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剛性化和教育柔性化是班級管理中的兩種重要方式。制度剛性化強調規則和紀律,通過明確的制度來規范學生的行為,確保班級秩序的穩定;而教育柔性化則注重情感、個性和人文關懷,通過靈活的方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研究兩者的對立統一關系,對于優化班級管理策略、提升教育質量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班級管理中剛柔并濟的意義
(一)制度與溫度的統一。剛性的制度保障班級有序運轉,如考勤制度、課堂紀律,柔性的關懷則體現育人溫度,如個性化談心、情緒疏導。這種平衡既避免高壓管理導致的師生對立,又防止過度寬松引發的紀律渙散。如課堂考勤,既要嚴格執行班級考勤制度,又要主動了解缺勤學生的心理、實際困難等問題。
(二)權威與親和的調和。教師通過公正的獎懲措施樹立威信,即制度剛性化,借助共情溝通建立情感聯結,即教育柔性化。這種平衡使學生既保持敬畏心又不失親近感。例如,處理學生矛盾時,既按班規處理沖突,又創造機會讓雙方通過合作任務重建關系。
(三)原則與彈性的智慧。在學風建設等核心問題上堅守底線,如學術誠信零容忍,在非原則問題上保持變通,如作業提交時間的特殊調整。這種動態平衡既彰顯教育原則,又體現人文關懷。典型如對學困生的作業要求,在保證學習效果的前提下適當彈性化。
二、班級管理中制度剛性化和教育柔性化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制度設計缺陷及評價體系失衡致制度剛性化的負面影響。1.源于制度設計的缺陷,為完成考核目標或分數上線作為目標設計制度,班主任將班級管理流程全由班干部執行,忽視真實的教育事實。2.源于評價體系的失衡,學校以成績、紀律排名考核教師,倒逼班主任和教師優先選擇“高效管控”而非“慢教育”。
(二)教師素質和社會文化制約致教育柔性化的實施困境。1.源于教師素質不同,部分教師將管理者與教育者身份對立,難以兼顧規則與情感引導,且缺乏心理學溝通技巧,面對復雜問題“要么硬壓,要么妥協”。2.源于社會及家長的功利教育觀,家長對“嚴師出高徒”較為推崇,且代際觀念沖突直接擠壓柔性化教育的施展空間。
(三)個性化教育欠缺和學生層次不同致剛柔相濟執行沖突。1.源于目前師生比例失衡,在大班教學中,教師難以針對每個學生實施個性化柔性策略,照板煮碗式打造標準化的學生。2.學生層次不同,教師在心理輔導、家教協作配套機制不完善,即得不到多方面支持,形成“孤軍奮戰”的、“一人應對多人\"的支持系統失位困境。
三、制度剛性化與教育柔性化“管育平衡”的實踐策略
(一)制度設置抓閉環,評價機制重動態。1.班級制度的有效性依賴于“制定一執行—反饋—優化”的閉環設計。傳統管理常停留于“制定規則”與“剛性執行”的單向流程,導致制度僵化。閉環管理強調學生參與共治、過程動態監督、定期復盤迭代優化機制,這樣班級制度規則就兼具權威性與靈活性,減少壓制與形式主義。2.動態的評價機制能聚焦“成長性”育人導向,摒棄“唯結果論\"\"唯分數論\"的靜態考核,制定多維度追蹤策略,教師即時反饋,制定彈性化的評價標準。3.班級管理實踐案例:L老師剛開始帶班時,班級是年級同類班級較差的班級,但他對班級學生后進能力充滿信心,在開學時,組織學生召開討論會,共同制定班規公約,進行提案征集,增強每個人的集體認同感,設立班委輪值、師生共評機制,整個學期都以周單位,安排責任人督查執行,實時記錄規則執行偏差的問題,班主任和全體學生一起對班規進行動態調整,每周班會課進行上周復盤和本周計劃,執行懲戒及反思制度。期末時從整體到個人對學期表現進行總結,班級制度及規則多數內容都是圍繞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積極生活心態、陽光人生規劃等主題,執行強調閉環、重視動態評價及調整。
(二)教師培訓多元,家校協同充分。1.從學校管理看,提升教師專業技能和教育能力是突破教育柔性化困境的關鍵,如教師教學理念滯后、教學方法單一、對個性化需求應對不足等。多元教師培訓通過開展涵蓋教育理念更新、個性化教學策略、信息技術應用、心理健康輔導等多維度的培訓,教師能夠拓寬視野,掌握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在知識、能力、興趣等方面的差異化需求。2.在學校制度建立中必須考慮的環節是家校合作,甚至是家校社合作,而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及科任老師與家長的溝通渠道也要通暢,學校的教育要與家長有溝通有聯系,如定期與家長溝通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共同關注學生的成長。從剛性管理看,作為“最小細胞”的班級,每位學生背后就是一個家庭,必須通過明確的家校合作制度,確保家長和教師在教育目標和管理規則上達成一致。3.班級管理實踐案例:新生入學時,學校牽頭各班級設立家長委員會,計劃全年度召開家長座談會、家長日,如家長聽課、家長陪餐活動等,師生與家長一起學習學校的《家校合作章程》,在這個基礎上制定《班級家校合作章程》,明確家長和教師的職責、權利和義務,確保雙方在教育過程中有章可循。成立班級家委會的同時明確職責,教師和家長應共同遵守教育政策,確保教育活動的規范性和嚴肅性。
(三)發揮學生主體,落實個性化管理。1.發揮學生主體就是班級民主管理、全員民主參與,民主參與是指班級成員(包括學生、教師等)在班級管理過程中享有平等的發言權、決策權,能夠積極參與班級事務的討論和決策。2.個性化管理是指根據每個學生的性格、興趣、能力等特點,制定個性化的管理方案和教育計劃。3.班級管理實踐案例:德育處Z主任在課后服務時間巡堂中發現,有些班級的學生能夠安靜自主學習,而有些班級一旦沒有教師在,就無法靜下心來學習,非常吵鬧。經過調查發現,有個較優秀的班級的班主任在班級實行小組自治制度,開學前,讓學生共同制定班級的獎懲制度,班級以6人一組為單位,每個小組有特別名字,獎懲也以團隊為單位,一榮俱榮,組員職責分配明確:設置班級論壇,討論哪些班級規則更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也更容易被接受;圍繞考試分析的經驗分享會、開展不同主題的班級辯論會都全權由學生負責,班主任提出指導意見,體現學生是班級主人翁的意識,讓學生自主建立自治的剛性化制度,教師從旁柔性化管理,把“要我做”變成“我要做”。隨后德育主任在班主任大會展示了這個班的“小組自治”管理模式,別的班級紛紛效仿,期末總結反饋均非常好,后進班級進步明顯。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