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勞動教育絕不能止步于“勞”,更要“育”,要成為德育的土壤。當前,小學勞動教育在實施過程中普遍存在“重技能輕育人”“重形式輕體驗”的困境,將勞動窄化為衛生清掃、手工制作等淺層活動,忽視其德育層面的深層價值,更有甚者把勞動作為懲罰學生犯錯的教育手段。這些偏離勞動教育課程目標的做法其根源是教育者對實施勞動教育缺少理論儲備、缺乏實踐經驗。
基于生活德育的勞動教育課程
立足課程目標。勞動教育課程目標的設定要突破技能習得的單一維度,構建勞動素養培育與德育價值浸潤的耦合機制,實現“以勞育德”的共生效應。勞動教育旨在培養學生掌握基本勞動技能、形成積極勞動的態度和習慣;德育則側重于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二者在課程目標中應有機結合,通過勞動實踐促進學生道德內化與行為外化的統一。
構建課程內容架構。勞動教育課程內容的構建需遵循“生活邏輯”與“德育意蘊”相融合的原則,依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和能力水平分層遞進,低年級聚焦于“自我服務”,中年級延伸至“生產創造”,高年級拓展為“社會服務”。依托學校、家庭、社會三大生活場域,開發真實生活場景中的“勞動任務”,如校園勞動、家庭勞動、社區勞動,形成覆蓋生活全域的勞動教育網絡。
優化多維教學策略
項目式學習驅動深度探究。新課標指出,勞動項目是落實勞動課程內容及其教育價值,體現課程實踐性特征,推動學生“做中學”“學中做”的重要實踐載體。教師可根據三大類勞動教育內容及十個任務群,結合地域和學校實際設計真實勞動項目,將勞動任務轉化為結構化學習任務,使學習者在真實情境中經歷“需求分析—方案設計—實踐操作—成果評價”的完整勞動過程,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勞動過程中有更多的體會和感悟,并內化為固有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認知。如在“設計校園節水方案”勞動項目中,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統計、科學實驗和語文表達能力,調研用水量、設計節水裝置、撰寫倡議書,體驗了團隊攻堅的協力同行,感受綠水青山的來之不易。
多學科融合。勞動教育應打破學科界限,與道德與法治、語文、科學、數學等學科進行融合,鼓勵多學科教師參與,豐富勞動教育的內涵,助力學生綜合素養和勞動精神的培養。如在“傳統節日勞動”主題中,語文老師講解勞動節的由來,美術老師指導制作勞動主題手抄報,科學老師演示傳統農具的原理。
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環境。學生個體的成長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影響的結果,學校在實施勞動課程時要始終以開放的姿態,積極與家庭和社區緊密合作,形成聯動育人機制。首先,引導家庭重視勞動教育,樹立勞動教育觀念,通過召開家長會、親子勞動等方式,向家長宣傳勞動對于學生身心發展的價值,指導家長監管長周期勞動任務,助力學生掌握勞動技能,形成勞動習慣,養成良好品質。其次,邀請社區、勞動實踐基地、企業等合作育人,共同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勞動教育,參與勞動項目制定、實施、評價,幫助學生積極自信地融入生活,在社會服務中感受勞動價值。
完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
評價的最終目的是育人。在勞動教育考核評價時要注意科學性,既看結果還看過程,關注勞動態度與品德表現。要建立健全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標準、程序和方法,完善“過程性成長檔案”,正確對待勞動中出現的問題,通過評價引導學生發展良好的勞動觀和勞動技能。實施多元主體評價,讓學生、教師、家長與社區等多個主體共同參與反饋。建立“勞動成長存折”,記錄學生參與勞動的時間、表現及感悟。實施多元主體評價,組織“勞動之星”評選,考評學生的勞動態度、技能水平和品德表現。
小學勞動教育的時代展望
勞動中的文化基因。勞動教育的德育價值實現需避免“為勞動而勞動”的形式化傾向。未來,教師應進一步挖掘勞動中的文化元素,如將傳統工匠精神、現代農業科技等內容融入課程;同時,關注勞動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幫助學生在勞動中建立抗挫折能力,真正實現“以勞樹德、以勞潤心”的育人目標。
創新多元的師資培訓路徑。師資不足、教師專業能力欠缺是小學勞動教育的共同問題。為此,應通過勞動教師與學科教師雙向交流、校外實踐導師(如非遺傳承人、農技專家)進校園等形式,開展跨學科備課、雙師授課,解決勞動教育“誰來教”的現實困境,更通過專業賦能推動教師完成從“技能示范者”向“價值引領者”的角色轉變,為勞動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核心人力支撐。
利用AI技術賦能勞動教育。小學勞動教育的開展會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利用AI技術賦能勞動教育,能夠全方位革新傳統勞動教育模式,讓勞動教育變得更智能、更有趣,提升教育效率。如使用智能手環記錄學生在校勞動時的心率、運動強度,確保勞動安全并提供個性化建議。通過VR虛擬現實技術模擬建筑工人高空作業場景,讓學生感受不同職業的挑戰與價值,同時避免實際風險。利用AI分析學生勞動習慣數據,為教師推薦個性化勞動任務,如針對動手能力較弱的學生推送手工制作課程。
站在新時代的教育坐標上,勞動教育不應是五育中的“配角”,而應成為德育的“活水源泉”。當我們帶著這樣的思考走進教室,勞動課上的每一次協作、每一滴汗水,都可能成為學生成長之路上的深刻記憶。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教育資源保障研究一般課題“基于核心素養下‘幸福勞動’勞動教育課程的探索與實踐”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3JZB038)】
(作者單位:海南省萬寧市教研培訓中心、鶴壁市鶴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