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移創新能力是學科能力的最高階段,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多在讀后活動中得以體現。由于讀后活動超越教材文本,需要教師備課時加以思考、創設,課堂上實施耗時較長,對教學成績卻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因而,在實際閱讀教學中,得不到教師們的重視。本文探討如何在讀后活動中提升學生的遷移創新能力。
一、讀后讀
“讀后讀”是指學生在閱讀完一篇文章后,通過閱讀主題相關或者文體相關的文章,如英文報紙、雜志或網絡文章等,將所學的知識遷移到閱讀另一篇文章中,并在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對比閱讀。
以必修第三冊第四單元“SpaceExploration”為例,該單元主要圍繞太空探索這一主題展開。教師可以選取該單元中的一篇文章,如“Space:theFinalFrontier”,讓學生在閱讀后繼續閱讀44頁文章“Isexploring space a waste of time andmoney?\"或者推薦學生閱讀與太空探索相關的英文文章,如關于我國的探月工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文章中的詞匯、句型和表達方式,并鼓勵他們嘗試將這些新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寫作或口語表達中。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學會如何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批判性思考和創造性表達,從而提升遷移創新能力。
二、讀后說
“讀后說”是指學生在閱讀完一篇文章后,通過口頭表達來分享自己的理解、感受或看法。“說”的形式有討論、演講、復述、報告等。
以必修第一冊第三單元“TravelJournal\"為例,讀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自己的旅行經歷或規劃未來的旅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所學詞匯和句型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如“I have been to...\"\"I plan tovisit...”等。通過這樣的活動,激發學生對旅行的興趣和想象力,從而提升遷移創新能力。
三、讀后演
“讀后演”是指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方式,將閱讀內容以表演的形式呈現出來。
在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中,有一些對話或故事性的文章非常適合進行“讀后演”。以選擇性必修第三冊第四單元“AdversityandCourage”為例,本單元的閱讀文章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南極探險故事,歌頌堅韌不拔的頑強精神,包括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以及團結合作、積極樂觀、渴望挑戰和冒險的精神等。通過閱讀文本,理解文章后分角色表演探險故事。讓他們在表演中深入體驗文章情境,同時鍛煉他們的表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在實踐中學習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升遷移創新能力。
四、讀后寫
“讀后寫”,即讀后仿寫。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模仿原文的寫作風格、句式結構或表達方式進行創作。可以仿寫一篇完整的文章,也可以僅仿寫一段話。
下面以人必修三第二單元中的 閱讀文章“MotherofTenThousand Babies”為例。文章是一篇關于林巧 稚事跡的記敘文。最后一段句式非 常高級而且朗朗上口,而且寫得非 常感人,“Dr Lin did not retire until the day she died,22 April 1983.\" \"And even as she lay dying,she final thoughtswere for others.”在讀后活 動中,教師可以設計以下仿寫:以 “Myidol\"為主題,仿寫人物描寫的 最后一段。
【學生作品】
Though Dr Yuan didn't care about wealth or fame,he was known as the“father of hybrid rice\",having developed hybrid rice together with other scientists in 1973.Dr Yuan did not retire until the day he died,22 May 2021.Even as he lay dying,his final thoughts were about third - generation hybrid rice.Since h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not only China but our world,he'll always be there as an example for others to follow.
通過這樣的仿寫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原文的理解,還能夠在模仿中鍛煉自己的創新思維,實現知識的遷移和創新。
綜上所述,讀后讀、讀后說、讀后演、讀后寫是四種有效的讀后活動方式,它們能夠幫助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遷移創新能力。通過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的具體案例應用,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活動在實際教學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讀后活動來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和學習成果。
【注: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項目重點課題“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科能力培養的行動研究\"(批準號:2023ZQJK119)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