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特有的標識,它承載著厚重歷史、價值觀念和豐富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璀璨結晶,也是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心與身份認同感的肥沃土壤。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已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身為語文教師,應當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摸索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诖耍疚闹荚谔接懭绾螌崿F中華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從而構建出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具有重大意義
1.豐富教學資源和形式。漢字、成語、格言、古詩詞、神話傳說、風俗習慣等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能讓學生接觸豐富的文化遺產,極大地拓寬知識面和閱讀視野。
2.提升語文核心素養。語文核心素養由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和文化傳承與理解組成。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里,漢字文化、詩詞文化等是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所在。夯實漢字和詩詞教學,可培養語言和審美鑒賞能力,提高思維水平,增強文化自信。
3.發揮文化育人價值。傳統文化蘊含的倫理道德理念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其中的道德準則有助于學生建構正確的人生觀,明確正確的價值取向。
二、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程中的布局與分類
統編版教材的最大特色在于選取的傳統文化選文數量大幅增加,其中古詩文比重大量提升,從69篇增至128篇,增幅達 86% 。學生從一年級起便開始接觸眾多古詩,進入三年級后,每課兩首古詩的編排增至三首,教學課時也隨之增加一課時。古人借助古詩詞抒發感情、傳遞思想,是感悟人文情懷、培養道德品質的重要依托。其數量的增加,對小學生感受古人用詞之精妙、感悟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學策略
1.整合教材,融通資源。比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時,可緊密圍繞“知音文化”這一主線,把本單元的《伯牙鼓琴》《月光曲》《書戴嵩畫?!贰毒﹦∪ふ劇?,口語交際“聊聊書法”,習作“我的拿手好戲”以及課外的《梅蘭芳的知音劉天華》《文心雕龍·知音(節選)》等內容進行系統整合。通過文學、音樂、戲劇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了解知音文化,讓學生在豐富多彩、充滿趣味的學習體驗中,感悟知音文化的深厚內涵與獨特魅力。找準傳統文化元素,進行關聯整合,優化重組,可以讓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發揮 1+1gt;2 的效能,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
2.立足教材,深挖資源。(1)漢字尋根。漢字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獨特符號。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漢字承載了豐富且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古詩詞,品析關鍵字,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文內容,還能感受漢字的文化內涵。見《元日》一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元”字像什么?
生:像一個走路的人。
師:是的,上面的一橫就是表示人的頭部,“元”的本義為“人頭”。因此它有兩種引申義:一是為首的,如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可以稱為元首,部隊的首領叫元帥;第二個是開始的,第一的,比如考試取得第一名成為狀元,新年里的第一個月叫元月。那這里的“元”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開始的,第一的的意思。
師:對,課本里注釋了“元日”的意思,誰來讀一讀?
課本注釋:指農歷正月初一。(生讀)
師:這里的“正(zheng)月”是農歷的第一個月,農歷是古人的偉大發明,根據月亮繞地球轉動的規律創造的,又稱為“太陰歷”“陰歷”,是我國傳統的歷法。“元日”就是陰歷里的正月第一天。而國際通用的“公歷”也稱“陽歷”,它是根據地球圍繞太陽轉動的規律創造的。所以“元日”是農歷的說法,又稱新正、新元;公歷新年的第一天稱為“元旦”,為了區分,現在稱農歷新年的第一天為“春節”,陽歷新年的第一天成為“元旦”。
這里的學習環節緊扣“元”字進行漢字尋根,相機引導學生了解了歷法的傳統知識,體會華夏祖先創造歷法與漢字的智慧,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增強了文化自信。
(2)按“圖”索“資”。對于教材中眾多蘊含中國元素的封面和插圖,教師應做到圖文結合,預設使用契機。可讓學生自由翻閱、在導入新課時呈現、邊學文邊欣賞、凸顯重難點時呈現或用于課后拓展。教師在課堂上策略性運用這些富有傳統韻味的畫面,培養學生觀察發現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豐富想象能力,促使他們萌生文化自信與自強的意識。
3.拓展教材,開發資源。以教學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一課為例,教師可從“春節”這一節日入手,先讓學生閱讀文本了解北京春節的系列習俗,再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自己家鄉的春節習俗,通過對比感受“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中國傳統習俗特色,對我國春節有初步了解和認識。課后,組織學生進行以“春節”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可分為“春節知識站”“春節體驗站”和“春節文學站”三個部分。在“春節知識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享自己搜集到的“春節”相關內容,如春節的來源、節日習俗及美好寓意,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感知春節文化的內涵;在“春節體驗站”,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回顧春節期間和家人一起參與的大掃除、逛花市、貼對聯、拜年等活動,分享體驗感受,領略傳統節日習俗的魅力;在“春節文學站”,師生一起策劃一場“春節聯歡會”,朗誦春節的童謠、古詩詞,演唱拜年歌曲等。通過一系列活動拓寬學生知識面,從傳統習俗的體驗上升到傳統文學的滋養,提升語文素養。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托,然而教學活動不可完全受制于教材。教材文本中雖蘊含諸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但確實難以做到全面覆蓋。為使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深入探索其背后的深層寓意,教師需積極開發課外資源??蓮慕滩奈谋镜闹黝}、情感、語言等方面入手,引入與之相關的資源進行補充,完善資源配置。例如,在統編版六年級下冊的《臘八粥》教學中,教師可巧妙引入課外學習資料,為學生打開了解傳統文化的新窗戶。通過引入“臘八粥”相關的歷史起源資料,讓學生穿越時空,看到臘八粥在歲月長河中的演變。從古老的傳統典故里,學生們能體會到先人們的智慧與情感寄托。飲食文化的介紹,則讓學生了解到臘八粥豐富的食材搭配背后所蘊含的養生之道和文化內涵。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