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施“回歸本源”生態園本課程的過程中,我園積極探尋讓幼兒參與評價,且能及時評價園本課程的評價方法和模式,經過多年探索與實踐,我園基于馬賽克方法構建了“回歸本源”生態園本課程幼兒發展評價新模型,在實現有效評價園本課程的同時,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一、馬賽克方法及其主要環節
馬賽克方法(theMosaicApproach)是近年源起于歐洲的一種兒童研究方法??死送ㄟ^結合傳統研究方法(如觀察、訪談)和“參與式工具”(如讓幼童使用相機拍照、畫畫),來了解兒童尤其是幼童“未能直接用語言表達”的內心感受和想法。自主攝影、兒童之旅、幼兒會議等是馬賽克方法中常用的參與式方法,最大的特點是“空白格”方法,這是給教育者靈活和創新的“留白”。
馬賽克方法的實施步驟,包括收集“信息碎片”拼出“信息拼圖”和形成“認知地圖”三個階段。首先,通過多種渠道生成和收集信息,以獲取幼兒在某一方面的感受、想法、意見、經驗或興趣等。其次,對所收集到的各種信息,如觀察所得的“行為信息”訪談所得的“言語信息”以及兒童創作的“作品信息”等進行匯總、整合與意義建構。最后,以兒童的觀點為出發點,形成新的行動基礎,并基于研究結論對實踐進行反思和改進。
二、基于馬賽克方法構建生態園本課程幼兒發展評價模型
(一)“雙主體雙發展”循證評價模型
“本源\"意為事物產生的根源、事物的最重要方面,即事物的起始和本真的狀態。“回歸本源”的“源”包括“天性本源”與“生活本源”,強調教育要以幼兒為本,順應天性,根植于幼兒真實的生活,看見兒童、傾聽兒童、支持兒童,因此,在課程評價和幼兒發展評價方面,我們注重幼兒的參與,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依據馬賽克方法,構建了“雙主體雙發展\"的循證評價模型。如下圖1所示。
雙主體是指教師和幼兒都是評價的主體。教師通過觀察法,記錄幼兒在生態主題活動中的奇思妙想和問題疑慮,并通過一對一傾聽去深度了解幼兒對生態主題活動的認知、發展和評價,最終教師將收集的信息匯總,形成觀察記錄、軼事記錄和傾聽記錄。幼兒通過實驗、操作、攝影等方式進行探究和記錄,在生態主題探究分享階段,幼兒可以自由選擇方式和自由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想法,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收集幼兒的言語信息、行為信息、作品性信息。最終,教師將直接收集的信息和幼兒參與式呈現的信息匯總和分析,初步形成對幼兒發展和課程發展的認知地圖,據此調整和優化生態教育主題活動,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個別化支持。
雙發展是指幼兒和課程同步發展。“回歸本源\"的生態園本課程強調追隨幼兒的興趣和天性,激發幼兒的內驅力,因此課程雖有預設,但是更重要的部分是生成。通過馬賽克方法,幼兒通過“能做的事情”積極參與評價,教師從多種渠道收集的信息中關注兒童在游戲和學習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和情感態度,提供個別化的支持,同時基于幼兒興趣、能力和需要,不斷調整和完善課程內容和路徑,產生滿足幼兒需求的課程支持?!笆占徽硪徽J知一調整\"形成一個循環往復的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生態主題探究的內容和深度會在教師和幼兒的共同實踐下不斷更新,園本生態課程得以持續優化,同時,幼兒的經驗和能力在教師和幼兒的共同評價下不斷拓展,幼兒得以持續發展。幼兒的發展推動課程的深化,課程的優化助推幼兒的發展,構成了“幼兒發展一課程發展”的“雙主體雙發展”的循證評價模式。

(二)“雙主體雙發展”循證評價模型特點
1.在自然情境中評價兒童的真實表現
在基于馬賽克方法構建的“雙主體雙發展”循證評價模型中,評價貫穿整個生態主題活動,教師通過多種渠道收集信息,了解兒童在實際活動中的真實表現,觀察他們如何做計劃、如何分工與合作、如何探究問題、如何呈現結果等,關注幼兒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尋找兒童生活中的各種“哇時刻”,點燃幼兒的自驅力,為其發展提供個別化支持,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2.讓兒童參與評價,發揮兒童主觀能動性
基于馬賽克方法的“雙主體雙發展”循證評價模型,明確了幼兒評價主體的地位,將研究工具交給兒童,讓幼兒通過身體動作、言語詮釋和視覺提示相結合的表達“發聲”,傳遞自己的思想、情感。兒童通過多種方式參與園本課程的評價同時,也無形之中在評價自己的發展。
3.動態過程性評價,關注幼兒的發展性
基于馬賽克方法的“雙主體雙發展”循證評價模型,不將評價對象與他人作比較,以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為目的,在生態主題探究活動中持續地觀察和記錄,教師關注的重點不是技能目標是否達成,而是以幼兒視角來洞察幼兒如何運用已有經驗探究解決問題,幼兒如何依據實際操作、親身體驗構建認知世界,并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幼兒的生長點,促進幼兒的發展。
三、基于馬賽克方法園本課程幼兒發展評價模型的應用與實踐
“回歸本源”生態園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應用馬賽克方法與幼兒在多層次對話過程中動態生成驅動性問題,與幼兒共同推動主題探究的深入。下面以大班“探秘薄荷止癢膏\"中“獲取薄荷汁\"環節為例,闡述教師應用作品分析法和兒童會議法收集信息進行評價。
第一次會議:獲取薄荷汁方法的討論
睿睿:我們像擰毛巾一樣把葉子的汁液擰出來吧。
力力:用榨汁機,我媽媽就是用榨汁機把蘋果榨成蘋果汁的。
多多:我看見過石頭做的搗食物的容器,我們可以用這個來搗薄荷葉,把汁液搗出來。
豪豪:用紗網,它有洞可以隔渣,家里的茶包就是這樣的。
分析與支持:孩子們依據生活經驗選擇工具,他們想出了“擰毛巾”使用榨汁機、用石頭捶打等方式獲取薄荷汁,為了讓孩子驗證他們的想法,教師讓孩子從家里帶回工具,嘗試獲取薄荷汁。
第二次會議:第一次榨汁后的討論
多多:我明明已經看到搗藥器底部有一點汁液了,為什么用漏斗卻沒有汁流下來呢?
林林:是不是你們的方法不對,葉子打爛一點汁不就更多了嗎?
力力:你們放的薄荷太少了吧!
豪豪:我們已經放了很多葉子進去擰了,但是力氣不夠大,擰不動呀!
分析與支持:孩子們經過一輪榨汁體驗,再會議討論總結出榨汁少的原因是薄荷葉少了、力氣不夠大、工具太單一,從而并不能很好地榨出薄荷汁。為了讓孩子驗證想法,教師提供機會讓孩子使用組合工具進行第二次榨汁的嘗試。
第三次會議:第二次榨汁后的討論
元元:第一次薄荷用刀切得不夠碎,第二次我們選擇用攪拌器就攪得很碎了,所以我們榨汁比上一次榨的汁多一點。
卉卉:我們選擇用石棒和漏網,因為壓的時候一個人力氣太小了,所以我們兩個人或者三個人合作一起壓,力氣就變得更大了,所以榨出來的薄荷汁會更多。
雅雅:我們發現每次使用的薄荷越多,榨出來的汁也會更多一些。
分析與支持:經過兩輪榨汁,孩子們總結出薄荷葉要切碎點,驗證了力氣大點汁液會多點,初步發現薄荷的數量與薄荷汁液的關系。教師增加了一場榨汁比賽的活動,通過比賽的方式支持孩子驗證薄荷葉數量與薄荷汁液關系的猜想。
在獲取薄荷汁過程中,教師基于馬賽克方法收集信息,整理和分析,發現孩子們對如何獲取薄荷汁液這個問題有很多的想法和思考,于是教師在這個階段生成了三個活動,支持孩子驗證猜想,進行深度探究同時推動課程不斷深化。
【注: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幼兒園‘回歸本源'生態課程體系建設研究”(課題編號:2023YQJK045)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