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我國學前教育領域正在經歷深刻變革,正在逐漸從“幼有所育\"向“幼有善育\"理念進行轉變。在這樣的背景下,幼兒教師扮演的角色變得尤為關鍵,他們不僅要成為知識的傳遞者,更要成為幼兒們情感、思維、社交能力等方面成長的引路人。因此,為了順應教育發展需求,幼兒教師隊伍必須不斷強化自身的專業素養,從而真正做到以幼兒為中心,提供高質量的保育教育。
一、幼兒教師信息化素養的提升
(一)開展專題培訓
要想提升幼兒教師信息化能力及素養,進行專題培訓是最有效也是最關鍵的手段。在過去,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幼兒園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教師培訓活動,旨在提升教師的教學技能和專業知識水平。然而,這些培訓往往忽視了教師的實際需求和教學環境的變化,導致培訓成果難以轉化為實質性的教學改進。并且,培訓內容常常缺乏靈活性和創新,只是對舊知識的復述或者是標準化的操作流程,使得教師在培訓中所獲得的收獲十分有限。因此,為了更好地提高幼兒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必須徹底改變傳統的培訓模式,摒棄陳日過時的培訓方式。開發新的培訓資源,制訂新的培訓計劃,以此來激發幼兒教師的學習熱情,幫助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能夠運用新技術,提高教學質量。在具體實踐過程中,首先應明確培訓的主題,確保培訓圍繞著如何適應幼兒園特色進行信息化教學等方面展開。并且,培訓計劃應結合幼兒園的具體條件及幼兒教師的信息素養水平,精心挑選出最適宜的教學內容。這樣,才能保證所選培訓內容不僅貼合實際教學需求,而且能夠有效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其次,在教師培訓活動中,要賦予教師一定的自主權,比如建議權、提問權及自主選擇權等。這些權利可以讓教師在學習過程中更加主動地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進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同時,讓教師選擇適合自己的培訓項目也是提升教學能力的重要一環。這樣一來,培訓活動就不再是被動接受,而是變成了一個互動、反思和探索的過程。通過這樣的實踐,教師就能夠在不斷的嘗試和調整中找到最適合自己教學風格的培訓項目,從而確保培訓活動的實際效果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二)創新培訓形式
幼兒教師作為啟蒙兒童成長的關鍵角色,其專業素養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尤為重要。然而,當前部分幼兒園在信息化教育培訓過程中,大多數的培訓活動還停留在傳統模式上,專家們以單向的口頭形式傳授教育理論,這種方式雖能夠覆蓋一定的知識點,但由于缺乏互動性和實踐機會,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培訓效果。考慮到大部分幼兒教師多為年輕人,因此,在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中要積極引入創新的培訓形式。為了增強培訓的實效性,可以采用演示培訓模式。這種模式下,培訓師可扮演幼兒,讓幼師模擬各種教學活動情境,讓“老師\"在互動中展示如何通過信息化工具解決問題。這樣的設計不僅讓幼師有更多參與感,也使整個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有趣,易于理解和記憶。此外,考慮到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網絡培訓已成必然發展趨勢。為此,可在網絡平臺上傳相關培訓視頻內容,讓教師能夠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和學習進度進行學習。通過回看錄像,教師可以反復觀摩課程內容,深人理解每一個概念和技巧,從而確保他們能夠真正掌握所學知識,并將其應用于實踐中。
二、幼兒教師美育素養的提升
(一)在生活中引發審美感知力
美育素養就是對美的理解和感知,包括欣賞美、理解美、創造美的能力。這種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培養和鍛煉。為了提高幼兒教師的美育素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鼓勵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如指導幼兒穿衣時,不僅關注于衣服本身的功能與實用性,更要引導他們去感受服裝與天氣、場合之間的和諧關系,以及如何通過服飾的款式、色彩搭配來表達個人風格。這樣的過程不僅有助于培養幼兒獨立自主的能力,激發學生對美的感知和欣賞,也讓教師對日常工作中的著裝規范產生更為深刻的認識,從而提升自己的審美感知力。另一方面,當教師在觀察幼兒時,常常會用相機捕捉下這些瞬間。在組織分享觀察心得的時刻,可讓教師互相探討照片的審美價值,分析照片中的構圖是否平衡、光影是否恰當、顏色運用是否得當等問題。這種交流不僅促進了教師之間的審美共鳴,更重要的是可引導教師學會從視覺藝術的角度去審視和發現美。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師拍攝的照片就會逐漸展現出更加獨到的美感。而那些由教師親手記錄下來的美好畫面,則成為了幼兒成長道路上不可多得的珍貴記憶,將伴隨著幼兒的每一次回眸,見證他們的點滴成長和變化。
此外,大自然以其獨特的節奏和色彩變換,繪就了一幅幅動人的自然畫卷,而這些美景無疑是激發教師審美靈感的寶貴源泉。因此,要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如園藝活動、手工藝制作、美術創作等,以此拓寬教師的視野,讓教師深入探索美在不同領域的表現形式。并且,在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觀察、體驗和表達,不斷激發自己的審美感知能力。比如,在每日午餐時分,當幼兒圍坐在餐桌前時,教師可用悅耳動聽的聲音為他們朗讀詩歌或故事,讓幼兒在書香中品味文學的韻律與意境;又或者在戶外游戲的閑暇時光,教師和幼兒一起躺在草地上,仰望那蔚藍的天空和飄浮的白云,讓清風拂面,感受自然之美。當風吹過時,教師還可輕唱一首悠揚的歌曲,引領幼兒一同沉浸大自然的美妙。總之,只有當教師自身具備敏銳的審美感知力,才能有效引導幼兒發現美、感受美,并將這種美感內化到自己的生活和教學中
(二)在工作中鍛煉審美創造力
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不僅要傳授知識和技能,還應具備一定的審美創造力,這對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與美學觀念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例如,在班級環境布置中,教室中的家具擺放、色彩搭配以及整體布局,都需要精心策劃和設計,以達到和諧與平衡。另外,教師的審美素養還體現在他們所選擇的教育素材上。無論是音樂、繪畫還是圖畫書,這些教育素材都必須具有高度的審美價值,要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幼兒的審美判斷和文化品位。為了提升教師的美育素養,幼兒園應根據課程的推進和研修任務融入相應的培訓內容。例如,在閱讀教學設計環節,可組織教師在開始之前先共同進行閱讀材料的欣賞和討論,分享彼此對不同文學作品或藝術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通過這樣的形式,教師之間可以相互啟發,共同提高自己的審美鑒賞能力。同樣,在區域游戲活動的研討中,也可讓教師交流各自在班級內部創設特定區域空間的理念和創意方案,這不僅有助于教師發揮個人的創造力,還能促進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通過這些融入日常工作任務的審美實踐,不僅能顯著提高教師的美育能力,還能夠有效提升幼兒園課程的實施質量,為幼兒營造充滿美感和教育意義的學習環境
三、幼兒教師師德師風素質的提升
(一)提高教師待遇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不只是一個口號,而是一項需要深入實踐的重要工作。在當前社會中,教師往往面臨工作量大而回報相對較少的困境。特別是幼兒園階段的兒童,他們正處于成長和學習的關鍵時期,生活能力尚在培養中。但是,幼師的薪資水平普遍較低,使得他們的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因此,要想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就必須首先改善教師待遇。從根本上講,要從薪資水平、日常飲食到住宿條件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提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吸引有能力且愿意長期投身于幼兒教育事業的優秀教師。同時,提高教師待遇還能促使教師在工作中更加嚴謹細致,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付出會得到應有的尊重與認可。此外,在此基礎上,還可以考慮引入獎懲制度。對于工作態度積極,教學工作贏得家長信任和其他教師認同且思想覺悟較高的教師,可以適當給予獎勵,以此為契機鼓勵和激勵更多的教師自我提升,不斷追求卓越。總之,通過這些措施,不僅能夠提升師德師風的整體水平,也能促進整個教育行業的健康發展。
(二)加強教師的思想建設
為了培養幼師的政治素養和思想道德,還必須定期開展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在線上教育方面,要積極通過互聯網線上學習平臺,如學習通等教育軟件,讓教師自主安排時間,系統地學習黨史、國史以及國家的重大政策等重要內容。通過這樣在線學習的方式,不僅能夠為教師提供靈活多樣的學習環境,還能讓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時間和需求規劃學習任務。此外,考慮到教師群體的特殊性,在思政文化的培養上不應局限于線上教育,線下培訓同樣不可或缺,可以以黨課、團課等形式展開。通過現場教學活動,讓教師面對面交流思想,分享經驗,深化對思政文化的理解。同時,結合考試的機制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要通過定期考試以檢驗教師的學習成果,促使每位教師都能成為德才兼備、知行合一的優秀教育工作者。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時代對幼兒園教師的素養要求越來越高,無論是信息化素養、美育素養還是師德師風素質,都需要得到全方位提升。對于信息化素養來說,我們需要在培訓形式和內容上進行創新,以滿足教師實際需求和教育環境的變化。對于美育素養,要在生活中引發教師的審美感知力,并在工作中鍛煉審美創造力。對于師德師風素質,除要提高教師待遇,使他們得到應有的尊重和認可外,還需要加強教師的思想建設,定期開展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只有這樣,教育教學才能真正做到以幼兒為中心,提供高質量的保育教育,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優秀幼兒。
【參考文獻】
1蔣奇奇.幼兒教師教育信息素養的現狀及對策[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10):168-169.
[2]鐘粵妮,郭雯.幼兒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的影響因素及途徑:基于ERG需要理論視角[J科教導刊,2023(34) :96-98.
[3]路怡.“素養為本\"理念下卓越幼師職業核心能力的多維建構[J].現代職業教育,2023(20):93-96.
[4]劉胡權.學前教育體系下幼師隊伍建設的現狀和改革路徑[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2,38(1):10-13.
[5]王淳婷.幼師學生提升蒙學素養初探[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17):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