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嗎,不久的將來,我們可能會扔掉手機,出門只需要佩戴一副眼鏡,就能打車、點咖啡、查信息,甚至還能交朋友。
總部位于成都的影目科技創始人、“90后”楊龍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智能眼鏡或將有望在“兩年內取代平板,5年內取代手機”,成為人類連接數字世界的下一個超級入口。
影目,即“眼前的熒幕”,消費者可以透過這塊屏,絲滑步入一個現實與虛擬自由交互的新世界。
2025年博鰲亞洲論壇期間,一名記者發視頻說,作為外語“菜鳥”的自己,帶來了一件“秘密武器”,解決了外語不好也能采訪老外的難題。
他的“秘密武器”,就是影目科技2024年11月推出的AR智能翻譯眼鏡INMO GO2——這副看上去似乎平平無奇的黑色眼鏡,能夠通過語音識別,自動將多國語言翻譯成中文并實時呈現在佩戴者眼前的鏡片上,一舉實現與外國人的“溝通自由”。
2025年是AR智能眼鏡的爆發之年,也被稱為“百鏡大戰”之年。包括蘋果、谷歌、臉書在內的國際科技巨頭加速入局,中國各大城市也在“加倉”這條新質生產力賽道。
四川影目科技與深圳雷鳥創新、杭州靈伴科技(Rokid)、上海XREAL一起,并稱為中國AR眼鏡“四小龍”。影目科技也是目前全球僅有的3家能實現“一體式+空間顯示”的智能眼鏡企業之一,INMO GO2也是國內首款實現量產的輕量級智能眼鏡。
楊龍昇認為,長遠來看,“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消費電子供應鏈,再加上龐大的市場需求、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多樣化的應用場景,中國企業的優勢可能更為突出”。
作為成都市“AI+AR產業生態鏈”的鏈主企業,影目科技還有一個更大的野心:通過整合全球最頂尖的技術、內容和渠道資源,助力成都成為全球AI+AR領域的創新高地。
來自東北的楊龍昇,本科在大連理工大學學習金融專業。2013年大學畢業時,本決定報考公務員留在東北老家發展,沒想到卻被偶然看到的一條廣告改變了命運軌跡。
這一年,美國科技公司Oculus VR研發出了虛擬現實頭顯設備Oculus Rift,將虛擬現實技術從實驗室拓展到大眾市場。楊龍昇在網上看到了這款革命性產品的介紹,頓時著了迷。
“我感覺它不但很厲害,而且代表了未來的發展趨勢。”楊龍昇說。
不久后,他輾轉聽說位于深圳的柴火創客空間有中國唯一一臺Oculus Rift,就馬上飛去體驗。創客空間負責人見他對這個行業如此著迷,就邀請他擔任產品經理,楊龍昇就此正式進入智能穿戴設備行業。
此后,他還曾下海與朋友一起創業,生產智能眼鏡的核心交互模組,摸清了這個行業的底層技術邏輯。2015年,楊龍昇加入手機制造商酷派集團的智能穿戴事業部,帶領團隊專注研發輕量級AR眼鏡。
2020年底,酷派集團進行了一次架構調整,原智能穿戴事業部被拆分并獨立成為一家新公司——深圳影目科技有限公司,楊龍昇出任CEO。
楊龍昇更為大膽的夢想,是探索“眼鏡+ 社交”。
“畢業10多年來,我一直留在這個行業,是因為我始終堅信,智能眼鏡一定會朝著代替手機的方向發展。”楊龍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之所以如此肯定,首先是因為,他觀察到手機日益“統治”著人類生活,而且創新空間越來越小,“太多人已經厭倦了整天低頭刷屏幕的生活方式”。
而智能眼鏡能讓信息“浮現在眼前”,一切均“抬眼可見”,這本身就是一種革命性的創新。
其次,相較于手機,人們使用智能眼鏡時的交互體驗感將大大提升。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佩戴上影目科技最新款智能眼鏡INMO AIR3后,親身感受到,屏幕放大縮小可以通過手指操控完成,轉換界面通過轉頭就能實現,比使用手機簡單了許多。
“眼鏡本身就距離眼睛和嘴巴更近,只要說一句話就能下單點咖啡,旅游時可以實時翻譯路牌,開會時能夠自動生成記錄,是一種全新的‘無感交互’體驗。”楊龍昇說。
認定這條賽道的楊龍昇,從創業伊始就帶領團隊“死磕” 最困難的技術路線—— “一體化”。
早期的智能眼鏡需要與手機之間連接一條線,才能成為顯示屏。“一體化”是指,眼鏡不再連接手機,而是將顯示、算法和功耗散熱等功能全部集成于眼鏡本身,與此同時還要實現小型化和輕量化,其背后的技術難度可想而知。
目前,影目科技的100多名員工中,70%是研發人員,且全部來自酷派、華為、TCL、海思等國內主要智能穿戴設備廠商,在技術研發上下了硬功夫。
“我們下定決心,即使短期內出貨量沒有競爭對手高,也要攻克‘一體化’,因為它是代表未來的技術路線。”楊龍昇說。
創業5年來,影目科技不但成功突破了“一體化”,而且每年至少發布一款開創性的智能眼鏡產品或配件,如2024年11月發布了全球首款實現1080P分辨率的一體式AR眼鏡INMO AIR3和同傳翻譯眼鏡INMO GO2。
知名XR產業研究機構維深信息(Wellsenn XR)發布的《2023-2024Q3中國AI智能眼鏡市場份額》報告顯示,影目科技以超過40%的市場份額穩坐國內智能眼鏡頭把交椅,一體式AR眼鏡出貨量也居于國內市場首位。
“影目科技是國內第一家實現一體化、輕量級的AR智能眼鏡企業,具備與蘋果公司的VisionPro相同的技術能力,即實現一體化的同時具備空間顯示能力。我們技術的領先性更多體現在產品的‘日常性’:簡而言之,我們的產品更像真正的眼鏡,而非傳統的定義為觀影設備的BB眼鏡類(上一代技術路線的智能眼鏡,主要用來觀影)。”楊龍昇說。
他介紹,預計于今年9月推出的INMO GO3重量僅為30余克,與普通眼鏡相差無幾,同時還將強化時尚性,推出時尚品牌聯名款,與年輕人的品位更加貼近。
楊龍昇有一個預言:AR智能眼鏡將在“兩年內取代平板,5年內取代手機”。這真的能夠實現嗎?
楊龍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自己的預言其實并不夸張,因為硬件技術的突破、5G網絡的普及、云計算升級、傳感技術的進步和跨行業融合等,正在推動智能眼鏡行業疾馳向前,眼鏡里的世界正變得越發有趣。
楊龍昇介紹,影目科技下一步將會嘗試打通更多的本地生活和文旅場景。
成都廣播電視臺旗下的AIGC(人工智能創作內容)工作室橙視科技董事長吳雷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他們已與影目科技聯手,計劃在大熊貓基地、武侯祠、杜甫草堂等成都市標志性景點,使用智能眼鏡為游客提供AI導游和相關配套服務,還可幫助游客拍攝視頻并保存到手機中,實現“一副眼鏡游成都”。
“從文旅開始,一點點擴大場景,未來全世界都能變成游樂場。”楊龍昇說。
他更為大膽的夢想,則是探索“眼鏡+社交”。
從今年9月上市的INNO AIR3開始,影目科技的AR智能眼鏡將開始開發“AI名片”功能:每次戴著眼鏡見過陌生人后,系統就會自動保存對方相關信息,再次見面時會直接告知。
接下來,影目科技還計劃與騰訊等應用生態合作,實現“AI名片”的交叉識別:不但能顯示對方信息,還能提示雙方共同聯系人的信息。楊龍昇還設想,通過不斷積累數據,未來戴著智能眼鏡走在大街上,眼鏡會根據你的個人偏好,自動為你分析尋找人海中適配度極高(如超過90%)的“靈魂伴侶”。
楊龍昇笑言,對他這樣性格內向、不敢跟女生搭訕的“理工男”來說,如果有副眼鏡能提示“對方有可能接受我”,那可真是太有幫助了,因為當下的相親,更多是考量物質條件,通過智能眼鏡的大數據和算法匹配,則有更大可能找到靈魂共鳴的人,是一種更加優質的人際鏈接方式。
2025年,AR智能眼鏡進入爆發之年,全球科技巨頭紛紛入局。臉書(Meta)與墨鏡品牌雷朋已合作推出了Ray-Ban Meta智能拍照眼鏡;蘋果公司在推出頭顯設備VisionPro之后,正在研發自己的智能眼鏡。
影目科技計劃攜手成都的一批頂流文創IP,如“哪吒”、王者榮耀、熊貓“花花”等,助力成都成為全球AI+AR 領域的創新高地。
與國際巨頭相比,中國企業處在什么樣的水平?
楊龍昇介紹,中國企業擁有明顯的優勢。比如擁有全球最完整的消費電子供應鏈,中國用戶對新興科技接受度高,市場規模巨大,應用場景豐富,國家和地方政府對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高度重視支持。
“目前來看,我們高端產品線的技術水平已與全球大廠不相上下,內容探索也走在了前沿。”楊龍昇說。
但中國企業也有亟待提升的地方,特別是在高端芯片和顯示模組等核心技術自主化方面,還需要加緊追趕。
“逐漸實現國產化布局的同時,我們會發揮中國制造業的優勢,一邊提升功能性,一邊降低成本。我認為,長遠來看,中國企業在這個賽道的優勢更為突出。”楊龍昇說。
影目科技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轉折點,在于2024年將公司總部遷往成都。
楊龍昇回憶,2023年末,影目科技需要拓展更多的應用場景,因此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尋找新的城市“合伙人”,不少東部沿海城市均向其拋來了“橄欖枝”且開出了非常優厚的條件。
但最終,他卻被西部城市成都打動了。2024年初,成都市成華區領導帶隊前往深圳拜訪影目科技,當場拋出了區內的兩張“王炸”,供其拓展應用場景:一是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二是全國知名的文創產業高地“東郊記憶”。
楊龍昇笑言,這兩張“王炸”,讓人很難拒絕。而選擇將全國總部落戶成華區,更是看中了這里優越的科技創新環境和成熟的數字文創產業集群。
成華區是成都市的老工業基地,目前正在先進制造、電子信息和人工智能等行業積極發力,已培育出虛實交互內容制作和元宇宙場景構建領域領軍企業——四川物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物通科技”)等一批優質企業。
成華區在招引影目科技時還明確表示,更長遠的目標,是“進一步鞏固成都在虛擬現實和元宇宙產業中的重要地位”。
2023年1月,成都市政府發布了首個“元宇宙”政策文件——《成都市元宇宙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5年)》,明確提出要引進和培育一批具有行業競爭力和帶動力的鏈主企業,并孵化創新企業,形成元宇宙企業梯度集群。
數據顯示,當年成都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為780億元,擁有企業近900家。
2024年,成都又發布了《成都市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明確到2026年,成都市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預計達到1700億元,比2023年的產業規模翻兩倍有余,并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1萬億元。
楊龍昇自己的感受是,公司搬到成都一年來,發展“超出預期”。
“成都給我最深的感受是人情味非常濃,同時也是一個特別適合創業企業發展的城市,人力和置業成本均比沿海城市要低。目前,我們正圍繞拉動產能展開工作,成都電子類專業畢業生多,招聘更加容易,未來還可能嘗試與高校合作進行聯合培養。”楊龍昇說。
成都對人工智能企業的支持也是實打實的。搬到成都后不久,影目科技就在2024年7月完成了近億元的B輪融資,由四川發展弘芯基金和成都成華科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等共同投資。
更重要的是,公司在落戶成都后,迅速融入了當地產業生態,比如正在和成華區的“鄰居”——知名光學顯示制造企業成都辰顯光電有限公司洽談,后者有望成為影目科技的供應商。
成都還是數字文創場景落地的絕佳試驗場。影目科技已計劃攜手成都的一批頂流文創IP,如“哪吒”、王者榮耀、熊貓“花花”等,打造“AI+AR”的獨家交互體驗。
《瞭望東方周刊》了解到,物通科技正與影目科技深度合作,將在東郊記憶創意園區打造全國首個“AI+XR(Extended Reality,擴展現實)工業遺產與文化創意體驗中心”——依托東郊記憶工業遺產資源,融合巴蜀文化與超現實科技,成為集“工業遺產活化+科技教育賦能+文化旅游體驗”于一體的綜合性文旅科技地標。
楊龍昇介紹,影目科技還在嘗試與《哪吒2》的主創方成都可可豆動畫影視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線下的“哪吒重塑肉身”的體驗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