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單元教學是新課標中倡導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突破了傳統單元、課時的壁壘,以“大概念”“大任務\"“大主題\"為依托統攝分散的教學內容,從整體、系統化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與實施。而數學作為一門具有高度邏輯性的教學課程,每個分散的知識點都存在著密切的邏輯聯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對這些邏輯聯系進行全面的認知,才能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實現自身數學知識體系的完善構建。這就充分體現了數學教學與大單元教學間的高度契合性。因此,在以新課標為指引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就應將大單元教學有效地運用到具體的數學教學實踐中,在落實新課標精神的同時,也進一步優化創新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形式。下面就以北師大版“測量\"部分的教學為例,進行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策略的有效探究。
一、結合單元主題,制定單元教學目標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大單元教學是一個整體性過程,是單元知識教學與學生素養整體培養的統籌。為確保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的有效開展,大單元教學主題的確定、大單元教學目標的制定,作為教前準備環節的重要步驟,具有顯著的奠基作用。因此,在具體的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就應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刻的解讀與分析,在明確大單元教學主題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學情和課標要求,進行大單元教學目標的制定。這樣就從整體上指明了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的方向,有助于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實效性的提升。
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測量”單元不僅是“圖形與幾何\"領域的起始課程,也是樹立學生長度、質量觀念,發展學生量感的知識基礎。在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測量\"單元的教學中,教師為了使學生從更加整體、系統化的角度進行測量知識的掌握、測量活動的開展,就可以在將二年級下冊“測量”三年級下冊\"千克、克、噸\"等單元知識進行整合的基礎上,明確“測量\"的大單元教學主題,并結合這一主題,制定以下大單元教學目標:一是通過測量活動的實踐參與,了解并學習多種測量方法,認識度量單位統一的必要性、重要性。二是在對物品的實踐測量中認識并感知各種測量單位及其意義,實現量感的初步形成;熟練掌握米、厘米、分米、毫米,克、千克、噸等測量單位間的換算關系,并能通過簡單的測量單位換算解決實際問題。三是能借助簡單測量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質量,學會對常見物體的長度、質量進行估測、判斷,并在這一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數感;形成對長度單位、質量單位的初步認知,能在為常見物體選擇恰當的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識。
這樣,通過這一系列教學目標的制定,學生就能在由易到難、層層遞進中,循序漸進地獲得本單元教學內容的整體性認知,以及數學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二、整合單元內容,整體規劃課時安排
大單元教學是一種整體性、系統化的教學方法,巔覆了傳統的單課時教學模式。在以新課標為指引的小學數學的大單元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教材單元內容間的邏輯聯系進行整體性認知,在構建大單元教學框架的基礎上,對大單元教學的課時、課型進行整體性設計。這樣不僅實現了教材單元內容的重組,同時更能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系統化地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以此實現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效果的優化。
例如,“測量\"是小學階段“圖形與幾何\"領域中的重要內容,在引導學生掌握量的計量方法,感受統一度量單位的意義作用重大。在北師大版中“測量\"部分內容主要集中在二年級上冊“測量”二年級下冊“測量\"以及三年級下冊“千克、克、噸\"等單元,因此,在對“測量\"部分進行大單元教學時,教師就應對上述教學內容進行整體性的分析,并結合具體的測量實踐活動,實現對大單元教學課時、課型的整體性、科學化安排與規劃(見表1)。

三、布置核心任務,優化設計教學過程
大單元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具有大情境、大任務的教學特征。在具體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主題,創設整體性的教學情境,以此引出大單元教學任務,并根據課時安排,將大的教學任務細化分解為若干個小的子任務,使學生能在子任務的逐步完成中,實現數學教學內容的整體認知與把握,進而獲得良好的大單元教學效果。
如“身體上的尺子\"是“測量\"大單元教學中的一節綜合實踐課,在這一課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結合“測量物體長度\"這樣主題任務,分別設置“自主發現身體上的尺子\"“利用身體上的尺子進行常見物體的實踐測量\"\"分享、測量結果及發現\"等三個子任務。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首先通過播放古代裁縫用柞量體的視頻,來為學生創設形象化的引導情境,使學生在認知沖突中產生急于發現、利用自己身體上尺子的欲望,為本活動任務的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后,教師就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探索自己身上的長度,一柞的距離、一拳的距離、一步的距離等,并通過測量,確定自己身上這些尺子的長度,在完成任務1的基礎上,為后續的測量實踐活動做好準備;接著,教師應引導學生利用自己身體上的尺子,開展常見物體長度的測量活動,并將自己測量所用“尺子”測量數據進行記錄、整理與分析,實現任務2的完成;最后,在分享交流的任務3環節中,教師就應鼓勵學生對自己的任務成果進行展示、表達,使學生在有效的討論、探究中,深化對度量思想的感受,實現自身量感、應用意識的形成與發展。
四、完善單元評價,實現單元教學反思
教學評價是任何一項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它具有檢驗、反饋、導向等功能,能為教學活動的進一步優化調整提供依據。而大單元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已經無法滿足教學需求,這就需要教師在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的過程中,應緊密結合大單元教學要求,對大單元教學評價進行進一步優化與完善,使大單元教學評價能充分發揮出其教育功能,促進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的有效開展。
如在北師大版“測量\"的大單元教學評價中,教師為了能從更整體、全面的角度對學生的大單元學習情況進行科學評價,就從評價維度、評價主體、評價標準等方面進行了優化拓展,制定了單元形成性的評價量表(見表2)。

這樣,依據這一評價量表,學生不僅會對自己的大單元學習情況進行有效的自我反思,以此獲得良好的大單元學習效果,同時教師也會在學生的學習反饋中,總結出自已在大單元教學中的不足,并不斷地優化完善,獲得自身大單元教學能力的提升,進而使教學評價促學、促教功能得到了充分發揮。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課標導向下的大單元教學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重要發展方向,它能幫助學生從整體、系統化的角度構建完善的知識框架、促進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具體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就應積極、有效地進行大單元教學策略的實施,通過單元教學目標的制定、單元教學內容的整合、單元學習任務的布置以及單元教學評價的完善,來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大單元知識整合、探究的過程,使學生在全面夯實數學知識基礎的同時,獲得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以此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進一步優化與創新。
【參考文獻】
川申晴晴.新課標視域下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2024(16):99-101.
[2]蔡伶俐.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研究[J].教育藝術,2024(5):77-78.
[3]林煜珍.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的策略[J].教育界,2024(7):95-97.
[4]祝艷華.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探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4(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