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界變得日益復雜,新加坡的教育結構和途徑多年來不斷發展,以滿足學生們多樣化的興趣、優勢和學習需求。我們堅信教育不會止步于學位、文憑或技能證書。當我們的學生成長并成為成年人和職場專業人士時,我們鼓勵他們通過優質的學習選項進行技能提升和轉型,將其作為終身學習的一部分。”
—— 新加坡駐華大使 陳海泉
中國和新加坡自建交以來始終保持頻繁往來和密切合作,蘇州工業園區、中新天津生態城、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等合作項目見證了中新務實合作不斷邁上新臺階。與此同時,兩國人文交流持續活躍,新加坡因其多語言環境、地理區位優勢以及良好的社會治安,一直受到中國留學生的青睞。在今年四月舉辦的2025中國留學論壇暨中國國際教育巡回展北京站上,新加坡駐華大使陳海泉作為開幕嘉賓在致辭中表示,“新中兩國之間文化與語言相通,高校之間有著頻繁的交流合作,本次參展的6所公立大學也是不少中國學子的留學選擇”。
2025年正值中國與新加坡建交35周年,也是新加坡建國60周年。以此為契機,本刊記者采訪了新加坡駐華大使陳海泉,暢敘新加坡教育發展的經驗和特色,以及這位深耕外交數十年的外交官的中國印象。
以食會友,備受年輕人喜愛的外交官
提到新加坡,“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字眼會首先浮現在人們的腦海。正如陳海泉大使所介紹的,新加坡有著多元文化和諧共融的社會環境,經過多年經營和發展,這個國土面積雖小的國家在全球政經領域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成為東西方溝通的橋梁和全球人才、資本匯聚的熱土。作為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陳海泉大使對自己的家鄉以及整個東南亞的歷史都有深入的研究。從他身上的傳統峇迪服飾,到華人下南洋的歷史、豐富多彩的新加坡美食,陳海泉大使滔滔不絕地描述著關于新加坡的方方面面。多年來,他曾輾轉多個國家擔任外交要職,無論身在何處,他始終不遺余力地向全世界傳播新加坡文化。
身為新加坡土生華人的后代,陳海泉大使對文化交融的理解深入骨髓。任駐華大使兩年來,陳海泉大使不僅中文水平突飛猛進,還在品鑒各地美食的過程中,充分感受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2024年12月初,陳海泉接受海南衛視的邀約,錄制《大使家宴》。在節目中,他不僅大展歌喉,首秀廚藝,還走進海南夜市,品嘗當地美食。美食外交拉近了新中兩國人民之間的距離。平時,陳海泉喜歡騎自行車游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以逛吃的方式感受古都北京的韻味。在他看來,外交是一份神圣的工作,在很多正式場合需要保持莊重嚴肅,但外交并非只有一面。他認為,外交是為了實現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理解和合作,外交工作需要更多年輕一代的參與,并通過美食和藝術等“柔軟”的載體加強兩國人民交往,增進彼此了解。陳海泉說:“美食不僅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歷史的沉淀、文化的融合和表達。”
從資源匱乏到教育強國,多樣化發展的新加坡高等教育
“新加坡的唯一資源就是人民。”陳海泉引用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話,回溯新加坡的發展邏輯。這個國土面積僅735平方公里的島國,建國初期連淡水都需進口,卻在60年間躋身全球人均GDP前十的國家序列,人口規模從建國之初的200萬人增長到如今的600萬人,一個生機勃勃的城市國家在馬六甲海峽熠熠生輝。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與新加坡政府大力發展教育的國策密不可分。
新加坡教育部與每一所自治大學保持著緊密的合作,以便讓學校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陳海泉大使表示,在確保質量、信任和安全的前提下,新加坡除了滿足本地國民的教育需求外,同時也為全世界各地來新加坡求學的外國學生提供優質服務。作為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老校友,陳海泉大使分享了自己對新加坡高等教育變化的觀察:“三十幾年前,新加坡只有兩所公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和南洋理工大學(NTU),現在已有六所自治公立大學。隨著與時俱進的教育改革和創新,現如今文學系的學生可以選擇學習科學或機械工程,工程系的學生也可以選擇藝術學科,跨學科學習適應了當今時代的發展趨勢。隨著世界變得日益復雜,新加坡的教育結構和途徑多年來不斷發展,以滿足學生們多樣化的興趣、優勢和學習需求。我們堅信教育不會止步于學位、文憑或技能證書。當我們的學生成長并成為成年人和職場專業人士時,我們鼓勵他們通過優質的學習選項進行技能提升和轉型,將其作為終身學習的一部分。”
細細數來,新加坡管理大學(SMU)以商業和管理、計算機和信息系統等專業為主,是一所允許學生定制專業的專業財經類大學。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SUTD)以工程學、計算機科學、設計和人工智能等專業為主,將所有課程融入人工智能,提供基于STEM的跨學科教育。新加坡理工大學(SIT)專注于科學技術,重點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將大學代入職場,讓學生通過使用真實工具來解決行業實際問題。新加坡社科大學(SUSS)以“今天學習,明天應用”為導向,關注社會科學和成人教育。整體來看,新加坡高等教育體系重點突出、成熟完善,高等教育機構各有所長,差異化的發展策略和開放包容的辦學理念使得新加坡教育在全球享有盛名。
近年來,新加坡致力于成為亞洲乃至全球的教育中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赴新精進學業。據陳海泉大使介紹,為加強新中人文交流,新加坡與中國攜手推出中國—新加坡青年實習交流計劃(YES計劃),兩國每年各選派500名學生到對方國家實習。兩國高校的學生可以申請在畢業前或畢業后的第一年到對方國家進行不超過6個月的實習。YES計劃旨在為青年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并增進兩國青年之間的了解。無論長期還是短期,陳海泉大使都希望新加坡學生有機會親眼看看今天的中國。他強調,雖然學術交流很重要,但到各個國家工作和生活的真實經歷是不可替代的,YES計劃一定能幫助新中青年更好地了解彼此,為兩國關系發展打牢基礎。
新加坡的DNA里寫著包容和創新
“新加坡的DNA里寫著包容和創新。”早在建國初期,新加坡政府便鼓勵人民學習和保留自己的母語,李光耀等領導人多次強調,母語是文化的根,是個人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的來源。1987年,新加坡政府明確規定所有的學校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同時為不同族群的學生提供學習母語的基本服務。盡管學生在開始小學教育時母語水平不盡相同,但他們都需要完成10年的母語教育。據陳海泉介紹,新加坡學校除用英語教授所有科目外,學生在小學階段每天平均有1小時的母語課,到了初中階段,每周則有至少3天上母語課程。這樣的學習會持續至少10年。為了讓小學生對自己的母族文化產生更強烈的認同感,新加坡選擇以母語來教授品德與公民教育。母語學習得特別好的同學,還能在初中和高中階段選修華文文學、馬來文學或淡米爾文學,進一步體會母語及其文化歷史的魅力。
真正的開放,是百川入海,在交融中激蕩出新的浪潮和能量。陳海泉大使補充道,新加坡的開放不僅體現在語言學習上,更在于它對世界各地文化的接納與融合。在新加坡,各種文化、宗教和習俗相互尊重,共同繁榮,這種多元文化的融合,塑造了新加坡獨特的國家身份和社會風貌。新加坡的包容性還體現在它的國際視野上,新加坡積極與世界各國建立友好關系,參與國際事務,致力于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城市國家。這種開放與包容的精神,不僅促進了新加坡的經濟繁榮,也讓它成為充滿活力和創新的社會。
繼續建立互相信賴、互相支持的雙邊關系
2015年,習近平主席對新加坡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兩國建立了與時俱進的全方位合作伙伴關系。2023年,雙方一致同意將中新關系提升為全方位高質量的前瞻性伙伴關系,為雙邊關系規劃未來發展、明確戰略方向。
談及面向未來的新中關系,陳海泉用32個字來概括——文化各異、相互尊重、真誠友好、互利共贏、求同存異、和諧共處、務實合作、共同發展。陳海泉認為,雖然中國和新加坡有著不同的國家規模、地緣環境和國際定位,但在一些核心理念和實踐方式上存在顯著共同點,比如兩國均以國家利益為根本出發點,新加坡強調“小國生存之道”,始終保持著一貫的“不選邊站”的外交政策,而中國則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嚴格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陳海泉大使強調,新中關系的穩固發展,得益于兩國政府和人民間的相互信賴與支持。這種雙邊關系不僅促進了雙方的經濟發展,也加深了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和理解。有了互相信任、互相了解、互相尊重的前提,兩國關系的發展就能找到共同的發力點和平衡點。
陳海泉希望新中兩國能在過去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在多個領域一起攜手做更多探索,更進一步推動基于互惠互利的合作,并把兩國關系帶到一個新的高度。2024年2月9日起,兩國持普通護照人員可免簽入境對方國家停留不超過30天。陳海泉大使對此表示:“互免簽證政策大大促進了兩國之間的交流。新加坡張開雙臂迎接中國人民,歡迎大家來新加坡打卡,親身感受花園島國的魅力。”
陳海泉說,新加坡人常被他人視為有“怕輸”精神,換言之,他們不愿錯失任何機遇。正是這種不屈不撓的勁頭,推動新加坡從困境中崛起并一步一步走向繁榮。新中兩國都經歷了從貧困落后到繁榮昌盛的巨大轉變,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新中兩國不僅在經濟領域相互扶持,還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多個領域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合作。展望未來,新中兩國將繼續并肩前行,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陳海泉大使堅信,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新中關系將不斷攀登新的高峰,為兩國人民帶來更多福祉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