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國青少年防溺水大數據報告》顯示,我國每年有5.9萬余人死于溺水,其中未成年人占據95%以上。溺水已成為我國兒童和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傷痛和損失。這一數據也充分表明,目前的防溺水教育工作仍然存在明顯的不足。比如:學校防溺水教育未能讓學生真正樹立安全意識并轉化為自覺行動;家長對于防溺水安全教育的重視不夠,不能充分地參與到防溺水教育中來;許多社會資源,如游泳場館、消防救援隊、社區教育中心等,沒有被充分利用于開展防溺水教育活動;等等。目前的防溺水教育工作的實施仍以教育部門為主,未充分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各司其職、相互促進的管理機制。構建三園聯動的防溺水安全機制,不僅能夠促進安全教育的系統化和規范化,而且有助于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兒童安全的良好氛圍。
本文從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角度出發,探討了三園聯動在小學生防溺水工作中的重要角色、職責和協同作用,以此實現防溺水安全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共同守護小學生的生命安全。
校園防溺水機制構建策略及實踐
校園是小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也是防溺水教育的前沿陣地。學校應通過開展防溺水安全教育、組織應急演練、排查校園周邊水域安全隱患、建設家校溝通機制等措施,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救能力。
安全教育。學校應將防溺水教育納入日常教學計劃,定期開展專題教育活動。通過案例分析、情境模擬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和應急能力。同時,學校還應加強游泳技能的培訓,比如開設游泳課程,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以鄭州市惠濟區開元路小學為例。學校積極貫徹三園聯動理念,分批組織學生走進游泳館,開展體驗式防溺水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們在專業教練的指導下,了解了如何識別危險水域、正確使用救生器材等防溺水知識。此外,學校還可以組織防溺水主題班會,讓學生們在互動中了解溺水的危害和預防措施;開展知識競賽,激發學生學習防溺水知識的熱情;制作防溺水宣傳視頻,通過生動的畫面和簡潔的語言向學生們傳遞安全信息,真正讓防溺水教育入腦入心。
應急演練。學校應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確責任分工,組織全體師生進行防溺水應急演練。在活動中,可以模擬溺水情境,教授學生正確的自救和互救方法,提高學生在緊急情況下的應對能力。應急演練可以包括模擬溺水救援場景,以及心肺復蘇等技能操作,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正確的自救和救援方法。同時,學校還應加強對演練過程的總結和評估,不斷優化演練方案,提高演練效果。開元路小學在應急演練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通過定期組織師生進行模擬演練,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有效地實施救援。
水域排查。學校應定期對校園周邊水域進行安全隱患排查,發現問題,及時上報并協調解決,消除潛在隱患。同時,與相關部門合作,加強對危險水域的整治和監管,確保學生的安全。水域排查工作應細致入微,包括對水域的水深、水流、水質等情況進行全面監測,及時發現并處理潛在的安全隱患。
建立家校溝通機制。學校應建立家校溝通機制,通過設置家長會、家長學校、爸媽課堂等平臺,為家長提供家庭防溺水指南和工具包。同時,學校應定期向家長通報防溺水工作情況,提醒家長加強孩子的安全教育,共同關注他們的安全狀況,確保學生遠離危險水域。
此外,學校還應建立健全防溺水安全教育制度和評估體系,如通過問卷調查、家長反饋、社區巡查記錄等評估教育效果,重點關注學生及家長的防溺水知識掌握程度,增強防溺水教育的有效性,使防溺水意識真正地讓學生入腦入心。
家庭防溺水機制構建策略及配合
家庭是小學生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家長應加強對孩子的監管,引導孩子遠離危險水域,并教會孩子基本的自救和互救技能。此外,家長還可以利用學校的相關資源,增強安全教育意識和教育能力,更好地監護孩子的安全。
家長監護。家長需要提高防溺水安全意識,而且需加強對孩子的日常監管,尤其是在放學、周末和節假日期間,確保孩子不私自到危險水域游泳、戲水,并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在陪同孩子參與水上活動時,家長應引導孩子遵守水域安全規則,并做好安全防護。通過這些措施,增強孩子的水域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家校溝通。家長應與學校保持密切溝通,從意識和行動上支持學校的防溺水教育,保障孩子的生命安全。此外,家長可以利用家長學校、爸媽課堂等平臺的相關防溺水資源,了解防溺水知識和技能,與學校形成教育合力,共同為孩子的安全保駕護航。
親子活動。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參加游泳培訓、水上安全知識講座等活動,增進親子關系的同時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識和技能。此外,通過親子活動,家長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在防溺水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改善。例如,開元路小學的家長積極帶孩子參與學校的親子游泳比賽,感受游泳樂趣的同時提升孩子的游泳技能;此外,家長也會帶領孩子參與學校的水上安全知識講座,確保孩子了解水上風險和自救能力。
社會防溺水機制構建策略及支持
社會層面包括政府部門、社區、媒體等三方主體。從法律政策層面看,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義務教育法等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了保護未成年人安全的責任。構建防溺水機制是落實這些法律法規的具體體現,有助于推動相關政策的實施和完善。
政府監管。政府部門應加大對危險水域的整治力度,高度重視公共水域安全管理,設置明顯的警示標志、安裝防護設施和救生設施等;構建巡邏和救援機制,預防水域安全事故;加強對游泳場所的監管,確保其符合安全標準等。此外,政府部門通過制定和執行防溺水政策,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和志愿者參與防溺水工作,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局面。比如,惠濟區教育局明確要求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共同做好小學生防溺水工作,并積極聯系校外游泳館,落實預防未成年人溺水宣講教育進課堂的政策。
社區參與。社區應充分發揮其基層組織的作用,組織志愿者開展日常巡查,及時發現和勸阻危險行為。同時,社區還可以聯合學校、家庭等開展防溺水知識講座和技能培訓,提高兒童和青少年的安全意識和自救能力。此外,社區還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如防溺水知識競賽、模擬救援演練等,吸引更多居民和未成年人參與,共同營造關注水域安全的良好氛圍。開元路小學所在的社區與學校、家庭形成了緊密的合作關系。社區志愿者在巡查過程中發現并及時勸阻了多起學生私自到危險水域游泳的行為,有效降低了溺水事故的發生率。
媒體宣傳。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應加大對防溺水知識的宣傳力度。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多種渠道,普及防溺水知識,提高全社會的生命安全意識。同時,媒體還可以制作防溺水公益廣告,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向公眾傳遞生命安全信息,引導公眾樹立正確的安全觀念和行為習慣。此外,媒體還可以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監督,如組織志愿者巡防隊、監督落實群眾舉報機制等,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安全網絡。
綜上所述,構建校園、家庭、社會三園聯動的小學生防溺水機制,是預防溺水事故發生的關鍵。通過加強校園防溺水安全教育、強化家庭監護責任、完善社會防溺水設施和管理以及建立防溺水應急預案等措施,形成多方協作、共同參與的防護網,從而有效提高小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救能力,降低溺水事故的發生率。未來,應進一步加強三園聯動機制的建設和完善,提高社會的安全意識,為小學生的生命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三園聯動視域下小學生防溺水機制構建的研究”(立項編號:JCJYC2429010X29)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開元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