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當今時代是信息化全面引領人類生活各領域變革的時代面對“無人不網、無日不網、無處不網”的“Z世代”,“課堂、高校、求知的傳統邊界”早已被互聯網所突破,以網絡化、大數據化和智能化為標簽的信息時代的到來以其多元化的信息傳播方式、快速的信息更新和精準的信息投遞,為當代大學生營造了一個基于其需求、興趣和情緒的信息環境;而新媒體的出現,使大學生的認知呈現碎片化、狹隘化的趨勢,很難跳脫出網絡上被營造出來的“信息繭房”去接受認知之外的正確的、呈體系的認知,網絡空間聯系愈發緊密,但人們的認知空間卻愈發“狹隘”,在“信息繭房”中不斷接受碎片化的信息,逐步從“全面的人”走向“單向度的人”[。這些都深刻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模式和代際特征,給思政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信息時代大學生思維模式的變化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沿用好辦法,改進老辦法,探索新辦法,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無論在什么年代,面對什么挑戰,“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因此,推動以大學生為主體的思政教育創新首先需要針對信息時代對大學生思維模式和代際特征的影響進行分析。
信息時代網絡自媒體的發展,讓大學生接收信息的方式發生了變化。網絡自媒體驚人的傳播速度和信息傳播量,可以迅速讓一個能夠引發共鳴的話題以指數級的速度傳播開來。大學生作為網絡自媒體的主要受眾,只要有情感共鳴,會自發性地進行二次傳播,讓這些話題迅速演變為一種具有高活躍度和高認可度的青年亞文化,這背后折射的是他們在多元化的社會文化思潮與急劇變化的社會改革浪潮下紊亂的價值觀和思維困境。具體而言:
首先,“功利主義”的輿論場域正逐步消解大學生對“真相”的追求。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削弱了傳統主流媒體在輿論場域中的地位。大學生接收信息的傳播主渠道已轉為以抖音、小紅書等為代表的移動端。這些企業化運營的移動端奉行的是“流量為王”的運營理念,通過各種博人眼球、娛樂至上的信息來最大限度地保持用戶黏性。這種極其“功利”的經營理念將導致大學生沉浸在一個“一味追求曝光效率、拋棄事實真相,以表象、片面、失真的新聞博得關注”的輿論場域中,逐漸喪失對真相追求的欲望,“你認真你就輸了”這樣在網絡中獲得追捧的青年熱語就是對這種情況的直觀表達。但是,這種對“真相”的大規模消解,必將導致大學生的思維模式走向“虛無”,是非黑白都已不再重要,能夠在接受信息、參與討論和傳播的過程中感受一瞬間的趣味性就已足夠。
其次,“情感至上”的價值判斷扭曲著大學生的理性思考。信息時代使得大學生接觸到的許多信息都是碎片化的,這一現象促使學生傾向于快速瀏覽和過濾信息后,簡單粗暴地基于情感共鳴和片面認知就進行了價值判斷,信息時代讓價值判斷的主體性得以充分彰顯,但這種“信息的民主化與平等化”催生的是完全情緒性的表達,許許多多“理性缺失”狀態下的信息傳播與價值表達讓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就極易陷入“自我認識困境”,使其將價值判斷建立在情感和幻想的基礎上,對其理性思維習慣的養成與價值觀念的引導產生消極影響,特別不利于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培育健全的網絡人格[2]。
最后,“微觀碎片”的傳播方式改變了大學生對宏大敘事的認同感。“宏大敘事是一種無需論證且不可懷疑的基礎性、本質性、確定性的敘事,它強調一元和權威主義的邏輯,并對偶然、異質、多元、差異加以邊緣化”,這種追求共性、由上至下的敘事方式近些年在網絡空間中逐步被邊緣化。如近兩年巴以沖突、俄烏戰爭等涉及全球危機和民族興盛的宏觀敘事依然為大學生們所關注。但對于他們而言,那些“偏重個人具體感性的”小敘事往往更容易理解與共情。尤其是大數據分析后,這些關注現實利益需求的微觀碎片化的小敘事被精準投遞。于是,輿論場中宏觀與微觀兩種敘事方式逐漸失衡,大學生逐漸習慣于小敘事的情感表達,失去了對大敘事的理性認同。
總體而言,信息時代深刻改變了大學生的思維模式,使他們在獲取信息、價值判斷、敘事模式等方面呈現出新的特征。思政課只有真切關照到這些變化,抑或以此為切入點,從大學生思維特征出發,幫助解決他們的現實情感需求、梳理他們的價值取向,才能切實引導他們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能力,幫助他們實現個人的全面成長和發展。
二、大學生思維模式的變化給思政課帶來的挑戰
黑格爾說:“在公眾輿論中真理和無窮錯誤直接混雜在一起”[3]。信息時代,每天生活在網絡公眾輿論場中的青年大學生,被這些“無窮錯誤”所影響,“功利主義”的輿論場域逐步消解他們對“真相”的追求,“情感至上”的價值判斷也扭曲著大學生的理性思維模式,“微觀碎片”的傳播方式改變了他們對宏大敘事的認同感。面對這種情況,思政課作為堅持真理、夯實信仰、追求科學、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必須清晰認識到這些思維模式的變化給我們帶來的新挑戰。
首先,當“功利主義”的輿論場域逐步消解大學生對“真相”的追求時,實際正是“泛娛樂化”的信息傳播現象對思政課價值引領、鑄魂育人的挑戰。思政課的目的是要引導青年大學生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的偉大事業中去,增強“四個自信”,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是一個長期價值內化的過程,但是資本邏輯的主導下,“功利主義”的輿論場域逐漸“泛娛樂化”,在迎合受眾“逃避現實”“釋放壓力”的心理需求中,建構一個無孔不入的娛樂“烏托邦”[4,使大學生長期沉浸在享樂主義的欲望陷阱中無法自拔,導致其主流價值觀被逐漸弱化,思想價值觀念被娛樂至上的享樂主義帶偏,理想信念被逐漸消磨,思政課塑造三觀、鑄魂育人、價值引領的功能被弱化。
其次,思政課要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能力一創新思維、辯證思維、歷史思維、底線思維、系統思維等,這是當代大學生能正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核心能力。但是,當互聯網眾多包裹著理性外衣,但實際卻是“情感至上”的價值判斷逐漸扭曲大學生的理性思考后,這些思政課強調的科學的底層思維能力被阻擋在感性判斷與情緒化表達之外,從而對內容的思想深度、邏輯的嚴密性和表達論證的連貫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消解[5]。
最后,無論是基于以客觀整體敘述為主體的歷史觀念,還是國家頂層設計的全局性論述,雖然近些年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以小見大,貼近學生生活,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底層邏輯始終是、強調基礎性、本質性和確定性的宏大敘事的。但信息時代,處于成年初顯期的大學生已經習慣于網絡空間中那些容易理解與共情的“偏重個人具體感性的小敘事”,且接收的信息更多地關注現實的利益需求,導致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沖突加劇[,對偏向于宏觀敘事的主流意識形態采取一種“或疏離或沖突或抵抗”的狀態[]。因此,當他們在思政教育的宏觀敘事中無法找到幫助他們解決現實中的矛盾沖突時,這種對思政教育宏大敘事中傳達出來的共同價值邏輯的情感認同已然被逐步弱化。
三、以提升親和力為抓手強化思政課的在場性
以上挑戰可以總結為:信息時代,高校思政課在應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面臨市場逐利性的挑戰等方面呈現出某種解釋失靈或者“非在場性”。但也應該看到,信息化為人們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為解決這些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而突破口就在于認識到: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具體如何做?那便是要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
首先,對教學內容而言,思政課親和力的提高應著重以問題為導向,從學生共性和個性的需求出發,有針對性地不斷創新課程內容和敘事方式。以問題為導向,強調思政教師在“講理”的過程中,避免出現“從理論到理論”的情況,讓思政課理論變成“空洞的教條”。而是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及時把握反映在網絡空間中的大學生們共性的現實困惑,將學生當作“現實的人”,而不是單純抽象的授課對象。而個性的需求則強調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把學生當作具體的人一不同專業、家庭、性格、從事具體社會實踐活動的人,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將學生切實具體的困惑與思政課堂的理論分析結合起來,以小見大,從具體出發,架起宏觀敘事與微觀感受的橋梁。
其次,在教學方法上,思政課親和力的提高應當突出情境體驗,讓學生以熟悉的感性認識為起點,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己的體驗與思考逐步走向思維高階,實現理性認識。實際上,教育與自我教育始終是統一的,合理的情境設置,能夠打破學生對思政課的“心理排斥”,讓學生置身其中形成直接的認知和切身的感受,此時,經過教師的引導,形成自我教育的氛圍,改“理論灌輸”為“實踐體驗”和“頭腦風暴”,從而讓學生在自身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過程中逐步用底線思維、辯證思維等科學思維方式去感悟、理解、建構知識體系,將理論內化于心,在提高理論的親和力的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最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守正創新都離不開課堂主體思政教師的創造和實施。因此,對思政教師而言,為提高思政課親和力,要做到以下幾點:(1)應當以學生為研究對象,走近學生、民主交流、積極調研,變單向輸出為雙向互動,真正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找到思政課宏大敘事與大學生日常微觀敘事的邏輯結合點和價值共通點;(2)應當不斷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用學生喜愛和熟悉的表達方式,尤其是學會用或幽默或優美的語言把思政課宏觀敘事的理論內容表達出來,不斷提高大學生的興趣,講好每一個時代故事;(3)思政教師應當努力擁抱現代信息技術,充分發揮新興技術的優勢,多元協同,強化課前課后、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的聚合,從而將思政工作做到學生生活中去,全程動態育人,從而真正提高思政課的親和力。
結語
提高思政課親和力本質上是要求一種基于情感共鳴的教學創新方式,是基于“以情動人”上的“以理服人”,信息時代,教師在思政課教學中,要會用并且善用信息技術,真正走近學生、了解學生、分析學生,然后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和語言習慣,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參與度,在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從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過程中,實現立德樹人。當然,需要注意的是,思政課有其不可動搖的政治立場、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因此,不能因為要追求親和力而弱化了政治立場、虛化了歷史觀念。
本文系浙江省高職院校黨建研究會2024年課題《信息時代對德育的新挑戰及其應對機制研究一—基于思政課親和力的提升》(項目編號:2024B5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朱宏霜.消解與重構: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21):38-40.
[2]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3]馮博,耿卉,“泛娛樂化”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J].中國高等教育,2024,(01):21-24.
[4]侯星.短視頻泛娛樂化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現實困境與突圍策略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2):214-216.
[5]胡笛.大學生德育敘事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7.
[6]周超.新時代大學生群體的復雜性代際特征一基于青年亞文化現象的分析[J].時代人物,2022,(21):55-57.
[7]陸全貴,姚小林.提升課程親和力是思政課鑄魂育人的關鍵一環[J].人民教育,2023,(23):74-76.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