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與健康相遇,能擦出怎樣的火花?幾年前還在專業醫療領域熱烈討論的問題,沒想到今天答案就已普遍寫在人們日常的健康消費中。
智能生成個性化方案的AI按摩椅、只需兩分鐘就能測出身體數據的中醫脈診儀、監測睡眠質量的智能手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各地促消費活動如火如荼,“AI+健康”產品廣受青睞,引發消費熱潮。再往前看,從智能AI膚質分析設備,到改善睡覺微環境的慢波睡眠機,在今年4月舉辦的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上,一系列人工智能與健康領域融合的創新成果集中亮相。AI賦能健康生活的巨大潛力,正在成為拉動內需的又一增長點。
變化為何來得如此之快?人工智能對健康消費的滲透率為何如此之廣?
“AI+健康”方興未艾,是消費升級的內在要求。隨著群眾健康意識逐漸增強,從“被動看病”到“主動健康”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釋放著巨大的智慧健康產品的消費潛力。北京市統計局最新調研顯示,超八成被訪老人愿意使用智能產品,使用意愿最高的就是健康管理類。從網購數據來看,實時提醒坐姿的視力儀、無創血糖儀等備受年輕消費者關注。無論是老人還是年輕人,購買“AI+健康”智能產品,本質上就是把過去“被迫”花在醫院的“應急錢”轉變為主動防患于未然的健康“保險”。深耕這一需求,AI重塑健康消費生態必將打開新空間。
政策引領,澆灌智慧健康供給沃土。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頂層設計的推動催化各大城市多點開花。以深圳為例,有全周期的政策賦能,真金白銀支持智能健康產業生態構建;有產業空間支撐,助力專注生命健康的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拔節生長;有醫療數據金礦,用診療數據為企業優化算法提供源頭活水;有深港協同創新基礎,幫助企業快速對接國際標準、拓展國際業務。從智能健康設備到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從健康數據服務到智能硬件制造,各大城市的政策引領與市場需求同頻共振,不僅為“AI+健康”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也為人們健康生活帶來更多可能。
超大規模市場,為健康類AI技術迭代提供了豐富場景。AI助力健康管理行不行得通,就在于能否為人們提供更加精準、高效、便捷的健康服務。放眼全國,一批“AI+健康”應用和產品已經開始走向基層,有遍地開花之勢。在安徽合肥包河區方興社區醫院,醫生用“智醫助理”機器人系統為高血壓患者生成輔診用藥建議;在河南南陽方城縣的鄉村衛生院,醫生參考“大經中醫智能輔助診療系統”推薦的名中醫診療經驗,為患者作出個性化治療方案。實踐證明,沒有應用環境,再好的人工智能也落不了地,即使勉強能落地,也不可持續。中國擁有14億多人口,每天產生的健康數據,就是“AI+健康”領跑全球的最大優勢。
當然,充分激發“AI+健康”消費新動能,還面臨諸多挑戰。比如: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問題,健康數據一旦泄露,將對個人權益造成嚴重損害;AI診療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問題,AI不能替代醫生,缺乏應用的規范可能造成醫療事故;適老性難題,大批有健康服務需求的老人還“玩不轉”智能手機;醫院內外數據打通問題,如果不能覆蓋“防篩診治管康”全生命周期,就難以實現“主動健康”戰略,等等。讓AI真正走進老百姓生活,還需科技打底、規范助力、關懷上色。圍繞技術創新、制度保障、人文關懷構建智慧健康立體體系,政府部門還大有可為。
“AI+健康”消費的蓬勃發展,關鍵是科技為民。只有讀懂一些行動不便人士對髖部助行外骨骼設備量產的渴望,體察上班族年輕人少跑醫院的期待,以美好生活為圓心,以科技創新為半徑,讓AI成為床頭的睡眠管家、口袋里的健康翻譯官、眼前的診療顧問,方能繪就健康中國的更大同心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