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隨著海洋經濟建設的不斷推進,海洋產業的快速發展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海洋經濟涵蓋海洋化工、海洋裝備、臨港物流、海洋漁業等多個領域,這些領域的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專業的海洋人才。而職業教育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其教師發展與校企合作顯得至關重要。同時,職業教育教師也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以更好地為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校企合作則是實現職業教育與海洋產業緊密結合的重要途徑,通過校企合作,可以實現學校與企業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培養出符合海洋產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總之,海洋經濟建設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加強職業教育教師發展與校企合作,是推動海洋經濟建設的重要舉措。
一、海洋經濟建設下職業教育教師發展現狀
(一)教師專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1.海洋經濟帶來的專業發展機遇
海洋經濟的蓬勃發展為職業教育教師帶來了諸多專業發展機遇。以海洋工程領域為例,隨著海洋資源的深入開發和利用,對海洋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這為教師專業拓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教師可以深入研究海洋工程的前沿技術,如深海探測技術、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技術等。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這些新興技術融入課程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1]。
2.教師發展面臨的挑戰及應對策略
在海洋經濟建設背景下,職業教育教師發展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首先,知識更新的壓力巨大。海洋經濟領域的技術不斷創新,教師需要及時掌握最新的知識和技能,以滿足教學需求[;其次,教學方法改革迫在眉睫。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以滿足海洋經濟領域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要求,教師需要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如項目式教學、案例教學等。
針對這些挑戰,教師可以采取以下對策:(1)加強自我學習,通過參加學術研討會、在線課程學習等方式,不斷更新知識;(2)積極參與校企合作,深入企業實踐,了解行業需求,將企業的實際案例引入教學中;(3)開展教學研究,探索適合海洋經濟領域的教學方法和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教師可以借助學校的資源,開展科研活動,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為教學提供支持。
(二)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探索
海洋經濟背景下,職業教育教師需要不斷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以更好地適應海洋經濟建設的需求。
1.學歷提升與學術成果積累
學歷提升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海洋經濟建設的大背景下,教師可以通過參加研究生教育,深入學習海洋經濟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
發表學術論文也是教師積累學術成果的重要方式。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教學和科研實踐,深入研究海洋經濟領域的熱點問題,撰寫高質量的學術論文,發表在相關學術期刊上[3]。
2.教育教學能力提升與合作交流
參加教學培訓是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有效方式。職業教育教師可以參加各類教學培訓,如國家級、省級骨干教師培訓,以及針對海洋經濟領域的專業培訓。通過培訓,教師可以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與同事合作也是教師提升教育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與同事合作開展教學研究、課程設計等活動,分享教學經驗和資源,共同提高教學質量。可以組成教學團隊共同開發海洋經濟相關的課程,在課程開發過程中,分工合作,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提高課程的質量和實用性。同時開展教學觀摩活動,互相學習教學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二、海洋經濟建設下校企合作的實踐與創新
(一)校企合作的典型案例分析
1.濰坊校企合作的模式與成效
濰坊市教育局在推動海洋經濟建設下的校企合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首先,搭建對話平臺,市政府成立駐濰高校與企業對話工作專班,圍繞海洋產業鏈定期開展產教對話活動。同時,組建多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為校企搭建了溝通交流、深化合作的平臺。在推進協同育人方面,濰坊市教育局支持校企共建產業學院等合作項目。例如,指導學校與企業共建中船國際郵輪產業學院等5個產業學院,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聯合開發課程40門,實現了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有效對接。
2.煙臺校企合作的特色與啟示
山東自貿試驗區煙臺片區堅持創新驅動,引入“海工”名校,形成了“企校互融”新模式支撐海洋經濟產業發展。(1)創立“雙落戶”政策吸引留住人才機制,聚焦海洋經濟產業發展緊缺人才等,制定出臺人才雙落戶政策文件,實現人才在高校入職、到企業工作或參與項目合作的“智力共享”;(2)創立選派優質師資掛職“企業科技副總”機制,以煙臺哈工程研究院為依托,撬動學校與煙臺重點企業結對,組織20余名教師進入企業擔任科技副總,提升教師隊伍與產業技術發展的專業匹配度;(3)創立產業基金推動“兩個轉化”落地機制,設立校企合作項目基金,推動“企業難題到老師課題”的轉化;與國有企業共同設立產業基金,打造科研技術成果轉化平臺、產業投資服務平臺,推動“學術成果到產業驅動力”的轉化。
煙臺高新區產教聯合體暨煙臺市海洋工程產教融合共同體由國家“雙高計劃”院校煙臺職業學院牽頭,成立了煙臺市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煙臺市海洋工程產業學院、山東省海洋工程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多個產教融合項目集中簽約。煙臺職業學院堅持把專業建在重點產業上,專業設置與煙臺市16條產業鏈中的13條高度吻合,建成一批產教融合項目,打造了全省第一、全國領先的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煙職品牌”。這些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成功案例和成功舉措,值得學習推廣[。
(二)校企合作的創新路徑探索
1.完善政策體系與組織機構
在海洋經濟建設下,完善的政策體系和專門的組織機構是推動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政府應出臺一系列鼓勵校企合作的政策,明確各方的權利和義務,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如制定稅收優惠政策、設立專項資金、建立校企合作的評價機制,對合作成效顯著的企業和學校給予獎勵。
同時,成立專門的校企合作組織機構,負責協調和推進校企合作工作。該組織機構可以由政府、學校、企業等各方代表組成,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解決校企合作中遇到的問題。如成立海洋經濟校企合作領導小組、設立校企合作辦公室等,具體負責校企合作項目的組織實施和管理工作。
2.建立合作服務平臺與強化企業主體作用
搭建海洋經濟校企合作信息服務平臺是促進校企合作的重要手段。通過平臺,可以實現學企之間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平臺可以發布企業的人才需求信息、學校的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科研成果等信息,為校企合作提供信息支持。同時,平臺還可以提供在線交流、項目申報、合作評價等功能,方便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溝通和合作。
強化企業在合作中的主體地位是實現校企合作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企業應積極參與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提供實習實訓基地、實踐指導教師等資源,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同時,企業還應加大對科研創新的投入,與學校共同開展科研項目,推動海洋經濟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三、結論與展望
(一)研究結論總結
本研究深入探討了海洋經濟建設下職業教育教師發展與校企合作的新路徑,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在職業教育教師發展方面,明確了海洋經濟帶來的專業發展機遇,同時,也認識到教師發展面臨的挑戰,如知識更新壓力巨大和教學方法改革迫在眉睫,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包括加強自我學習、積極參與校企合作和開展教學研究等。此外,探索了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如通過學歷提升和學術成果積累,提升自身學術水平和影響力;通過教育教學能力提升與合作交流,參加教學培訓、與同事合作以及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國際視野。
在校企合作方面,分析了濰坊和煙臺等地的典型案例,總結出多種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同時,還探索了校企合作的創新路徑,包括完善政策體系與組織機構,出臺鼓勵校企合作的政策,成立專門的校企合作組織機構,為校企合作提供保障;建立合作服務平臺與強化企業主體作用,搭建信息服務平臺,實現學校與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強化企業在合作中的主體地位,共同推動海洋經濟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總之,海洋經濟建設為職業教育教師發展與校企合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通過不斷探索和創新,職業教育教師可以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校企合作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為海洋經濟的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二)未來研究方向展望
在海洋經濟建設持續推進的背景下,職業教育教師發展與校企合作仍有廣闊的研究空間和發展前景。以下是對未來研究方向的展望和建議:
1.深化教師專業發展研究
(1)培養跨學科融合:海洋經濟涉及多個領域,如海洋工程、海洋生物、海洋資源開發等。未來可進一步探索跨學科的教師培養模式,鼓勵教師掌握多學科知識和技能,組織開展跨學科的教師培訓項目,培養具有綜合素養的教師隊伍,以更好地適應海洋經濟多元化的人才培養需求。
(2)拓展國際化視野:隨著海洋經濟的全球化發展,職業教育教師需要具備國際化視野。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引進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促進國內職業教育與國際接軌。
(3)完善教師評價體系: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師評價體系,全面評價教師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能力。評價指標應涵蓋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教學方法創新、實踐指導能力、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激勵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素質。例如,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包括學生評價、同行評價、企業評價等,確保評價結果客觀公正。
2.創新校企合作模式
(1)升級產業學校:進一步深化產業學校建設,探索更加緊密的校企合作模式。產業學校可以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體系、建設實訓基地,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同時,產業學校可以開展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等活動,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例如,可以建立海洋工程工作室,與海洋工程企業共同開展深海探測技術、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等領域的研究和應用。
(2)完善企業導師制度:加強企業導師隊伍建設,完善企業導師制度。可以邀請企業技術骨干擔任企業導師,參與學校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實踐指導和職業規劃建議。同時,學校可以為企業導師提供培訓和交流機會,提高企業導師的教學水平。
(3)深化產學研合作:深化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學校和企業可以共同開展科研項目,聯合申報國家和地方科研課題,提高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同時,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促進科研成果在企業的應用和推廣。例如,可以成立海洋經濟產學研合作聯盟,整合學校和企業的科研資源,共同開展海洋經濟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3.加強政策支持與保障
(1)完善政策法規:政府應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教師發展和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規,為其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政策法規應明確各方的權利和義務,規范校企合作的行為,促進校企合作的可持續發展。
(2)加大資金投入:加大對職業教育教師發展和校企合作的資金投入,設立專項基金,支持教師培訓、科研項目、實訓基地建設等活動。同時,鼓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對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
(3)引導社會輿論:加強社會輿論引導,營造重視職業教育教師發展和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圍。通過媒體宣傳、典型案例推廣等方式,提高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鼓勵更多的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為海洋經濟的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例如,可以舉辦海洋經濟職業教育成果展,展示職業教育教師發展和校企合作的成果,提高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
結語
總之,未來的研究應緊密圍繞海洋經濟建設的需求,不斷深化職業教育教師發展與校企合作的研究,探索創新路徑和方法,為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海洋經濟建設背景下職業教育教師發展和校企深度合作機制研究》(課題編號:FJJKZZ23-05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古翠鳳,劉雅婷.新時代背景下行業協會促進職業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9,40(22):40-45.
[2]余丙炎,胡亞東,曹旭.校企合作模式下“雙師型”教師培養基地建設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9,(09):100-101.
[3]周曄.校企合作背景下職校商貿專業“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9,40(33):189-190.
[4]劉清雪,劉影.基于校企合作的應用型獨立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研究[J].通訊世界,2019,26(09):350-351.
[5]壯國楨.錯位與對接: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與突圍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24):5-9.
[6]申叔芝,劉進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4,(16):70-71.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