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面對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的深刻變革,高校人才培養正經歷理念與模式的重新審視與再造[1]。傳統的單一知識傳授模式已難以適應社會對綜合素質人才的需求,學生不僅需要扎實的專業基礎,更應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念與實踐能力[。勞動教育是以促進學生形成勞動價值觀(確立正確的勞動觀點、積極的勞動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等)和養成良好勞動素養(形成勞動習慣、有一定勞動知識與技能、有能力開展創造性勞動等)為目的的教育活動[3]。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本應同為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卻在長時期內未能形成有效聯動,導致價值理念與實踐鍛煉在教育過程中的脫節。近年來,國家政策不斷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勞動教育注入制度活力;同時,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不斷探索貼近社會現實、契合時代命題的路徑。在此背景下,如何將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實現雙向促進與協同育人,成為當前高校教育改革與實踐創新的重要課題。
一、高校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必要性
(一)回應時代轉型與人才培養新需求
高等教育正面臨時代變革與社會轉型的深刻挑戰,單純依靠學科知識的傳授已無法滿足國家與社會對綜合型人才的需求[4。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凸顯出更為豐富的育人維度,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機整合的教育路徑。將勞動教育引入人才培養體系,學生不僅在實踐層面獲得親身參與和獨立思考的機會,更在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完成從知識積累到價值內化的升華。教育的終極目標在于鑄魂育人,協同育人機制使價值信念不再浮于表層,而是在勞動體驗中得到鞏固。勞動教育激發學生對社會現實的直觀理解,思政教育指引其精神境界的提升,兩者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合力構建出多層次、多角度的人才培養格局。面對國際競爭加劇和國內改革深入的時代背景,高校需從全局高度優化教學結構,將勞動教育的實踐導向與思政教育的價值引領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在付出與奉獻中感知社會責任,在思考與判斷中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為未來社會持續輸出有擔當、有信念、有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二)推動學生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協同提升
社會發展呼喚既有理論素養又具有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高校單一維度的教育方式已無法滿足學生適應復雜社會情境的需要[5]。勞動教育的引入為學生提供了深度參與與動手實踐的平臺,而思政教育為這種實踐體驗提供價值定向。當學生不再局限于書本與課堂,而是在真實勞動場域中錘煉合作意識、創新精神和責任擔當,思政教育的理念便能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的行為指引。協同育人在此扮演凝聚與催化的角色,將價值理念滲透至勞動活動的全過程,使學生不再只停留在理論理解層面,而是能夠在行動中檢驗真理,在實踐中沉淀信仰。高校若能借由協同育人將知識傳授、價值塑造與能力培養統籌整合,便可有效拓寬學生的成長路徑,引導其既能通曉大道理,又能在復雜的社會生態中獨立思考、主動作為,從而回應時代對綜合素質人才的殷切期盼。
(三)鞏固價值認同與實踐體驗深度融合
當代社會價值觀念多元紛繁,青年的價值選擇與身份認同常在信息洪流中搖擺不定。思政教育致力于為學生確立堅定信念與正確價值取向,但若缺乏實踐環節的支撐,其成效往往難以穩固。勞動教育以真實的工作情境為載體,將價值理念融入生產、服務、創造的全過程,使學生在具體的勞動活動中加深對集體利益、社會分工與公共責任的認知。當勞動付出獲得理解與尊重,思政教育中的抽象理念也隨之獲得了立足的現實基礎。協同育人的意義在于,讓學生不止于語言層面的認同,更在行動中見證價值的力量。從而在思想與實踐的循環往復中,學生逐步獲得精神上的穩固支撐,以更加堅定的態度和清晰的方向面對未來。高等教育通過這一協同機制為學生的人生奠基,使其在離開校園后仍能保持獨立思考的品質、報效社會的熱忱以及服務國家的使命擔當,這正是高校育人不可或缺的時代要求。
二、高校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雙向促進作用的機制分析
(一)勞動教育強化思政教育價值引領內涵
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內在邏輯相互呼應,勞動并非單純的體力付出,更是檢驗價值理念的生動場域。當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直面具體問題、付出艱辛努力并收獲成果,其對于公平、公正、合作、互助等價值理念的理解便不再空洞。思政教育旨在樹立正確價值觀,但若僅依托書本與宣講,往往難以讓學生產生深刻共鳴。勞動實踐為價值理念的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切身體驗團隊協作的意義、公共利益的價值以及群體奮斗的必然性。通過親歷勞動任務的艱巨性與成就感的獲得,學生將宏大價值觀念由認知層面轉化為情感認可和行為導向,從而鞏固了思政教育對其思想深處的影響。協同育人正是通過這一機制,使價值理念不再只存在于抽象說理的層面,而是在實際勞動的磨礪中深植于學生內心,為思政教育的價值引領增添堅實而生動的佐證。
(二)思政教育深化勞動教育實踐導向功能
勞動實踐若缺乏內在價值指引,容易淪為單純的技能訓練或機械重復。思政教育在此為勞動教育明確方向與內涵,使學生在付出汗水與努力的過程中感知并內化更深遠的意義。當社會責任、人民利益、國家發展藍圖通過思政教育細致闡釋,學生在勞動中不再僅為完成任務而行動,而是主動將個人體驗與民族命運、社會福祉聯系起來。思政教育賦予勞動實踐理想維度,讓學生在實干中映射出理想信念的光芒。在此過程中,價值理念不再是高懸云端的口號,而是成為實踐的動力源泉,學生由此在一點一滴的勞動體驗中加深對時代使命和群體利益的認同。以思政引領,勞動教育的實踐環節更具深度,不僅鍛煉動手能力,更成為思想升華、人格完善和精神成熟的重要途徑,為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三)協同育人有效提升學生的價值觀與責任擔當
實踐活動是協同育人模式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將思政教育理念與勞動教育實踐有機融合,需要在校內外資源的深度整合上下功夫。高校應在校園內部精心設計多樣化的勞動實踐項目,既可安排學生參與校園環境維護、后勤服務、勤工助學和志愿服務等具體任務,又可通過研究性學習、專業實驗和創新實踐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錘煉獨立思考與創新意識。當學生在實際勞動中面對瑣碎而真實的問題情境,價值理念不再是懸浮的空洞概念,而是成為行動決策的精神基石。基于此,高校應主動拓展實踐平臺,與企業建立實習合作渠道,與社區形成共建網絡,與公益組織和社會團體開展項目對接,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社會舞臺上檢驗知識與信念、積累經驗與智慧。產業實習可以將專業理論與崗位技能對接,社會調研為社會問題探究提供機會,公益項目培養服務精神與責任意識,創新創業活動激發創造思維與團隊精神。在多元實踐場域中,學生不斷打磨溝通協調、應變管理和合作共贏的能力,學會在復雜情境中尋找價值坐標、判斷行為準則,逐漸形成既有理想信念又能腳踏實地的綜合素質。校內外協同的實踐體系實現教育資源的雙向流動與持續優化,使學生不再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在行動中感知社會脈動、在磨礪中塑造健全人格。
(四)雙向促進機制優化高校整體育人生態
雙向促進機制的落實不僅提升學生個體的品格與能力,更對高校整體育人效果的優化具有深遠影響。當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相互融合,教育主體不再局限于知識傳授,而是通過價值引領與實踐鍛煉將人才培養推向更高層次。價值理念的融入使教學活動超越了單純學術范疇,勞動實踐的嵌入讓教育過程更加接地氣、更具生命力。高校得以在校園內形成良性互動的育人生態,學生彼此之間因共同勞動與共同價值觀念而聯結為更有凝聚力的群體。教育不再是教師單向的知識傾注,而是全員參與、全方位協同的動態過程。這一機制不僅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更能促使高校在教學理念、課程設計與制度建設上不斷反思與革新。雙向促進最終指向的是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助力高校持續產出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從而在國家建設與社會進步中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
三、高校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模式構建
(一)健全制度設計與完善政策保障
協同育人模式的形成需要制度層面的完善與政策層面的牽引。高校應在教育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將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納入整體戰略規劃,通過發布相關文件與細則,將其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評價維度。建立跨部門、跨學科的協同工作機制,為課程開發、實踐活動和師資培訓提供穩定的制度保障。政策層面可通過激勵、資助與考核手段,引導教師主動參與協同育人實踐,鼓勵學生積極投身勞動與思政項目。將勞動教育的實踐環節納入學分體系或畢業要求,使其在人才培養鏈條中占據重要地位。通過對校內外資源的合理調配、對課程內容的統籌安排與對考評標準的嚴格制定,協同育人模式方能在制度框架下獲得長足發展。制度與政策的雙重保障確保協同理念不流于形式,為高校營造出優良的育人生態氛圍。
(二)實施課程融合與推進教學改革
課程建設是協同育人模式落地的關鍵支撐。為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應將思政理念與勞動教育元素有機嵌入專業課程與通識課程,在教學設計中彰顯知識傳授、價值塑造與實踐鍛煉的統一性。教學改革旨在跳脫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模式,采用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實踐調研和項目驅動等方式,使學生在多元場景中激活思考潛能。通過對課程內容的重組,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抽象理念與勞動教育的實踐環節深度糅合,讓學生在理論學習中找到實踐的落點,在實踐探索中領會價值的內涵。當教學活動從單向知識傳遞轉向雙向對話與互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得以凸顯,思政教育中的價值理念也得以在勞動體驗中持續發酵。課程融合與教學改革共同推動協同育人落地,為學生身心成長注入持續動力。
(三)構建實踐活動體系與整合校內外資源
實踐活動是協同育人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將思政教育理念與勞動教育實踐有機融合,需要在校內外資源整合上下功夫。在校園內部,可組織學生參與校園維護、勤工助學、志愿服務等實踐項目,讓他們在具體勞動任務中感知價值理念的現實指向。在此基礎上,高校應主動搭建與企業、社區和社會組織的橋梁,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實踐平臺。通過產業實習、社會調研、公益項目和創新創業活動,學生在真實社會情境中驗證所學理論和價值判斷。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深化了思政認知,更在勞動實踐中錘煉團隊協作與問題解決的綜合能力。校內外聯動的實踐體系可實現教育資源的雙向流動,滿足學生多樣化成長需求,為協同育人模式注入靈活、多元和可持續的發展動能。
結語
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是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優化升級的重要方向。通過價值與實踐的雙向促進機制,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加深對社會責任、群體利益和公共價值的理解,在思政教育的引領下形成堅定的理想信念與正確價值取向。在此過程中,高校由傳統知識傳授向多維度綜合育人轉型,逐步構建起健全的制度與政策體系,推動課程融合與教學改革,加強校內外資源整合,不斷優化師資隊伍與評價機制,從而實現從理念到實踐的全面創新。協同育人不僅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更為高校教育的內涵式發展指明了方向。面向未來,高校應持續拓展協同育人的深度與廣度,為國家戰略與社會進步培育大批德才兼備、勇于擔當的高素質人才,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本文系1.柳州職業技術大學2024年校級科研一般課題《產教融合視域下職業本科院校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24SB28);2.柳州職業技術大學2024年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經費項自《柳州地方文化服務職教本科學生歷史主動精神培養研究》(項目編號:2024GCQD04);3.柳州市教育科學規劃2024年度職業教育重點課題《社會治理視角下的柳州工業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24ZJB01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竇浩銘.協同理論視閾下高校勞動教育課程思政的實踐邏輯與育人路徑探[J].大眾文藝,2024,(23):190-192.
[2]蘇爽.高校勞動教育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在意蘊與取向進路[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4,23(23):112-114.
[3]楊昕旖,林宏彬.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融入課程思政建設的現實困境與優化路徑[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24,38(06):19-24.
[4]章文強,孟慶月,唐文濤,等,新時代勞動教育融入高校“大思政課”建設的價值旨歸、現實審視與方法路徑[J].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24,39(05):43-48.
[5]凌新文.高職勞動教育融入思政理論課:內在機理與行動方略[J].機械職業教育,2024,(09):43-47.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