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真正參與學習的重要舉措。通過有邏輯性的問題鏈,引導學生一步步地去解疑答惑,成為學習的主動者。學生通過問題鏈主動探索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可以培養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構建歷史知識體系,形成完整的歷史認識,深化學生對歷史的理解。
一、高中歷史問題鏈教學的設計理念
1.多維發問:凝練問題鏈教學目標。教師需要針對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情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設置教學目標,并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將教學目標轉化為主問題,把握教學重難點,做好設計問題鏈的第一步。
2.層層設問:精心構造問題鏈層次。這里所說問題鏈層次,指的是圍繞教學自標的問題之間要有邏輯性,問題的設計要有關聯且層層遞進,利用這種方法,促進學生進行歷史整體學習。
3.靈活細問:具體問題鏈教學細節。最后需要注意問題的細節處理,如問題的設計是否符合學生學情,是否是基于最近發展區理論設計的;此外豐富教學手段,如設計豐富的歷史情境,運用多種史料,重視學生的合作與探究學習,重視主題的拓展與升華等,發展學生的批判、解釋、實證等素養水平。
二、《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問題鏈教學的具體運用
(一)課標分析。基于《中外歷史綱要(上)》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教學內容,解讀歷史課程自標,要求學生“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
(二)學情分析。高一學生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對于隋唐時期的科舉制與三省六部制等基本概念有所了解。但是,他們對這些制度的認知通常僅停留在表面層次,缺乏對隋唐時期輝煌成就背后深層次原因的深入探討。同時對中國古代制度的變革與創新的認識也顯得相對淺薄,需要在解讀、分析和概括方面進一步提升。鑒于此,教師可以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以此激發學生在現有知識架構上進一步提升思維能力,從而使得學習過程更加富有意義。
(三)教學目標。1.通過史料研讀、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認識從漢朝至唐朝選官體系、中樞行政機構及賦稅制度的關鍵史實,深入理解這一時期各項制度演變的歷史脈絡,落實歷史時空素養。2.通過時空定位,將選官制度的變革、三省六部制權力的運行、賦稅制度的變化置于具體的歷史框架下進行分析,認識隋唐時期制度變化的原因及趨勢,落實歷史解釋素養。3.通過歷史情境,認識選官制度、君主專制制度和賦稅制度的創新之處,增強民族創新意識,提高民族認同感,落實家國情懷。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知:利用材料創設歷史情境,設計問題鏈。
材料一:王羲之,次凝之,亦工草隸,仕歷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史。孫恩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凝之不從,方入靖室請禱,出語諸將佐日:“吾已請大道,許鬼兵相助,賊自破矣。”既不設備,遂為孫恩所害。《晉書·王羲之傳》
問題1:請指出材料中王凝之遇到的問題是什么?
問題2:結合王凝之解決問題的方式,談談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問題3:想一想具有如此“才能\"的王凝之為何會身居高官?
設計意圖:通過設置該問題鏈,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到歷史情境中。教師將能力較弱的王凝之與當時社會的選官制度相結合,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從而引發他們的認知沖突。
2.學習新知:逐漸走向公平的選官制度——科舉制,基于這一部分內容提出主問題“選官制度如何創新?”
教師活動一:教師依次出示材料,并提出問題鏈
材料一:世胃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詠史》
材料二:漢末喪亂,魏武始基,軍中倉卒,權立九品,蓋以論人才優劣,非為世族高卑。—《宋書·恩幸傳》
材料三:昔日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后》
問題1:指出材料一描述的現象是什么?并分析其出現的原因?
問題2:九品中正制最初的選拔標準是什么?為何會背離初衷?
問題3:根據材料三,孟郊為何如此開心?孟郊之喜與哪一制度有關?
設計意圖:教師為學生搭建“腳手架”,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問題,教師能夠激發學生回顧已學知識,確保問題鏈的科學性。選取兩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物及其經歷作為案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不同選官制度對個人命運的影響。
教師活動二:教師出示材料,引導學生概括科舉制度的發展脈絡,手繪時間軸
材料四:(隋文帝)詔京官五品以上及總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煬帝始建進士科。—杜佑《通典》
材料五:有唐一代最主要的貢舉科目是明經與進士。—張希清《簡論唐宋科舉制度的變遷(下)》
材料六:武舉,蓋其起于武后之時,長安二年,始置武舉。—歐陽修《新唐書》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動手繪制科舉制發展的時間軸,培養時空觀念素養;學生根據課本內容并結合史料,總結出科舉制的發展過程,培養史料實證素養。
教師活動三:出示材料,引導學生分析科舉制
材料七:科舉制的特點是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參加考試的有國子學、州縣學的生徒,也有各州按規定舉送的貢士···…一直沿用到清朝。—樊樹志《國史概要》
材料八: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汪洙《神童詩》
問題1: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嘗試對科舉制進行評價。
問題2:你認為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有何發展趨勢?
設計意圖:本研究以科舉制度為核心,深入剖析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機制的演變脈絡。通過逐步深入的分析,旨在讓學生深刻領會科舉制度的歷史進步性,并清晰把握歷代官員選拔制度的變遷趨勢,從而增強其對歷史事件的解釋能力。
小結:受時間與篇幅的限制,以下兩個部分基于主問題的問題鏈如何設計不再詳細說明,只需按照此邏輯,對后面的逐漸走向成熟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對應的主問題是“君主專制如何創新?”;逐漸走向完善的賦稅制度—租庸調制到兩稅法,對應的主問題“賦稅制度如何創新?”進行問題鏈的設置,并附以多種史料進行說明。
(五)作業反饋
隋唐時期,中國經歷了由分裂狀態向大一統格局的歷史性轉變,這一時期標志著中華文明的輝煌時代。制度的變革和創新在這一歷史階段尤為突出,它們不僅促進了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繁榮,還為中華文明的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學們,現在請以小組形式合作,通過研究相關歷史資料,探討隋唐時期有哪些制度上的創新,并分析這些創新如何影響了隋唐的興盛與衰落,然后撰寫一篇關于這一主題的歷史論文。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