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興發感動\"的理論內涵
“興發感動\"說是葉嘉瑩先生潛心研究中國古典詩詞,融合中西方理論而創立的詩詞學理論和批評方法??娤壬鞔_指出了“興發感動”說的理論內涵為:“葉君以為,人生天地之間,心物相接,感受頻繁,真情激動于中,而言詞表達于物,又借助于辭采、意象以興發讀者,使其能得相同之感受,如飲醇,不覺自醉,是之謂詩。\"葉嘉瑩認同我國傳統詩論中心物交感的理論,并認為心物交感是引起“興發感動”的重要原因。
二、“興發感動”的詩教思想在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發揮想象,探求詩歌感發之情。在教學張繼的《楓橋夜泊》時,我充分引導學生發揮想象。詩中的前兩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詩中的“月落”“烏啼”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愁緒,月亮的下落本身就帶給人一種孤獨落寞之感,“烏啼\"即烏鴉的啼叫,哀婉、凄厲的叫聲本身就是不祥的象征,教學時引導學生從詩中關鍵字眼展開想象,構建詩中所描繪的畫面,月亮徐徐下落伴隨著一聲聲烏鴉凄慘的鳴叫,秋風起,霜滿天,這漫天的白霜就仿佛詩人濃得化不開的愁緒,讓人倍感凄冷,調動視覺、聽覺、觸覺多種感官來感受,引導學生進入濃濃的愁緒之中。
2.知人論世,感悟詩歌感發之情。在教學于謙的《石灰吟》時,我采用了“知人論世”的詩歌解讀的方法,引入了詩人于謙的生平背景,從仕途發展和他為人處事的原則等方面了解于謙,補充此詩的創作背景相關資料,再引入“兩袖清風”的故事,通過課外資料的補充,讓我們對于謙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再來看他的作品《石灰吟》就更容易理解了。知人論世的解詩方法是學習古詩的一大方法,能讓我們站在更廣更高的角度上來閱讀古詩,更好地把握古詩的豐富內涵。
3.以詩解詩,豐富詩歌感發之情。在教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時,我采用了以詩解詩的方法,即用詩人同題材的詩歌或不同詩人的同題材詩歌來輔助理解該詩。我引入詩人52歲作《關山月》“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累痕”;62歲作《書憤》“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67歲作《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恩為國戌輪臺”;86歲作絕筆詩《示兒》“死去遠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蓖ㄟ^梳理詩人不同年齡段的不同詩篇,可以發現詩人表達的主題和情感是一致的,那就是“早日收復中原”,至此,學生理解《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就更加容易了。
4.詩歌吟誦,傳達詩歌感發之情。在教學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時,在引導學生理解詞意之后,我將吟誦作為傳達詩歌感發之情的方法,在課堂上教學生吟誦?!堕L相思》一詞無一句是寫思鄉,但是句句都是寫思鄉,吟誦更有利于抒發詩人情思綿長的深苦之情?!吧揭怀?,水一程”,通過平緩抒情的吟誦調,將將士們跋山涉水行軍趕路的艱辛表現出來,“夜深干帳燈”,邊吟誦邊想象畫面“夜已深,千萬個帳篷里都點起了燈?!睙粝卤臼菆F圓,而我的家人在哪里呢?思鄉之情溢于言表?!帮L一更,雪一更,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p>
三、“興發感動”理論對于小學古詩詞教學的重要價值
1.“興發感動”理論有利于提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實效性。在古詩詞教學中引入“興發感動\"理論,運用多種手段去促進學生感悟詩歌“感發”之情,例如創設情境、發揮想象、古詩吟誦、知人論世、以詩解詩等方法,充分挖掘古典詩詞的豐富內涵,讓古詩詞教學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還學生一個詩意盤然的課堂。有了學生自覺主動的參與,學習效果明確提升。
2.“興發感動”理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興發感動\"理論注重作者和讀者內心的審美感受,重視喚醒讀者真實的內心感受,陶冶其情操。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注重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細膩的語言,想象詩歌的意境,感受詩人至真至純的美好情感,能夠與作者共情共鳴,帶給學生心靈的感動和美的享受,進而培養學生敏銳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的審美情趣。
3.“興發感動”理論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案邪l”之情的萌發與學生的想象是密不可分的,學生的想象也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塑造”了詩歌,因為每位學生對于詩歌的理解和感悟就是對古詩詞的創作性的理解,“感發”理論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