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育并舉,融合育人的重要性
繼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后,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五育并舉促進心理健康”。五育并舉是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全面和諧發展。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在上述背景視角下發揮學科功能和應用價值,促進五育并舉,融合育人。
二、小學低年級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重要性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對各地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指導和推動作用。小學低年級作為一個孩童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幼兒園生活,到以綜合課程為主的義務教育學段的過渡階段,作為一個孩童從熟悉環境、人際關系到適應陌生的新社交場地的時期,心理健康教育承載著促進孩子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責任。心育課堂作為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能夠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存在的普遍性心理問題,以班級授課的形式,通過相關主題的教學,解決學生的共性問題,促進本階段學生能更好、更快地適應小學生活,令其積極融入班級、學校的大家庭,與同學、老師等友好交往,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了解情緒,懂得情緒調適等。
三、五育融合和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重要聯系
在“雙減”政策的積極作用下,學生不僅減輕了課業負擔,還減輕了學生的心理負擔,為學生開闊學習思維和視野創設了良好的內外在環境,可見,國家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和發展。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五育并舉促進心理健康、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營造健康成長環境等八項主要任務,要求做好“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體強心、以美潤心、以勞健心”,是心育有機融入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在小學心育教學活動中通過五育融合,能實現跨學科課程的融合,讓教學活動更多元化、多維度、多層次,全方面地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助力課堂提質增效。
四、“五育融合”視域下小學低年級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活動的策略
(一)以德育為先導,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培養良好品行。在一年級學生剛入學階段,了解學生的身心特點,根據教材的課程內容,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可以結合學校德育,通過小學低年級容易接受的繪本故事、校園生活實錄、情景教學等,創設以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安全教育、交往禮儀等幼小銜接的系列課程,讓新生認識班級、學校,熟悉校園的一日常規,初步養成行為習慣,以穩定的情緒、積極的心理、從容的姿態迎接新校園生活。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日常觀察和記錄顯得尤其重要。就以本校為例,開展了低年級的性教育心理課《身體紅綠燈》,通過班主任的觀摩交流,再在本班進行本課題的班會課,從而引導學生對身體和交往有進一步的了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二)以智育為核心,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實現能力發展。例如,為提高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思維力,開展與之相關的訓練課程《不當“小馬虎”》《我的注意力》《觀察力訓練營》《腦洞大開》,課程設計均結合了北師大版的心理教材和地區教材《番禺幸福課》的內容,根據學校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課程創新。在教學活動中采用了學生喜歡的繪本故事為背景,通過闖關的形式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在通關過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提升自我效能感的同時,對注意力、觀察力有一定認識,并能掌握一些訓練、提升的方法。
(三)以體育為支點,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促進身心成長。例如,在小學低年級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我們通常都會用簡單、有趣、積極且與課程內容有關的帶動唱、韻律操進行熱身活動,從而導入課題。在《不當“小馬虎”》心理課中,熱身活動以學生耳熟能詳的幼兒歌曲《粗心小畫家》為背景,示意學生邊唱邊跟著老師做動作,在愉悅身心的同時,引導學生揭示本課的主題。再如在《“畫說”憤怒》的心理課中,通過熱身活動《表情操》,除了起到熱身作用外,還能進一步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知道的情緒并初步了解一些基本情緒,從中提取關鍵字眼導入課題。團體輔導活動在很多設計上是融合了體育活動,通過體育項目、拓展訓練來提高學生的身體綜合素質,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意識、公平競爭的精神,激發學生潛在能力和突破、超越自我。
(四)以美育為載體,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奠基幸福人生。美育和心育的融合可謂是一種令人沉醉的藝術,彼此間默契的達成了共識,學生能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以美潤心\"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豐富學生美好情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美好的心理品質,提升幸福感。在教學中我們經常結合美術學科、音樂學科進行跨學科教學。正如《“畫說”憤怒》這一節心理課,以繪本故事《我變成一只噴火龍了》為背景,引導學生理解、欣賞繪本內容,感受繪本的美,了解到每個人都有憤怒的時候,結合繪畫將情緒外化,通過顏色、形狀及特點等將自己的憤怒情緒表達出來,畫出“我的憤怒小怪獸”并討論分享。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發展處于具體運算階段,這種繪畫藝術的方式具體、生動,更能被學生接受,從外化的問題,內化為他們的藝術表達,畫出對憤怒的認識和處理憤怒的方法,生動的方式能更直觀地讓學生去體驗和感悟。
(五)以勞育為抓手,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實踐開發創新。“以勞健心”,勞動教育與心育之間有著不可割舍的關系,在勞動中能獲得成就感,在勞動中能歷練內在能力,在勞動中能改善人際關系。結合本校情況,開展勞動種植跨學科項目式探究—《播種一顆“蒜”,收獲心力量》。課程以“知、情、意、行”設計為《我們愛勞動》《勞動更光榮》《勞動你我他》《勞動創價值》四個階段性課程:一、感知領悟,樹立勞動意識;二、活動體驗,感受勞動樂趣;三、你我協作,培養耐勞品質:四、收獲成功,踐行勞動價值。在《勞動更光榮》心理課堂里,有個“蒜的好處”活動是結合繪畫來總結蒜對于我們有哪些益處,從而引導學生延伸至自己,完成“我的優勢自畫像”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勞動的樂趣,對勞動產生積極行動的同時,也讓學生能夠了解到每個人都有各自擅長的地方,引導學生發現自身的優點,促進自我成長。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