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減”政策持續推進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育迎來了全新的變革契機。數學作業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設計與布置需要做出相應調整,以實現提質減負增效的目標。通過將數學知識點進行結構化整合,從單元整體出發設計項目化作業,不僅能夠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還能有效提升作業的質量和教育功能。
一、聚焦學習主題確定學科大概念
在布置單元項目化作業時,教師要聚焦主題,明確學科大概念,讓學生將知識轉變成技能,參與到項目化作業設計中。首先,教師要知曉不同情境會對概念造成的影響,找到任務之間的關聯。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圓”單元知識點為例,教師先要梳理單元中的數學知識,根據學生認知狀況,將項目化作業布置成多層級的子項目作業主題,分別設定不同的子項目概念。簡單的主題是“圓的多維世界”,項目概念為讓學生回憶圓的畫法,利用相關的輔助工具畫圓;了解扇形,可以通過轉化思想獨立繪制扇形。難度中等的主題為“車輪滾滾”,通過提出問題“車輪為何是圓的,不是方的?”讓學生制作一個車輪模型,并說出圓作為車輪的優勢,聯系圓理解等積變形。最后,教師設計難度稍高的主題“神奇的井蓋”,讓學生了解井蓋的作用,并嘗試用課上學習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羅列出生活中圓的應用。
二、項目化作業情境應指向單元主題
教師處在“雙減”教育環境下,教師積極構建單元學習主題,找出單元知識點的關聯性,對整體教學有明確的把握,并把一些散落到各處的數學知識串聯到一起,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縱向以及橫向認知,達成深度學習目標。對此,單元項目化作業設計,教師先要提煉出單元主題,綜合學生的數學學習偏好,找到教材和現實生活中的聯系,設計出可引導學生構思、減負提質的數學作業。例如,教師在單元整體視角下設計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面積\"數學作業時,該單元為圖形和幾何中的知識,重點在于圖形測量,為讓學生感受度量的意義,具備解題意識。教師要重點圍繞度量單位數量、度量單位設計作業,找到學習重點和難點,經過對人教版教材的細致研讀,設計出“我是小設計師”主題作業單,構建出一個設計師完成任務的情境,以動畫方式播放設計師的請求:“我怎樣在房間中設計出合適的書柜?”情境搭建完畢后,教師圍繞主題提供項目化作業單,其中包量一量、算一算以及畫一畫板塊。此種形式的項目化作業,學生可通過多種形式感知面積知識,并套用公式確定房間書柜的總面積。
三、項目化作業支架要符合學生認知
因小學生年齡較小,能力和知識處在不斷進步以及提高的階段,此時他們的認知、生活經驗相對薄弱,甚至有時無法解讀難度過高的數學問題。如果教師布置難度高、數量多的數學作業,學生極易產生畏難情緒,甚至對數學學習失去希望。對此,教師在設計單元項目化數學作業時,應尋找適合學生的支架,通過表格、思維導圖以及引導性語言的運用,為學生指明任務方向,使學生有依據地完成數學作業,而不是憑空想象數學。比如,在設計人教版小學數學“生活與百分數”單元項目化作業時,項目包括“省錢有妙招”“存錢有方法”“納稅有義務”以及“愛心做出行動”,教師在項目中提出驅動性問題,如“母親節要到了,我們要送給媽媽一件衣服,請問怎樣購買更省錢呢?”問題提出后,建立多個支架。支架1:先看媽媽喜歡的衣服款式。支架2:在購物網站或者是教師帶領學生外出實踐走訪服裝市場,了解目前服裝價格。支架3:對比多渠道的衣服促銷模式,找到最省錢的購買方案。在支架和項目主體的引領下,學生很快便會明確作業任務,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項目,提高學習效率。
四、結論
綜上所述,“雙減”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應朝著大單元、項目化的趨勢前行。通過設計單元項自化數學作業,可以突破原本一紙一筆的作業形式,將減負提質貫穿到作業設計當中,使作業不再是學生的壓力和負擔,讓學生對作業內容充滿興趣。教師需結合單元主題、項目內容,設計出利于學生探究的問題,既要滿足學生的作業需求,又要發揮出數學作業作用,布置高質量、多元化的數學作業。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