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的密碼正在被重新編譯。在科技的催化下,歷史不再是塵封的典籍,文物不再是靜止的展品,文化創意產業在虛實交融中已開辟出萬億級新賽道。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而以生物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正在為其傳承發展賦能蓄勢。
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多地積極順應信息技術發展趨勢,通過科技賦能深挖文化內涵、創新傳承方式,為筑牢文化根基注入強勁動能。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復旦大學借助DNA分析技術,復原出1400多年前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容貌,并破解了他英年早逝之謎;安徽省的黃山風景區通過多源數據分析,實現了交通索道運力均衡調度,使游客上山時間平均減少50%;在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加持下,《黑神話·悟空》集合所有“天命人”成為云端行者,《哪吒之魔童鬧海》也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態勢狂攬票房……放眼全國,文化和旅游部已在多地布局,以各具特色的技術創新中心,力圖打通產業化的“最后一公里”。
披上技術盔甲,中國傳統文化煥發出新活力,講出新故事;包裹文化內核,看似冰冷堅硬的黑科技,也更顯“柔情”,透露出人情之味、藝術之感、文化之韻。
正如云岡石窟的3D打印技術讓大佛“行走”歐洲,故宮的VR劇場讓太和殿在紐約“重建”,中國文化以更時尚、更新潮、更有效的方式站上了世界舞臺。我們看到,這場文明與科技的“雙向奔赴”,正在改寫文化生產的底層邏輯:歷史考證從經驗推斷轉向數據實證,藝術創作從個體靈感到算法共創,文化傳播從單向輸出到虛實共生。科技不僅延展著文化的物理邊界,更重塑著文明對話的語法結構。
當文化傳承插上技術之翼,我們迎來的將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生機,更是中華文明綿延不息、永續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