口左側劃出一片空地,逐步建設配套完備的芡實種植基地、熒實加工坊等。同時爭取鎮政府與當地村民的支持,在鎮里規劃出一塊可供學生參觀學習的“模范種植基地”,通過“校園基地”與“模范基地”的實時種植情況對比,讓學生及時發現種植中出現的問題,并尋求方法解決。開發虛擬實訓平臺,通過AR技術模擬熒實生長過程,解決季節性教學限制。
2.人力資源共享:實施“雙師制”。由具有豐富的芡實種植經驗的芡農負責技術指導,教師側重課程設計。潮州市潮安區東鳳中學是一所農村完全中學,學生家長基本上都是農民,有著豐富的農作物種植經驗,尤其是對當地特產—熒實有著豐富的種植以及加工經驗,能為學生起到很好的指導、示范作用。家長的課后指導與學校開展的芡實專題研究性學習、芡實種植及加工選修課相互配合,同時學校邀請家長到校開展經驗分享講座,欣賞品嘗學生的種植成果,大大加強了家校聯系,打造了家校一體的勞動教育體系,把勞動教育落實到家庭層面,繼而落實到社會層面。
二、多措并舉拓展勞動教育資源
1.采用“走訪 + 探究”模式,利用假期組織社會實踐的師生到“芡實種植基地”村芡實種植田體驗芡實種植,并進行加工實踐。通過多方走訪,形成研究性學習報告,充實芡實研究資料。同時,借助多媒體搜集挖掘芡實研究文獻,豐富勞動教育資源庫,完善校本課程。


2.進行勞動教育項目式研究,促進跨學科融合。(1)項目準備。以分組的形式布置學生圍繞“芡實的種植及收割、烹飪”等主題提前對芡農進行采訪,通過見習熒實的種植、采摘、洗剝以及烹飪,各組合作探究,形成研究性學習成果,在課堂上分享交流。(2)項目流程(如表1)(包含問題解決、項目實施、知識與技能融入、核心素養達成四個維度)。
結合生物課講解熒實光合作用機制;結合美術課通過繪畫、泥塑等形式更深刻了解熒實的形狀、性質特征;利用多媒體技術指導學生拍攝采訪視頻、剪輯制作視頻;通過數學建模預測產量與投入成本關系。
三、完善勞動教育評估體系
1.“三維度\"評價體系(表2)。
2.根據芡實結果時間開展“實踐基地結碩果”活動,讓學生欣賞自己的勞動成果;同時在評價考核方面,定期開展“熒實剝殼技能比賽”\"勞動小能手評選”等活動。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在注重實踐性和體驗性的基礎上,在出力出汗、動手動腦、動心動情的前提下,在與同伴、老師、工匠、師傅互動的過程中領悟勞動的意義和價值。
以熒實種植為載體的農村勞動教育,既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也是激活鄉村內生發展動力的關鍵舉措。未來需進一步推動“勞動教育 + 模式創新,如結合研學旅行開發“芡實文化體驗線路”;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勞動成果認證體系。
【注:本文系2021年廣東省中小學德育立項課題“新時代農村中學勞動教育模式探究”(課題號:22021ZXDY196)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