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深入剖析農業企業營運資金管理難題,從生產周期特性與政策依賴程度兩個關鍵維度展開探討。通過對大量實際案例與數據的分析,揭示了生產周期剛性致使資金長期占用,以及政策補助滯后與低效使用加劇資金短缺的現狀。針對這些問題,創新性地提出涵蓋優化供應鏈管理、創新融資模式、完善補助機制等一系列具有實操性的改進措施,旨在助力農業企業突破資金瓶頸,實現可持續發展,從而為農業產業的穩健前行提供有力支撐。
在我國經濟結構中,農業占據著基礎性的重要地位,農業企業的發展狀況直接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成效以及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水平。然而,當下我國農業企業普遍深陷“高投入、高風險、高波動、低周轉”的運營泥沼。受融資渠道單一、資金管理能力較差等諸多因素影響,我國諸多農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的問題,對企業資金流造成了極大影響,加大了現金流風險的發生幾率。依據農業農村部2024年發布的數據,農業企業流動資金缺口達1.2萬億元,高達67%的農業企業面臨著資金周轉的艱難困境。同時,財政補貼在農業企業流動資金中所占比例為15%—20%,但超過八成的農業企業反饋資金使用效率極為低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全面實施的政策大背景下,深入探究農業企業營運資金的獨特性,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進策略,已成為農業企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一、農業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現狀深度剖析
(一)生產周期拉長引發的資金沉淀困局
以云南花卉企業為例,從花卉種植開始到鮮切花最終上市,整個過程需要歷經180天的漫長周期。在此期間,資金占用量高達年度總投入的78%。與制造業相比,農業企業在現金周轉天數上平均要多出42天。制造業產品生產周期相對較短,資金能夠較快地完成從投入到產出再到銷售回款的循環過程。而農業生產受自然因素影響顯著,農作物生長需要遵循自然規律,從播種、生長到收獲,每個階段都需要耗費大量時間,這大大拉長了農業企業的現金周轉周期,導致其資金沉淀現象更為突出。
(二)融資渠道狹窄與成本高昂的現實困境
1.擔保物不足限制抵押貸款
在農業企業融資過程中,擔保物不足成為制約其獲取抵押貸款的關鍵因素。由于農業企業資產多以土地經營權、農作物等為主,這些資產在抵押評估與處置方面存在一定難度,導致抵押貸款在農業企業融資結構中占比僅為35%。相較于制造業企業,農業企業因缺乏足夠的優質抵押物,難以從金融機構獲得足額的抵押貸款支持。
2.農業票據融資使用率偏低
農業票據融資作為一種重要的短期融資工具,在農業企業中的使用率遠低于制造業。數據顯示,農業票據融資使用率較制造業低20個百分點。這主要是因為農業企業交易規模相對較小且交易頻率不穩定,票據的標準化程度與流通性受限,使得金融機構在開展農業票據融資業務時更為謹慎,進而影響了農業企業對該融資渠道的運用。
3.政策影響下的融資成本與覆蓋率問題
雖然支農貸款貼息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業企業的貸款利率,幅度可達1.5個百分點,但該政策的覆蓋率不足40%。這意味著大部分農業企業無法享受到政策帶來的融資成本降低優惠,仍然需要承受較高的融資成本壓力。在高融資成本與有限融資渠道的雙重制約下,農業企業的資金獲取難度進一步加大,營運資金的補充面臨嚴峻挑戰。
(三)政府補助依賴與使用效能低下的現狀
政府對農業企業的補助是支持企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存在補助到位周期過長的問題。平均而言,補助資金到位需要8個月時間,這與農產品的生產季存在顯著的錯配現象。在農產品生產的關鍵時期,企業急需資金用于購買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而此時補助資金尚未到位,導致企業資金鏈緊張。當補助資金到位時,生產周期可能已經進入后期,企業無法將資金及時有效地投入到最需要的環節,造成資金閑置與浪費。
二、問題成因與理論對應關系探究
(一)農業生產階段特性導致“投入-產出”時滯
農業生產具有獨特的階段性,需依次經歷播種、生長、收獲、銷售四個階段。在播種階段,農業企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購買種子、化肥、農藥以及租賃土地、雇傭勞動力等;在生長階段,農作物需要時間生長發育,期間還需要持續投入資金用于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收獲階段,農產品開始產出,但還需經過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才能實現資金回籠。整個過程形成了明顯的“投入-產出”時滯,使得資金在各個生產環節被長期占用,無法及時回流,進而導致資金沉淀。農業企業可以通過加強盈余資金管理與供應鏈管理相結合等方式優化供應鏈,減少資金沉淀,改善盈余資金狀況。
(二)融資困境的政策依賴根源
1.抵押物不足引發金融機構“惜貸”
農業企業由于自身資產特性,抵押物不足問題較為突出。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作為農業企業重要的抵押融資方式之一,其覆蓋率僅為制造業的52%。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時,為了降低風險,通常要求企業提供足額的抵押物。農業企業的土地經營權在抵押價值評估、產權流轉等方面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加上農作物等資產難以作為有效抵押物,進而使得金融機構對農業企業貸款持謹慎態度,出現“惜貸”現象。這導致農業企業難以從傳統金融渠道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融資渠道嚴重受限。
2.政策依賴的傳導路徑分析
農業企業在面臨融資困境時,由于難以從金融機構獲得足夠的貸款,不得不將目光轉向政府財政補助,形成了對財政補助的過度依賴。當農業企業抵押物不足無法獲得銀行貸款時,其資金需求就難以得到充分滿足,進而影響其生產經營活動。為了維持企業運轉,農業企業只能依靠政府的財政補助來彌補資金缺口。
(三)補助低效的制度性因素分析
1.短期資金補給與企業內生動力培育矛盾
目前政府對農業企業的補助主要以短期資金補給為主,這種方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業企業資金緊張局面,但無法從根本上培育農業企業的內生動力。農業企業獲得補助后,往往將資金用于解決短期的資金周轉問題,卻忽視了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如技術研發、人才培養、設備更新等。長此以往,農業企業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對政府補助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一旦補助資金減少或中斷,農業企業經營將陷入困境。
2.國際經驗對比與啟示
美國農業補貼政策在注重資金支持的同時,更強調“生產靈活性”,將30%的資金專門用于技術研發。通過這種方式,美國農業企業能夠不斷提升自身技術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與市場競爭力。相比之下,我國部分農業企業在政府補助資金使用上缺乏長遠規劃,未能將資金有效用于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導致補助資金使用效能低下。借鑒美國經驗,我國應優化政府補助政策,引導農業企業合理使用補助資金,注重培育農業企業內生動力,從而提升農業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農業企業營運資金管理改進措施
(一)縮短生產周期的多元實踐路徑
1.技術創新驅動生產周期優化
利用物聯網技術,在農田中部署各類傳感器,實時監測土壤濕度、溫度、光照、養分等種植環境指標。通過實時分析這些數據,農業企業能夠精準地進行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操作,確保農作物在最佳環境下生長,加快生長速度,縮短生長周期。
2.組織模式創新助力周期縮短
發展“企業+合作社+農戶”聯合體,在該模式下,農業企業發揮其市場開拓、技術研發與資金優勢,合作社負責組織農戶進行標準化生產,農戶則提供土地與勞動力。各方通過緊密合作,實現了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農業企業能夠更好地統一管理與協調生產過程,提高生產效率,減少中間環節損耗,從而有效縮短生產周期。
此外,農業企業面臨著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巨大風險,這往往會影響農業企業的生產計劃與資金回籠速度。通過參與期貨市場,農業企業可以在種植或養殖初期就鎖定未來的銷售價格,避免因價格下跌導致的收益減少。
(二)拓寬融資渠道的創新策略
1.數字金融工具助力融資突破
數字技術在商貿流通企業的加深和加速運用,降低了外部溝通協調成本以及交易成本,農業企業通過對數字技術的合理運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企業融資狀況的改善。同時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水平與融資效率呈顯著的正相關,即數字化轉型能夠提高中小企業融資效率。
農業企業可以構建農業大數據信用評估模型,該模型涵蓋多項生長環境指標,如土壤質量、氣候條件、病蟲害發生情況等,同時結合企業的生產經營數據、財務數據等,對農業企業進行全面精準的信用評估。通過大數據分析,金融機構能夠更準確地了解農業企業的信用狀況與還款能力,降低信息不對稱風險。
2.供應鏈金融創新拓寬融資渠道
推廣“倉單質押+保險賠付”組合融資,在該模式下,農業企業將農產品倉儲形成的倉單作為質押物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同時購買相應的保險。當出現自然災害、市場價格大幅下跌等風險導致農業企業無法按時還款時,由保險公司進行賠付。這種方式既解決了農業企業擔保物不足的問題,又降低了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同時通過保險機制保障了農業企業的還款能力,有效降低了融資成本,拓寬了融資渠道。
此外,建立產業聯盟保理池。農業企業可以聯合組成產業聯盟,共同建立保理池。在產業聯盟內部,企業之間的應收賬款可以通過保理池進行集中管理與融資。當企業有資金需求時,可將其在聯盟內的應收賬款轉讓給保理商,由保理商提前支付款項。這種方式能夠盤活農業企業的應收賬款資產,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同時通過產業聯盟的集體信用增強企業的融資能力,為農業企業提供了一種新的融資渠道選擇。
(三)政府補助效能提升的系統方案設計
1.動態調整機制優化補助流程
健全政府補助的發放辦法和考核機制,合理控制補助額度,對農業企業實行“按需申報+季度撥付”制度。在這種制度下,農業企業根據自身實際生產經營需求,隨時向政府相關部門申報補助資金。政府部門則根據農業企業的申報情況,按照季度撥付資金。這能夠使補助資金及時精準地發放至農業企業,滿足其在不同生產階段的資金需求,避免了資金到位與生產季錯配的問題,提高了補助資金的使用效率。
此外,設置設備更新投入占比要求,規定農業企業設備更新投入占補助金額不低于一定比例,以引導農業企業將補助資金合理用于提升生產能力。這能夠促使農業企業在獲得補助資金后,優先考慮更新升級生產設備,從而提高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通過設備更新,農業企業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同時也確保了補助資金能夠真正轉化為農業企業的長期發展動力,提升了補助資金的使用效能。
2.全流程監管保障資金合理使用
引入第三方審計機構。第三方審計機構具有專業的審計能力與獨立性,能夠全面細致地審計監督農業企業補助資金的申請、使用以及流向等情況。通過審計,及時發現并糾正農業企業在資金使用過程中的違規行為,規范農業企業資金使用流程,從而保障補助資金的安全與合理使用。
此外,建立區塊鏈追溯系統。在區塊鏈追溯系統中,補助資金從申請、審批到撥付、使用的全過程信息都被記錄在區塊鏈上,且不可篡改。政府部門、農業企業以及相關利益方都可以實時查詢資金流向與使用情況,實現了對補助資金的全流程透明監管。這大大提高了資金監管的效率與準確性,降低了資金被挪用的風險,從而確保補助資金能夠按照預定用途發揮作用,提升了政府補助的效能。
結語:
本文通過深入分析農業企業營運資金管理現狀,明確了生產周期拉長與政策依賴是導致農業企業資金周轉困難的兩大關鍵因素。生產周期剛性導致資金長期沉淀,嚴重影響了資金流動性;融資渠道狹窄、成本高昂以及政府補助依賴與低效使用,進一步加劇了農業企業資金短缺困境。針對這些問題,從縮短生產周期、拓寬融資渠道、提升政府補助效能三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改進措施。通過技術創新、組織模式創新,優化供應鏈管理;借助數字金融工具與供應鏈金融創新,拓展融資渠道;構建動態調整機制與全流程監管體系,提高政府補助資金使用效率。這些措施為農業企業突破營運資金管理瓶頸,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