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作為實現育人目標的核心載體,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學前教育領域,提升幼兒園課程質量的關鍵在于強化教師的課程領導力。作為一所新建幼兒園,濟南市天橋區云世界實驗幼兒園將提升青年教師的課程意識與課程領導力,作為提升幼兒園課程質量的重要課題。
變革環境,洞察課程價值的新視角
2023年8月,在山東省學前教育中心“新教研+”系列項目的一次研討會上,南京師范大學王海英教授介紹了兒童本位的主題海報理念。受此啟發,幼兒園決定帶領教師們開啟一場由環境變革助推課程變革的實踐之旅。在環境變革前的理論研討過程中,教師們認識到,幼兒是教育環境的主人,是具備能力的主動學習者。因此,教師應傾聽幼兒的心聲,了解他們的需求,邀請他們參與環境創設,并支持他們的決策。這一共識的形成,為教師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好奇心,探尋課程生成契機提供了新思路。
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們發現幼兒的好奇心廣泛且多樣,如何從中篩選出有價值、可深入開展的課程點成為新的挑戰。以“水培小麥”活動為例。教師們挖掘了幼兒的興趣點,如“水培與土培的區別”“水培小麥的條件”等,并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進行了價值分析,認為該活動能夠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并能夠為幼兒提供實踐動手的機會,促進其自主學習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這一探索過程使“水培小麥”課程更聚焦幼兒本身,從幼兒的需求與興趣出發,探尋課程生成價值的突破口。
充分賦權,培養課程設計的預見力
課程設計是教師基于課程價值觀對課程各要素進行合理建構的過程。一般而言,園所教師依據省編教材與園本課程進行授課,自主設計課程的空間有限。為賦權教師進行自主課程設計,園所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引導教師持續觀察幼兒,制定“135”觀察要求,即每人每天觀察1名幼兒,每天3次、每次5分鐘,并做好觀察記錄,每周五就觀察到的幼兒的精彩瞬間、強烈的興趣點和日常生活需求進行分享;二是支持教師深度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升課程預見力和專業技能,為課程設計提供理論支撐;三是建立“三級審議制度”,包括班級審議、年級審議與園級審議,確保課程設計的合理性與可行性。通過這些措施,教師們能夠在課程設計中做好充分的預研究,借助幼兒的好奇心與新生成的興趣點,提升課程設計的預見力。
拓寬場域,提升課程開發的協作力
在課程建構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與班級教師緊密協作,還需要與家長資源、社會資源有效互動。為了提升教師課程開發的協作力,幼兒園自主設計了一日生活循證日志。教師根據半日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進行觀察、記錄、反思,梳理新發現的課程生成點、問題點與銜接點,并分享給對班教師,加大課程推進的銜接力度。
另一方面,園所利用家委會和家長學校積極宣傳班本課程的價值,同時整合家長資源,為班本課程的深入開展拓寬場域。例如,在“探秘中草藥的秘密”課程建設過程中,園所邀請了具有中藥知識背景的家長進入課堂,為幼兒拓展中草藥知識,并帶領幼兒用中草藥制作了香囊,不僅提升了家校協作力,而且大大增強了課程對幼兒的吸引力。
明晰路徑,增強課程實施的平衡力
在提升教師課程領導力的過程中,園所認識到增強課程實施平衡力的重要性。只有增強兒童在課程中的存在感和掌控感,才有可能實現兒童的深度學習。為此,園所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實施彈性作息。園所全面整合了零碎的過渡時間,將一日活動的時間安排交給教師和幼兒,為教師平衡課程的預設與生成提供了時間支持。二是創造寬松的環境。園所鼓勵教師根據課程實施情況重新規劃班級空間與環境,以此促進課程資源的連接與激活。三是適當留白,包括環境留白與課程內容留白,為兒童視角的課程資源激活留出足夠空間。四是動態調整。園所強調課程實施的過程是動態調整的過程,不能完全按照教師的預設開展,而要充分考慮課程實施中兒童的新問題與新興趣的生成。這是幼兒經驗迭代升級的過程,也是教師課程領導能力提升的過程。
形成閉環,錘煉課程評價的反思力
在幼兒園的課程實踐中,青年教師往往注重課程實踐過程而忽視課程評價。為了提升教師的課程評價意識與能力,園所將課程的生成、實施、評價形成閉環,通過“課程案例反思—交互式研討—課程成果展示”的流程,促進教師提升課程領導力。園所引導教師梳理課程案例,反思幼兒在整個課程實施中的表現與變化,并分析幼兒在課程中的發展及課程的價值。同時,園所定期組織交互式研討活動。教師們圍繞課程實施中的閃光點、問題點、矛盾點、創新點和未知點進行分析與評價,厘清課程建構的理念、目標與途徑,形成課程優化的意見和建議。在最后的課程成果展示環節,教師鼓勵幼兒表達在課程中的感受和體會,并支持幼兒自主策展,讓幼兒的個體成長與發展可視化。
實踐證明,教師課程領導意識的覺醒和課程領導力的提升為幼兒園課程質量的整體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園所將繼續立足兒童視角,積極提升教師的課程領導力,打造真正屬于兒童的課程,為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濟南市天橋區云世界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