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上,智能家居、人形機器人、AI鍵盤、滑雪模擬機等人工智能創新成果集中亮相。
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明確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促進“人工智能+消費”,加速推動自動駕駛、智能穿戴、超高清視頻、腦機接口、機器人、增材制造等新技術新產品開發與應用推廣,開辟高成長性消費新賽道。
今年以來,“人工智能+消費”在政策層面不斷獲得助力,激發了市場活力:在湖南張家界景區,機器人引導游客檢票、乘車并互動,帶來科技智能的文旅體驗;在杭州余杭區黃湖鎮青山村,無人機當起“外賣員”,解決了鎮上配送時間長、成本高的問題;在浙江義烏等地,借助AI,跨境電商不斷突破時空與經營成本的限制,正逐步實現“24小時不打烊”……
一場由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消費升級,正在普通大眾的生活領域悄然發生。“人工智能+”快速進入消費領域,開辟出一條條高成長性的消費新賽道,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全新動能。
從迎賓接待到互動體驗,從知識問答到創意創作,當仿生人形機器人走出傳統研發領域,走進商場化身“智慧伙伴”,為訪客帶來了未來科技的無限魅力。
3月,濟南市印發《2025泉城消費提升行動方案》,提出擴大數智消費、大力促進科技消費、實施消費場景打造行動、推進實體零售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等舉措。
“在未來,若面對商場消費客流量的低谷困境,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無疑是重新煥發商場消費活力的一劑強心針。”
4月,華東首家以仿生人形服務機器人為核心的科技綜合體——濟南EX未來科技探索中心,落戶濟南銀座商城。作為“商業+科技”模式的典范,其與銀座商城深度融合,打造集購物、餐飲、娛樂、教育于一體的沉浸式空間,成為濟南數智消費新標桿場所。
濟南銀座商城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科技發展和消費者購物體驗要求的提升,傳統商場運營模式難以滿足需求。個性化、智能化、便捷化的購物體驗要求,讓傳統商業模式改革迫在眉睫。在政策引領下,濟南銀座商城創新性引進人工智能技術,打造獨特品牌形象和數智消費體驗新場景。
濟南EX未來科技探索中心商務經理西爾艾力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探索中心之所以選擇落地在商場,是因為商場環境更貼近群眾日常生活,有助于展示人工智能技術在真實場景中的應用,增強公眾感知。并且,商場天然具備高客流量,便于吸引家庭、青少年及年輕消費者,能實現科技體驗與日常消費的無縫銜接,擴大科普與商業的雙重影響力。
在探索中心,消費者可邊體驗機器人服務,邊享受便捷購物。通過與仿生人形機器人、仿生動物互動及VR/AR娛樂等,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入消費場景,激發消費潛力。《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看到,仿生人形機器人種類繁多,有能實時互動的“博士”型機器人,有化身濟南名人李清照、辛棄疾吟詩作對的機器人,還有可提供“望聞問切”體驗的仿華佗機器人……
在試運營階段,不少市民前來感受科技魅力。“與機器人互動的購物模式給我帶來了全新消費體驗,感覺像是未來照進了現實。以后有機會我會帶朋友過來,我想這些人機共存的科技體驗會讓他們記憶深刻,體驗感拉滿!”濟南市民蕭女士說。
5月1日,濟南EX未來科技探索中心已正式開門迎客,未來將針對年輕消費者的興趣愛好持續開發新場景,將二次元、網絡游戲等元素與仿生機器人進行主題聯名,并且結合濟南自身特色,拓展李清照、辛棄疾等人物肖像元素,利用IP自帶的巨大流量,吸引更多愛好者前來消費。
“在未來,若面對商場消費客流量的低谷困境,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無疑是重新煥發商場消費活力的一劑強心針。”濟南市歷下區商務局副局長王寧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借助‘人工智能+消費’的數智消費新模式,讓年輕人更多地來到實體店消費,帶動線下實體店等消費場景,從而提升濟南市消費市場活力。”
近年來,數智技術正加速賦能健康消費。智能手環、手表等可穿戴設備不斷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健康需求,并推動健康消費不斷升級。
國家統計局1月1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3.1億,占全國人口的22%。我國將從輕度老齡化階段邁入中度老齡化階段,聽力下降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問題,對助聽器的需求也隨之增長。
目前,全球超過90%的助聽器市場被瑞士、丹麥等外資品牌占據,產品價格居高不下。天貓健康2024年發布的《中國聽力健康現狀及發展趨勢》顯示,中國老年人群體聽力損失問題嚴重,65歲以上老年人中,約1/3存在中度以上聽力損失,但助聽器滲透率不足5%,遠低于歐美國家,存在巨大市場空白。

“ 只有真正了解所在場景的全流程,才能將A I 技術真正融合到具體產品中。所以,我很鼓勵甚至要求員工去現場進行體驗。”
面對老年助聽器市場供需不平衡問題,訊飛醫療堅持“國產替代”戰略,通過技術自主化降低進口依賴,推動普惠醫療。訊飛醫療智能硬件業務線總經理崔榮濤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這種以用戶需求為核心的‘同類替代’策略,不僅打破了外資品牌壟斷,更通過技術普惠激活了龐大的國內市場,推動消費級助聽器從‘奢侈品’轉向‘必需品’。”
訊飛醫療自主研發語音識別、多語音理解、場景識別算法,實現核心算法突破,不僅實現參數指標追趕國際品牌,還按聽力損失程度細分型號,打造出分級智能助聽器。依托大模型技術,星火智能驗配師2.0作為聽力受損者的AI管家,能夠在線“手把手”指導用戶進行聽力驗配。在使用過程中,如果遇上日常對話聽不清、室外噪聲等問題,也無需到線下門店解決,星火智能驗配師可以解決傳統助聽器操作復雜的問題,實現智能化驗配。
盡管國內現有的數字助聽器和智能助聽器技術已經取得了顯著進步,但一個關鍵的行業痛點依然存在——由于部分聽障用戶聽力損失情況特殊,現有市面上的助聽器在語義理解方面存在一定偏差,導致用戶即便佩戴助聽器,仍難以聽清聲音。這使得他們對助聽器的使用效果感到不滿,最終選擇不再使用。

針對這一行業痛點,訊飛醫療憑借在AI語音轉寫技術領域的深厚積累,推出融合多模態字幕助聽的智能耳背式助聽器Pro“月系列”。這項技術通過視覺信息與聽覺信息相結合的方式,顯著提高了在嘈雜環境下對語句的感知能力和語義理解的準確性。
“這一突破性解決方案,不僅補足了常規助聽器的性能局限性,更實現了對聽力損失用戶的個性化、智能化聽力支持,標志著助聽器行業向更人性化、高效化方向的發展邁出了重要一步。”崔榮濤說,“此外,我們的產品還具有多模態字幕助聽等功能,幫助老年人清晰參與對話、追劇、視頻通話,間接促進其旅游、文化娛樂、健康養生等消費,助力銀發經濟發展。”
除了智能助聽器,AI助力的智能眼鏡還能在重要場合作為提詞器使用。聽課、聽講座時,可以通過智能眼鏡實時記錄并翻譯,提高效率。在家庭生活中,可以通過語音控制智能眼鏡,查找菜譜甚至將烹飪步驟直接呈現在眼前,或者通過智能眼鏡下單訂外賣……這些“黑科技”已經成為現實。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AI技術迅猛發展、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健康監測、運動場景應用將成為主流。從產品特點來看,新型可穿戴設備正朝著隱形化、輕量化、智能化的方向邁進,更好地貼合人體,融入日常生活、運動和健康管理等場景中。
中國銀河證券相關研報顯示,AI技術將深度滲透并推動智能可穿戴設備從“小眾科技產品”轉變為“大眾生活必需品”。
“人工智能+消費”不僅開拓了消費新場景,還推動傳統消費場景迭代,提升消費體驗。
近日,在北京一家物美超市里,收銀員把散裝水果放上了AI智能秤,哪怕套著厚厚的塑料袋,攝像頭也可瞬間識別出水果品種,屏幕自動顯示價格,結算過程無比“絲滑”。“這種收銀流程從來沒有體驗過,挺方便。”市民吳女士說。
這款產品搭載了杭州食方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食方科技”)發布的“食方AI稱重計價系統”,是國內零售AI稱重領域的首個軟件產品。據悉,該產品可用于商場自動稱重結算,可智能識別水果生鮮、散稱零食等,無懼手遮擋、塑料袋包裝等干擾,識別正確率達到99.9%,從而降低了打稱員的培訓成本,提高了結算效率。

從誕生之初,這款產品便與消費場景深度結合,設計人員曾親自到大型商超任職一線收銀員,對超市收銀環節所涉及的核心步驟,以及產品研發可能遇到的痛點難點產生了感性認知,并形成理性總結。
“只有真正了解所在場景的全流程,才能將AI技術真正融合到具體產品中。所以,我很鼓勵甚至要求員工去現場進行體驗。”食方科技CTO劉柳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目前,該產品已為上萬家超市等場所提供服務,市場占有率達75%。在2024年第二十四屆中國零售業博覽會上,超八成硬件廠家(秤廠家)搭載了食方科技的“食方AI稱重計價系統”。
此外,“食方AI團餐識別系統”可智能識別菜品、餐盤,識別率達99.6%,并且早、中、晚餐均可識別。即便早餐相似品極多、識別難度較大,該系統仍然能夠勝任。劉柳介紹,該系統提高了食堂用餐結算效率,即使是用餐高峰,也能夠有效控制結算環節的排隊時間。同時,該系統后臺支持一人一檔,能夠對用戶飲食進行個性化管理,也能夠從整體用戶群體的飲食偏好出發調整食堂菜譜。
食方科技以多模態食材感知技術、食材行業大模型、營養大模型和健康大模型為支撐,圍繞食物種養、生產、加工、存儲、流通、消費和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為食物相關行業提供食物智能計算數字化服務,賦能食物生產。
食方科技董事長黃龔認為,食物智能計算是融合計算機科學、食品科學、生命科學等學科的新興交叉領域,對這一概念的創新及應用不僅是對技術邊界的突破,更是在應對全球糧食安全危機、滿足健康消費需求、優化產業鏈效率背景下的必然選擇。
“未來,食方科技希望通過‘技術創新縱深突破+消費場景橫向裂變+可持續生態閉環構建’三維戰略,通過技術突破,構建‘感知-決策-交互’全棧能力;推動場景拓展,打造三大消費創新矩陣;提倡生態構建,編織‘技術-產業-政策’價值網絡。通過‘AI+食物+消費’的協同效應,從單條產業鏈賦能升級為跨域價值網絡重構,從而釋放消費潛力。”黃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