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開展專創融合式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1.1 食品營養學的時代定位
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作為研究食物、營養與人體生長發育和健康關系的一門學科,是高校食品相關專業的必修基礎核心課程之一。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培養新工科專業型人才成為國家新經濟和新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的時代背景下,食品營養學課程的定位要及時轉變,不僅要作為高校食品科學、營養學等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還應該成為大學生掌握食品營養學專業知識、提高日常膳食科學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
1.2 專創融合理念
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缺乏“雙創”認知、“雙創”能力和“雙創”經驗的“三缺”以及自主創業率低、專業型創業比例低、創業項目科技含量低及創業成功率低的“四低”現象普遍存在。
專創融合是指專業教育及創新創業教育的相互融合,倡導在單一課程內融入多種學科的知識,并通過強化實踐教育,推進專業知識和創新創業知識融合,培養學生的綜合性思維,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勢所必然。課程教學是“雙創”教育的關鍵環節,是創新創業教育觀念轉變為教育實踐的橋梁。
1.3 基于專創融合理念開展教學的路徑
當前,我國高校的專創融合教學改革與社會、政府、產業的聯動有待進一步加強,學生自身創新創業意識淡薄,對創新創業缺乏認識,對“雙創”課程和學科競賽興趣低迷等問題較為凸顯。
本課程積極嘗試采用新興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從課程體系設計、內容方法、教學考核等多個方面著手,展開專創融合的教學研究與探索。在課程體系設計上,將“雙創”課程納入專業課程教學體系,以專業知識為基石、“雙創”項目為載體,既不脫離專業知識體系變得“假大空”,也不拘泥于單一的口頭知識講授。在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上,與校外企業合作搭建創新實踐平臺,通過模擬真實的商業環境,讓學生以團隊協作的方式學習、孵化項目,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創業團隊的氛圍、運作模式和任務分配結構,培養學生的“雙創”精神、意識,提高學生的“雙創”知識儲備和素養。在教學考核上,增加創新成果的分值權重,將過程性評價與創新型評價相結合,以激勵學生持續不斷地運用創新思維解決實際專業問題。例如,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食品營養問題,指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習慣,進而對不同情況下的人體進行基礎性的營養指導和食譜編制。
2.在課程教學中融入專創融合理念的具體措施
2.1 優化課程目標
本課程以創新性、高階性、挑戰度(兩性一度)為標準,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掌握基礎營養學的相關知識,了解不同人群的營養學特征與膳食搭配,理解各類食品的營養價值,掌握各種營養素在加工、貯藏過程中的變化,了解食物在人體內的消化代謝過程,了解不同勞動強度下的熱能消耗,理解膳食參考攝入量等營養學相關指標及其制定依據,使學生掌握食品營養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及實際應用能力,為其在食品營養行業中成為實際從業者奠定基礎。
2.2 配置線上課程資源
中國大學慕課在線課程學習平臺因其開放、便捷的優點深受廣大師生青睞,已逐漸成為高校專業課程的一部分。利用慕課等網絡教學資源開展線上自主式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不僅能夠豐富高校教育教學方式,還有助于拓展專業知識的豐富程度,提升學生的課程學習效果。
課程組在保證高質量的線下面對面式的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依托慕課、超星學習通等線上平臺,上傳可供學生自主學習的系統性知識體系,為學生課下自主學習營養學知識、課前預習課堂內容、課后溫習上課所學知識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2.3 改進教學方法
2.3.1 結合時事案例展開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引入食品營養領域的創新創業成功與失敗案例,如新型功能食品的研發歷程、營養咨詢公司的創業故事等,讓學生分析案例中的創新點、商業模式以及面臨的挑戰,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同時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2.3.2 及時補充前沿學術進展
及時將食品營養學的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教學內容,如營養素與基因的相互作用、腸道微生物與營養健康的關系等,使教學內容與時俱進,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激發學生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欲望,為創新奠定知識基礎。
2.3.3 問題導向教學法
提出具有啟發性和挑戰性的問題,如“如何利用本地特色食材開發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協作分享式學習模式培養學生多元化的能力,促使學生自主分析問題、查閱資料,并在課堂上進行演講討論,教師在此過程中進行引導和點評,培養學生的自學及創新創業能動性。
2.3.4 改進實驗項目
開設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如“個性化營養食譜的制定與效果評估”“傳統食品的營養改良實驗”等,讓學生在實驗中發揮主觀能動性,自發性地將所學專業知識應用至身邊的日常生活中,提高實踐創新能力。
2.4 推動校企對接
傳統教育側重于課堂教學,實踐機會較為欠缺,無法滿足當下高校育人的要求。近年來,校企合作已經成為各大高校關注的重點。我院定期邀請具有豐富專業知識及經驗的在職營養師組織開展營養專題講座,同時與食品企業、營養機構等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平臺,保證每一位學生在畢業前都在對口企業實習不少于一個月的時間。學生在實踐機構參與食品營養行業的實際從業者的真實工作,促使學生自身具備的專業知識與市場、行業的真實需求接軌,幫助學生了解市場需求和行業動態,積累實踐經驗和創業資源。
2.5 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是學校教學改革的重要著力點,同時也是難點之一。傳統教育認為“課程是內容或產品”,對課程的評價以教師為主,學生總成績以末考成績為主(一般占總成績的60%以上)。因此,如何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全面科學的評價是專創融合課程評價的關鍵點。課程組高度重視對學生過程性學習及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改進課程評價:
1)降低期末卷面成績在總成績中占比至60%,增加平時成績占比至40%。
2)在期末測試中刪改客觀性較強、區分度和難度較低的單選、填空和判斷等題型的數量和分值,適當增加實踐應用性較強、答案相對不唯一的簡答、論述和應用等題型的數量和分值。
3)改進平時成績的考核方式,在課堂考勤、課后作業和課堂表現的基礎上,適當增加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實踐活動參與等激勵性評價內容。例如,在課外參與相關的實驗項目、參與相關的校內校外競賽,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者,適當加分以示鼓勵。
4)改變任課教師在課程評價中的唯一主體性,在課堂研討、小組作業、分組實驗等教學過程中,增加自我評估和同伴評估等評價主體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等評價要素。
3.專創融合式教學模式與傳統模式的比較評價
3.1 教學形式新穎接地氣
相對于傳統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專創融合式教學模式具有多向互動性,在保證學生吸收基礎專業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從0到1的解決現實問題的綜合能力,改變了教師在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唯一主體性,大大增強了學生在課堂上的能動性。同時,線上線下的教學手段、創新貼切的實驗項目、對口工作的實習經歷,有效地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和空間,拓寬了學生對食品營養行業的視野和理解。此外,引入食品行業前沿動態、創新創業案例和實際項目等,讓學生了解最新發展趨勢,接觸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市場洞察力和新知識、新技術的學習能力。
3.2 培養能力更加多元化
專創融合式教學模式講究專業教育與“雙創”教育相融合,從知識、能力、素質等多方面進行科學全面的考核評價,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及意識,以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學生擁有靈活運用專業知識在復雜社會環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創造價值的能力,促使學生全方面綜合發展,注重創新思維、實踐能力等評價,鼓勵學生培養多元化能力。
結語
對食品營養學課程的專創融合改革初探已經取得了部分積極成果。通過在教學資源、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創新實踐、考核評價等方面采取專創融合教學改革,形成一套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教學體系,保證課程教學內容與食品行業選拔人才的標準、食品營養觀念發展等客觀現實條件緊密聯系,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綜合性發展,激發了學生創新創業的活力與動力,為學生的“雙創”活動提供基礎理論指導和科學規范。
項目基金
1.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全過程的方法途徑探索與實踐——以“食品營養學”為例(276);2.河南農業大學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實踐項目(重點項目):基于“一流課程”建設的《食品營養學》研究性教學模式研究(2023XJGLX006);3.河南農業大學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一流課程”背景下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以《食品營養學》為例(2023XJGLX121);4.河南農業大學課程示范課-食品營養學(2023KC61);5.河南省第二批一流本科課程:食品營養學(2021)-581;6.河南農業大學專創融合特色示范課-食品毒理學,項目編號:2023KC45;7.第二批河南省專創融合特色示范課程-食品毒理學(23)。
作者簡介
李寧(1981-),女,河南西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營養與食品安全。
*通訊作者
李天歌(1992-),女,河南鄭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營養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