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要求下,每門學科都不斷進行改革,從不同的維度、不同角度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小學科學是一門極其依賴實驗的學科,它立足于觀察和實驗。因此,提高科學實驗教學的實效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在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在新課標的要求下,以探究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逐步培養教師良好的實驗習慣、學習方法,激活教師的創新思維能力,切實改變教學方式,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主體。
一、培養學生實驗習慣
學生在學習中存在不良習慣,如不愛動腦、不善觀察、依賴性強、學習態度不端正等,影響學習效率。良好科學學習習慣有助于知識學習和核心素養形成。在科學實驗課中,要培養學生遵守實驗室紀律、不隨意碰儀器、明確實驗目的和方法的習慣。實驗一般分組完成,需提前分組并明確分工,如組長維持紀律、記錄員記錄現象和數據、材料員領取和歸還材料、匯報員匯報結果等,讓每位學生都有任務,親身體驗實驗全過程。此外,還要培養學生課前準備、課中認真聽講、主動提問、課后總結反思的習慣。
二、調動學習興趣與利用教學資源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良好的教學環境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創造良好的學習和實驗環境。在實驗導入環節,可借助多媒體技術制作動畫視頻,吸引學生注意力。講解實驗目的和步驟時,可利用視頻演示幫助學生理解。條件充許時,教師可先現場演示實驗操作,再讓學生動手實踐。實驗中,給學生充足自主探究時間,組織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習,鍛煉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尋找證據、得出結論的能力。此外,科學課應引領學生積極探索周圍世界,不僅局限于課堂,還可利用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網絡媒體等資源,幫助學生開闊眼界,提升科學素養。
三、制作教具豐富教學手段
科學教具是輔助教學的重要工具,教師除使用現成教具外,還可就地取材,設計制作創新型教具。利用身邊常見或廢舊材料自制教具,能直觀展示科學原理,變復雜為易懂,同時節省資源,體現低碳環保,改善教學條件,解決實驗需求,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從簡單實驗用具制作開始,讓學生積累興趣和滿足感。教師選擇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實驗,讓學生多動手實踐,挖掘創新潛能,為培養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提供時間和空間。
四、重視評價與反饋
每節科學課都要強調評價作用,重視學習效果。心理專家表示,學生無優劣之分,每位學生都有潛力。評價應從學生角度出發,注重科學探究過程,創造激發學習興趣、大膽假設、謹慎求證、樹立自信的情境。尊重個性差異,因材施教,關注過程。分組匯報時,讓學生參與評價,通過自評、互評結合教師評價,使評價多方位。例如,學生評價他人匯報,全班集體評價,找出優秀匯報組并說明原因,讓課堂充滿活力。通過評價,教師及時獲得反饋,了解學生理解程度,改進教學環節。
五、融合信息技術手段
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是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利用信息化技術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展示科學魅力,讓學生愛上科學。例如,教學五年級科學“設計制作:我們的小橋”時,課前讓學生通過互聯網搜集橋梁資料,小組討論后確定設計方案,選用材料,借助3D打印和激光切割技術組裝模型。提高實驗教學有效性,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展示專業儀器測量數據,直觀呈現實驗數據變化,便于分析。同時,信息技術軟件可統計實驗小組結果,實時展示,方便評價。知識鞏固環節,可用知識大闖關等趣味方式,讓學生在一體機上完成,既練習知識點,又放松娛樂。
科學學習需構建系統性科學概念,更需實踐探究。提高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能讓學生在收獲知識的同時參與實踐、創新,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意義重大。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