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數據算法解析《千里江山圖》的青綠色譜,當虛擬現實設備重現敦煌石窟的壯闊精美,當沉浸聲場重構《霓裳羽衣曲》的盛唐氣象,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開啟雙向賦能的新范式。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為深入推進文化創新,充分發揮科技在文化高質量發展中的引領賦能作用,近年來,文化和旅游部持續完善文化和旅游行業科技創新平臺布局,全面啟動文化和旅游部技術創新中心建設,著力推動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和技術集成應用創新示范,促進行業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業態、新模式的創新發展。
“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負責人接受《瞭望東方周刊》專訪時表示,堅持守正創新,做好二者的“融合題”,不僅將推動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還將開辟文化產業新賽道,有效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瞭望東方周刊》: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全面啟動了文化和旅游部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工作,請介紹中心的責任和使命。
負責人:文化和旅游部技術創新中心是文化和旅游領域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類科技創新平臺,也是建設文化和旅游領域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培育基地。我們的定位是促進科技研究成果工程應用,實現從科技到產業的轉化,核心任務是依托市場需求,集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資源整合于一體,推動文化和旅游領域的技術突破與產業升級。
《瞭望東方周刊》:籌建以來,文化和旅游部聚焦技術創新中心工作,在全國打造創新矩陣,目前布局如何?
負責人:我們于2023年8月啟動籌建,2024年11月由文化和旅游部驗收通過了首批11個技術創新中心。這11個中心在地域上覆蓋了北京、遼寧、浙江、福建、山東、湖南、廣東、四川等8個省市。
其中,3個中心在北京,分別是智慧光影應用技術文化和旅游部技術創新中心、游客行為監測與決策服務文化和旅游部技術創新中心、音像資源數字化服務文化和旅游部技術創新中心。
2個中心在浙江,分別是智能舞臺系統集成文化和旅游部技術創新中心、沉浸聲文化和旅游部技術創新中心。
景區交易數據要素化文化和旅游部技術創新中心在福建,致力于解決景區交易數據要素價值挖掘的數據質量問題、算法普適性問題、價值變現的需求匹配與問題等行業關鍵問題。虛擬現實共性技術文化和旅游部技術創新中心在山東,聚焦虛擬現實文旅行業的共性軟硬件技術和相關底層技術的創新研發,推進XR+數字文旅相關解決方案的專業化、標準化,提升通用性、開放性、先進性。
還有大型仿生演藝裝備文化和旅游部技術創新中心,在遼寧;數字藝術顯示文化和旅游部技術創新中心,在湖南;主題樂園設施集成與智能管理文化和旅游部技術創新中心,在廣東;視覺融合場景體驗文化和旅游部技術創新中心,在四川。
《瞭望東方周刊》:截至目前,首批中心已取得哪些階段性成果?
負責人:各個中心都在積極探索。比如游客行為監測與決策服務文化和旅游部技術創新中心,打造了黃山風景區迎客松游客服務項目,通過多源數據分析,優化游客體驗,實現了交通索道運力均衡調度,使上山時間平均減少50%;通過預測時空數據,引導規劃路線,使下山排隊時間平均減少80%。
景區交易數據要素化文化和旅游部技術創新中心為沈陽故宮提供了特定人群身份認證解決方案。沈陽故宮針對特定人群實行免票、半價優惠政策,特定群體達100多萬。以前,他們需頻繁出示證件,而人工難以判斷證件有效性和真實性;現在,該項目打通了“數據孤島”,在實現“免證購票”、“免證入園”高效便捷旅游的同時,還確保了數據的合規使用與監管。
數字藝術顯示文化和旅游部技術創新中心運用高清三維掃描、AI(人工智能)算法、數字交互應用等技術,正推進蘇州絲綢紋樣的挖掘、提升和傳承。該中心還參與了多個項目,如首都圖書館和中華詩詞學會聯合打造的“中華詩詞博物館”,通過多媒體技術展示中國詩詞文化;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的“不止運河——沉浸式體驗展”,利用三維衍射裝置和LED屏幕營造沉浸式體驗;成都天府國際會議中心的“數字長屏”,將傳統建筑與現代顯示技術結合,創造了壯觀的光影秀,等等。
音像資源數字化服務文化和旅游部技術創新中心則正在開展兩個項目:一是中國交響樂團樂譜數字化加工項目;二是恭王府音視頻檔案數字化服務項目。每個中心都各具特色,取得了良好進展。
《瞭望東方周刊》: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文化和旅游行業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與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國家隊”,文化和旅游部技術創新中心如何整合資源、破解重點領域“卡脖子”技術、打通產業化的“最后一公里”?
負責人:關于整合資源、破解重點領域“卡脖子”技術、打通產業化的“最后一公里”,我可以舉三個方面的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文化感知和旅游體驗方面的新產品、新業態。智慧光影應用技術文化和旅游部技術創新中心借助光影技術優勢,近年來打造了北京亮馬河、武漢黃鶴樓、貴州黃果樹、甘肅七彩丹霞、佛山“里水花月夜”、淄博“夜話聊齋”等夜游體驗項目。視覺融合場景體驗文化和旅游部技術創新中心依托全球90多個國家、3800多個旅游相關展陳體驗項目,研發時空伴游、AR(增強現實)呈現、AI內容生成等應用,在都江堰青城山、三亞南山、杭州德壽宮等地實施。
第二個例子與重大活動演出有關。智能舞臺系統集成文化和旅游部技術創新中心、沉浸聲文化和旅游部技術創新中心分別為央視春晚、國家大劇院、建黨百年文藝演出,以及G20峰會、金磚峰會、上合峰會演出,世博會、奧運會、世界杯、亞運會、全運會開幕式演出提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舞臺系統與音視頻裝備技術整體解決方案。
第三個例子涉及文旅裝備的技術提升。大型仿生演藝裝備文化和旅游部技術創新中心研發的各種大型機甲巨獸已落地成都融創樂園、鄭州海昌海洋公園、大連熊洞街、開封清明上河園、襄陽華僑城奇幻度假區等;主題樂園設施集成與智能管理文化和旅游部技術創新中心為眾多大型游樂設施研發的“黑匣子”,極大提高了樂園設施設備的安全性。它們分別通過新裝備設計制造驅動國內大量知名主題樂園裝備的迭代升級。
我們看到,科技創新已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蘊含著巨大的增長力量,有力地促進了文化產業的創新與活力。
“數據庫+ 設計轉化+ 市場對接”等模式為非遺活態傳承提供了可復制新路徑,VR( 虛擬現實) 等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已形成完整產業鏈。
《瞭望東方周刊》:在文化的發展中,科技發揮了哪些作用?
負責人:科技為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和手段。藝術創作生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業、對外文化交流等文化領域的有效提升,新的文化服務形式和業態的快速形成,都需要科技的持續賦能。正是有了信息化、互聯網、新材料以及舞臺機械、燈光、音響等技術的迅猛發展,文化才有了更多的表現形式、傳播手段和消費方式。
從宏觀維度看,科技已成為文化強國戰略的驅動力。從政策導向到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正成為支撐國家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強調以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文化產業全鏈條升級。文化和旅游部亦通過多個專項規劃、推進實施“文化和旅游科技創新工程”。在這個維度,科技對文化發展的作用體現為一種系統性變革,這種變革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通過科技與文化的深度耦合,形成了一種新型的文化發展范式,未來甚至可能催生更具顛覆性的文化形態和傳播方式。
在中觀維度,科技正在重構文化產業鏈與生態系統。數字化升級轉型不僅擴大了文化機構的服務半徑,更創造了全新的文化體驗方式,催生了全新的文化經濟形態。比如,“數據庫+設計轉化+市場對接”等模式為非遺活態傳承提供了可復制新路徑,VR (虛擬現實)等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已形成完整產業鏈。
在微觀維度,科技深刻改變了普通民眾接觸、參與和創造文化的方式,降低了文化參與門檻,豐富了文化表達形式,并重塑了文化認同機制,促進了最廣泛人群的文化權益實現。
其中,文化獲取方式的數字化變革極大拓展了個體接觸文化的渠道,文化生產與傳播越來越多惠及廣大人民,文化藝術與文化遺產都已不再是難以觸達的陽春白雪。比如,數字技術為圖書館和博物館里的大量古籍范本提供了新載體。現代信息技術支撐了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布局,對以年輕一代為主體數字原住民的思維方式和文化認知模式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一代人在信息化時代成長為社會中堅,對其而言,科技與文化的邊界可能進一步模糊,催生出以傳統與現代融合為特征的文化大發展與大繁榮。
《瞭望東方周刊》:在科技的發展中,文化發揮了哪些作用?
負責人:實際上,文化與科技相容相生,不斷融合促進,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不可分割的。
在科技的發展中,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沒有社會文化水平的整體提升,科技就難以獲得發展的土壤和應用的空間。并且,文化不但為科技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環境條件,也影響著技術的選擇與發展路徑。
《瞭望東方周刊》:在科技賦能文化傳播時,如何避免技術工具影響文化本體的表達?
負責人: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極大地拓展了文化傳播的廣度與效率。但是,技術本身是服務于文化創作、文化傳播以及文化消費的。對此,可從把握創作核心、制定技術規則、促進學科交叉三個方面加強應對。
其中,創作的核心在于人,而不是設備或系統,技術是創作的手段。例如,音視頻的AI生成、情感計算等本質都不是創作,不能替代人的情感表達與文化認同。
科技是文化生產的有力工具,但需要制定其運行和使用的規則,不能以技術的名義在文化生產傳播中違反公序良俗與社會主義道德。例如,數字化文化內容如何通過技術和算法進行有效判別,人工智能輔助創作應遵循的原則有哪些等問題,都需要思考。
文化和科技融合是催生新工科、新文科交叉融合的重要領域,傳統意義上的文化與科技領域之間的鴻溝也必將因此逐漸彌合。因此,相關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工作成為了一項重要工作。文化人要能聽得懂科技語言,科技從業者也要能理解文化表達,產學研用協同必將成為構建文化創新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