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教育部關于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通知》(教材〔2022]2號)依據信息科技學科特點和育人任務,提出推進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創新這一課程建議,要求教師合理利用信息化教學資源,靈活運用模擬、仿真、線上實驗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跨時空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便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眾所周知,微課是“微時代”的產物,是一種以某個短小的知識點或教學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時長在十分鐘以內的教學視頻為載體的學習資源。這種學習資源短小、精悍,但內容豐富,且可以打破時空限制,輔助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因此,在新的課程標準指導下,教師要善于運用微課助力信息科技教學,充分發揮其作用,提升教學效果。
二、運用微課助力初中信息科技教學的意義
運用微課助力初中信息科技教學意義非凡,最主要的表現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助推學生提高學習質量[2]。首先,微課形象、直觀,與學生的形象思維特點相契合,很容易調動其學習興趣。其次,微課時長短、內容集中,可以被靈活運用于不同的教學階段和教學環節,讓學生獲得更多學習機會。比如,學生可以在信息科技課前階段自主觀看微課,利用自己擅長的方式探究其中蘊含的知識,建構初步認知;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一旦遇到學習困難,可以觀看微課,從中獲取關鍵信息,從學習困難中突圍出來;在信息科技教學的課后階段,學生可以自主觀看微課,復習課堂學習內容,進一步強化已有認知。通過不斷地進行這樣的學習,學生可以自然而然地增強學習意識,鍛煉學習能力,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切實轉變傳統學習方式。再次,微課中的內容雖然精簡,但尤為豐富,有助于學生打破教材限制,深入探索知識。此外,微課結合案例式教學模式,能夠顯著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在閱讀、操作、交流等方面探究活動,從而提高學習質量。
三、運用微課助力初中信息科技教學的現狀
微課作為一種信息化教學手段,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盡管微課具有高效教學和導學資源的潛力,但目前的教學實踐顯示,微課在實際應用中仍面臨挑戰,需要進一步優化以滿足教學需求。
(一)機械地在課堂上運用微課
課堂是初中信息科技教學的主要場所,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學場所。但是,部分教師卻將課堂作為運用微課的唯一場所,忽視了其在家庭生活的運用。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科技教學的時空,阻礙了學生轉變學習態度、學習方式。此外,在信息科技課堂上運用微課時,教師往往將其用于課堂講解環節,忽視導入環節和總結環節。
(二)微課內容脫離學生實際情況
學生是參與信息科技教學的主體,教師本應以學生學情為依據設計微課、運用微課。然而,部分教師為了提高信息科技教學效果,直接從網上下載微課,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進行運用。結果,微課內容要么過于復雜,要么過于淺顯,不能輔助學生有效探究信息科技內容。特別是,部分學生因微課而感到信息科技學習枯燥乏味、難以掌握,逐漸喪失了學習興趣,甚至產生了逃避心理。
(三)用微課替代教師的教學
部分教師過度看重微課,將其當作教學的“替代品”具體而言,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會針對每個知識點播放相應的微課。在微課播放結束后,教師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學生能正確作答的情況下,教師運用微課輔助學生學習下一個知識點。在學生未能正確作答的情況下,教師稍加點撥,之后播放其他微課。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沒有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致使學生的理解浮于表面。
四、運用微課助力初中信息科技教學策略
基于現有問題,教師要尊重學生學情,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精心設計難度適當的微課,并將其運用于不同的教學階段、環節,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師尤其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了解其探究情況,并以此為基礎,運用恰當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促使學生深入學習。
(一)運用微課于課前階段,助力學生自學
新課改背景下的信息科技教學講究學生先學、教師后教。這意味著,教師要顛覆傳統的教學流程,將學生的學習置于課前,讓其進行自主學習,并因此建構一定的認知。在課堂上,教師則要依據學生自學情況建構教學活動。從上文的論述可見,微課可以被作為輔助學生自主學習的“工具”。簡言之,教師應依據學生學情和新知內容設計微課,并將其運用于課前階段。
以“常見的傳感器”為例,本節課重在引導學生認識常見的傳感器,了解其類型、功能和工作原理。本節課內容較為簡單,契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在本節課之前,已經探究、了解了物聯網的感知和識別方式,為課堂教學做好了準備。因此,教師應尊重學生已有的學習成果,以本節課內容為核心,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制作微課。之后,教師可以將微課發送至在線課堂,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并繪制思維導圖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如此,學生可以有目的地進行觀看、思考,主動從微課中提取出關鍵信息,建構初步認知。
(二)運用微課于課中階段,助力師生互動
信息科技課堂是師生積極互動的場所。在互動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微課調動學生探究興趣,輔助學生探究。
1.運用微課創設情境,調動學生興趣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情境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助推學生進行意義建構。微課的特點決定了其是創設情境的重要工具。運用微課創設出的情境具有趣味性,能夠迅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善于在信息科技導人環節運用微課創設情境,讓學生興致高昂地走進課堂中。
以“物聯網與生活”為例,本節課主要從智能家居、智慧交通出發,引導學生感受物聯網為現實生活帶來的便利。實際上,大部分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早已接觸了智能家居、智慧交通,但是他們并未深人探尋其背后蘊含的技術。針對此情況,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播放微課,動態、直觀地展示學生熟悉的智能家居、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農業等場景,將學生帶人真實情境。當學生沉浸其中時,教師可以引導他們思考:是什么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如此便捷?大部分學生陷入沉思,小部分學生會提到物聯網。教師可以順勢追問:什么是物聯網?該問題超出學生的認知范圍,很容易引發他們的探究興趣。教師此時可以帶領他們走進本節課,合作探究物聯網的內涵、運用與價值。
2.運用微課搭建支架,輔助學生探究
在學習重難點知識時,學生很容易遇到問題。這需要教師及時運用相關微課搭建支架,為學生指明探究方向,尤其讓學生運用恰當的方式進行探究。在學生探究后,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搭建支架,幫助學生深化學習,建構扎實的認知體系。
以“物聯網數據的獲取”為例,本節課的重點是物聯網數據的獲取方法。為了使學生掌握此內容,教師可以以其為中心,播放微課。微課以“校園農場”物聯系統原型為背景,采用技術操作 + 語言描述的方式呈現“自動澆灌”子系統原型、“智能光照”子系統原型、“自動通風”子系統原型、“智能水位控制”子系統原型,與分別采集的土壤中的水分數據、光線強弱數據、空氣中的溫度數據、水培植物器Ⅲ中的水位數據,以及用到的相關感知設備,如水分傳感器、光纖傳感器、溫度傳感器、超聲波傳感器等。基于此,教師可以提出任務:與小組成員一起采集“校園農場”中各為物聯子系統原型產生的數據,做好記錄并保存數據。為了完成這項任務,大部分小組會先合作閱讀教材,從中提取關鍵信息,交流、總結獲取物聯網數據的方法。接著,他們開始觀看微課,試著采集數據。過程中,他們雖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卻未減熱情,反而激發了更濃厚的探究興趣。在積極情緒的驅動下,學生會竭盡所能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他們會反復閱讀、分析教材內容,一遍遍整合信息、總結獲取數據的方法,并一遍遍地進行運用。最終,小組不僅掌握了獲取物聯網數據的方法,還鍛煉了操作技能。
在規定的探究時間結束后,教師可以隨機選擇學生代表,鼓勵其展示本組的探究成果,并認真傾聽、思考,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基于問題,教師可以展示相關微課,也可以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或任務,驅動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這樣的以學定教下,大部分學生可以建構正確而深刻的認知,同時活躍思維,鍛煉問題分析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如此,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可以得到明顯提高。
(三)運用微課于課后階段,助力學生復習
簡單、易操作的課后復習方式主要有繪制思維導圖和完成作業。這意味著,教師要在課后階段設計并運用相關微課,輔助學生更好地復習鞏固所學內容。
1.運用微課,輔助學生繪制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學生梳理、總結知識,建構知識體系的重要“幫手”回。在課后階段,教師要以課堂過程和重難點內容為著眼點,錄制微課,并提出制圖任務,促使學生邊觀看邊梳理。以“物聯網的控制與反饋”為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在不同微課的輔助下先后探究了控制與反饋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物聯網中的重要作用、控制的基本形式、物聯網控制與反饋的創新運用等,建構了一定認知。在課后階段,教師可以以這些內容為著眼點,設計微課,將其發送到在線課堂,同時提出復習任務:在觀看微課的同時回憶課堂所學內容,利用思維導圖展示某一個知識點。此任務能激發學生頭腦風暴,讓他們在腦海中浮現出不同的知識點,運用邏輯思維將其落實于思維導圖中,并認真分析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從而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在復習過程中,學生會發現自己存在的認知漏洞,可主動利用微課、教材、課堂筆記等進行探究,試著彌補認知漏洞,增強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切實夯實知識基礎。
2.運用微課,輔助學生解決作業問題
完成作業需要學生遷移已有認知。但是,在作業完成過程中,很多學生會陷人認知困境。微課中“看不見的教師”會講述作業答案,幫助學生走出認知困境。所以,教師要在設計作業的同時,錄制相關作業講解微課,輔助學生解決問題。
以“物聯網數據的匯集與使用”為例,在課后階段,教師可以針對作業中的所有問題,錄制講解性微課。
例題:直播購物已然成為當下最受歡迎的一種消費形式。每瀏覽一次小紅書、淘寶、抖音等直播平臺,這些行為都會轉化為數據的一部分。這些平臺通過搜集、存儲、分析數據,借助可視化技術幫助商家解決直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針對如上描述說法不正確的是
A.個人在平臺中的每次購物行為,都蘊含著巨大的價值
B.在觀看直播、購物的過程中,有可能泄露個人隱私
C.平臺提供的“直播推薦”,依賴于個人上網行為
D.每次觀看、點贊等行為都會產生數據,并可能被采集
針對此問題,微課中“看不見的教師”指明考查的知識點:信息系統安全風險、信息獲取。接著,重點解釋錯誤的選項和正確的選項。比如,每次購物行為都可能對平臺產生一定的經濟價值,但不一定都能產生價值,也不一定符合每個人的實際情況。所以,A選項是錯誤的。在觀看直播或網絡購物的過程中,個人信息很容易被泄露,如姓名、年齡、家庭住址,甚至支付密碼等。
學生會在完成作業后,完成發現自身的認知問題,進而針對性地觀看微課,主動解決認知問題,切實提高認知水平。
五、結束語
運用微課可以顛覆傳統教學流程,讓學生的學置于教師的教之前,實現先學后教、以學定教,顯著提高了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目的性。讓學生掌握了學習主動權,主動投身不同的學習活動中,由淺人深地建構一定的認知,同時發展多樣能力。教師要善于發揮專業能力作用,將微課作為建構課前學習活動、課中互動活動、課后復習活動的“工具”,并依據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指導,借此實現師生協同發展。
作者單位:倪印月平陽縣萬全鎮宋橋中學
參考文獻
[1]尹梅芳.微課資源在初中信息科技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4,(01):90-91.
[2]朱玲.微課在初中信息科技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中小學電教,2023,(11):66-68.
[3]李秋菊.初中信息科技教學中運用微課資源的實踐探究[J].中小學電教(教學),2023,(07):52-54.
[4]斯婭.巧用微課資源優化初中信息科技課堂教學[J].讀寫算,2023,(13):140-142.
[5]權利彥.微課在初中信息科技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新智慧,2022,(26):19-21.
[6]徐亮亮.手繪視頻軟件制作的微課在初中信息科技教學中的運用——以Video Scribe手繪視頻軟件為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2,(10):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