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要求學生通過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以及深入體會詩人的情感來增進對古詩詞的理解。然而,在本人日常的教學實踐中,這一環節對學生存在較大難度,進而導致了部分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熱情減退,影響了其整體學習效果。
二、原因分析
(一)學生思維能力方面。小學生思維的發展是一個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過程,他們往往通過觀察、觸摸、操作等具體活動來理解和掌握知識,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賴于具體、直觀的形象和經驗。
(二)古詩詞教學方法方面。1.忽視學生思維發展特點,過于強調對古詩詞字詞句的背誦和記憶,而忽視了對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2.未能遵循古詩詞文體的教學原則,古詩詞蘊含深厚的情感、深遠的意境與深邃的哲理。僅僅依賴抽查背誦的方式,試圖讓學生直接想象畫面與感受情感,其效果難以達到教學預期,反而可能引發學生對古詩詞的慶倦與抵觸情緒。
三、情境教學法在小學中年段古詩詞教學的運用
(一)多種感官,帶入詩境。1.借助音樂,進入情境。在進入到《清明》的課堂教學中,我首先播放民樂《春天》,喚起學生的審美情趣,“春天”的主旋律一響起,學生的眼睛也一亮,那音樂細雨般飄灑在課堂中,滋潤著學生的情感。學生從美妙的音樂走進優美的詩歌,對詩歌的興趣油然而生,烘托了唯美的學詩歌的氣氛。2.借助體態,進入情境。在謝素梅《楓橋夜泊》教學中,引導學生用肢體動作賴表現詩歌,在課堂中,學生用手臂在空中揮舞的動作展現‘霜滿天'的朦朧感;用雙手放在臉的一側,做出睡覺的姿勢來演繹“江楓漁火對愁眠”;用雙手合十的動作表現“姑蘇城外寒山寺”;以及用水流的形式表現”夜半鐘聲到客船”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借助動作提高了誦讀能力,還提高了記憶的能力。
(二)反復吟誦,因聲入境。1.標注詩歌節奏進入情境。在《楓橋夜泊》的教學環節中,謝素梅老師首先指導學生準確地劃分詩歌節奏,隨后,她進一步引導學生采用“-”符號標記出需延長發音的字詞,并在誦讀過程中切實體驗這一技巧。此外,她還著重強調了詩歌中每個字的聲調,要求學生將陰平、陽平的字標注以橫杠,上聲、去聲的字則標注以豎杠,并引導學生觀察這些聲調在詩中的分布規律,從而使學生初步建立對平仄概念的認識。當學生積累了一定量的詩歌后,謝老師鼓勵他們自主觀察并分析詩歌停頓劃分的位置,進而引導學生自主總結七言與五言詩歌各自的節奏特點。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夠逐漸掌握詩歌誦讀的技巧,還能夠提升他們自主探索和舉一反三的能力,最終有效提升其古詩詞誦讀水平。2.依平仄吟誦進入情境。在《清明》古詩教學中,引導學生在充分體驗體會和感悟的基礎上,吟誦涵詠,因聲入境,品意境之美。初步感知詩歌,疏通文字,讓學生對更準確地理解詩文。3.配樂吟誦感悟情境。通過配樂誦讀,帶動學生誦讀,營造出的情感氛圍。學生也仿佛走進了詩人當時的場景,在繁霜漫天的月夜,聽著寒鴉鳴聲,看著若有若無的漁火,卻始終無法成眠,姑蘇城外出哪來的鐘聲,是不是讓詩人的內心減少了這種憂愁。在音樂的旋律與吟誦的節奏、語調相互映襯中,學生對詩歌情感的表達更加飽滿、深刻,從而產生更強烈的共鳴和感受。
(三)活動拓展,優化情境。在《清明》教學的課堂導入中,我出示學生在學習《元日》后制作的傳統節日文創,如書簽、風箏等,創設“為傳統節日代言\"的情境。以文創作品的展示增強了古詩詞學習的互動性,讓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同時,學生需要發揮創新思維來應對挑戰,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之后我請“清明節傳統文化代言人\"學習小組分享搜集整理的資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與同學、教師等進行交流和合作,這有助于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團隊合作精神。
在《清明》教學的最后,我出示文明祭掃、祭奠先烈的活動照片,帶學生進入祭奠先烈的活動情境中,引導學生體會清明節日文化,傳承清明節日精神,傳遞對英烈、親人的紀念。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