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使理工類專業人才需求日益增長。隨著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深入,技術人才的職業角色正從單一技能執行者向“技術 + 商業”復合型人才轉變。行業調研顯示,用人單位對技術人才的非技術層面職業素養要求持續升級,職業道德、商業思維等軟實力已成為崗位勝任力的核心要素。“課程思政”是當前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要求的一項重要教改措施[。在此背景下,如何將職業素養與課程思政有機融合,成為商科高職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問題審視:商科高職理工類專業融合育人的現實挑戰
(一)價值傳導斷層:職業素養與思政教育的脫嵌危機
當前高職院校理工類專業教學中,普遍存在重技術技能傳授、輕職業素養與思政教育融入的現象。大部分商科高職院校的理工類專業課程以純技能技術類為主,課程內容缺乏商科特色,課程目標對綜合職業素養的培育不夠突出,思政元素與專業教學結合度較低,導致學生難以理解技術在商業領域的價值與社會責任,僅掌握技術操作,卻缺乏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
(二)教學實施梗阻:學科壁壘導致的融合效能衰減
在理工類專業建設與課程教學中,職業素養培育與課程思政實施存在多重割裂。(1)目標割裂。技術目標與素養目標各自為政,教師多關注技術能力提升,忽視職業素養培養;(2)內容割裂。商業案例與思政元素簡單拼湊,教學內容未與專業知識深度融合,學生難以真正理解和接受;(3)評價割裂。技能考核與價值評判標準分立,評價體系側重技能考核,忽視職業素養評價,導致學生忽視自身職業素養的提升。
(三)行業需求迭代:數字經濟發展催生融合新要求
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大數據為代表的技術崗位能力模型發生結構性變革,人才需求呈“技術能力基礎化、商業素養核心化、職業倫理前置化”趨勢。新興技術崗位普遍要求從業者具備商業需求轉化、項目價值評估等跨界能力,對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形成沖擊,亟待構建適應產業變革的融合育人體系。此外,商科高職理工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多樣化,近 50% 的畢業生集中在銷售運營、客服文員等對非技術職業素養要求較高的崗位。
二、理論基礎:職業素養與課程思政融合的理論支撐
(一)職業素養的內涵與重要性
職業素養是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綜合素質,涵蓋職業道德、技能、行為、作風和意識等方面。在商科高職院校理工類專業中,職業素養是學生就業的必備條件和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提升職業競爭力,實現個人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二)課程思政的理論基礎
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各類課程教學中,通過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在商科高職院校中,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手段,能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等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觀。
(三)職業素養與課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在商科高職院校理工類專業中,職業素養與課程思政的融合具有重要意義。職業素養的培養需要思政教育的價值引領,而思政教育需要通過職業素養的培養落地生根。將兩者有機融合,能夠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三、理念創新:“立德樹人培商育能” 育人目標的內涵詮釋
(一)“立德樹人”的價值導向
1.德育鑄魂:培養具有家國情懷、愛崗敬業的“程序猿”
德育在人才培養中占據核心地位,是塑造學生靈魂的關鍵。商科高職院校應堅持“立德樹人”的育人價值導向,將商科辦學特色與專業特點融入教育教學。對于大數據專業學生,德育旨在培養其職業道德,包括家國情懷、愛崗敬業等職業素養,使其成為政治素養過硬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教學中可通過講述IT行業先進事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觀,激發愛國熱情與敬業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例如,在《IT項目管理》課程中,通過“國產操作系統研發”案例教學,學生模擬項目團隊完成技術攻關任務,深刻理解“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家國責任,形成“技術報國”的職業使命感。
2.法育歸約:強化數據合規意識,成為規則意識牢的“程序猿”
在大數據時代,數據安全與合規使用至關重要。法育旨在培育學生的規矩意識,包括遵紀守法、遵守行業規范、保護客戶信息安全、尊重知識產權等職業素養,使其成為規則意識牢的高素質人才。具體教學實踐中,注重構建“法律規范一行業標準一企業制度”三層級教學框架,結合專業課程內容設計數據脫敏處理、隱私保護方案制定等實訓任務,引導學生了解信息技術領域的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強化數據合規意識。例如,在《企業信息系統應用》課程中設置“客戶數據安全管理”實訓模塊,學生需在ERP系統中完成數據脫敏、權限分級等操作,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撰寫合規報告,強化“數據應用守底線”的職業準則。
(二)“培商育能”的實踐路徑
1.商育塑行:通過商業素養培育,打造人文素養足的“程序猿”
在商科高職院校的大數據專業建設中,培養具有良好商業素養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是關鍵。商育通過培育學生的商業素養,包括企業管理、項自運營、商業競爭、合作共贏、全球視野及文化傳承等職業素養,使其成為人文素養充足的高素質人才。教學中可通過開設管理運營類課程、組織商業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商業運作規律,理解業務數據在商業分析與管理決策中的作用,培養其商業思維與創新能力。例如,在《企業運營沙盤模擬》課程中,學生分組組建虛擬IT企業,模擬從初創到上市的完整商業周期,制定兼顧商業效益和社會價值的價格方案,培養“商業價值與社會責任并重”的職業理念。
2.技育立身:以工匠精神為核心,培養專業能力精的“程序猿”
商科高職院校的大數據專業建設不僅要提升專業知識與技能,還要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術人才。技育以工匠精神為核心,培育學生的專業技能、技術創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職業素養,使其成為專業能力精湛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教學中可通過加強實踐教學、組織技能競賽,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掌握專業技能,培養其扎實的專業基礎與創新能力。例如,《企業信息系統應用》課程設置“ERP系統故障排查”實訓項目,學生需在模擬的企業運營場景中完成故障修復,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心育筑橋:強化心理健康與團隊協作,培育服務意識強的“程序猿”
心育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人際交往、溝通表達、團隊協作、領導力及職場禮儀等職業素養的培養,使其成為服務意識強的高素質人才。教學中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抗壓能力和適應能力。通過將集體主義精神、社會責任感等思政元素融入課程內容,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增強其服務意識、溝通能力,培養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例如,在《企業運營沙盤模擬》課程中,學生在分組模擬企業運營過程中,需扮演不同角色,面對動態市場競爭、資源分配沖突等真實商業場景,通過設置突發性經營危機,引導學生進行壓力管理與情緒調節,強化團隊協作能力,培養在高壓環境下的服務意識與職業韌性。
四、體系構建:“五彩五育” 育人體系的實踐探索
(一)育人體系框架與實施邏輯
“五彩五育”育人體系以“公民一職業人一商務人一IT人一崗位”五層遞進的學生成長模型為基礎,通過“紅色思政教育一橙色溫暖工程一藍色實踐工程一綠色固基工程一紫色文化工程”的五彩思政育人工程,實現全方位育人。紅色思政教育是核心,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和主題教育,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家國情懷;橙色溫暖工程關注心理健康和人文關懷,通過課程思政培育社會責任感與服務意識;藍色實踐工程聚焦IT職業技能技術提升,注重實踐能力培養,培育工匠精神;綠色固基工程強調守規重紀與遵守職業規范,培養法律法規意識;紫色文化工程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培養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
(二)管理運營課程體系的重構優化
依托學院商科行業辦學特色,以培養商業素養與管理運營能力為核心,組建大數據專業群管理運營課程體系。遵循由淺入深、由通識到專業的內在邏輯,重構包含《模擬企業沙盤運營》《企業信息系統應用》 ??Π? 項目管理》及《IT企業模式與經營》四大實訓項自的課程體系,將商業思維、職業素養和思政元素3方面內容融入本課程體系的教學目標中[2]。4門課程覆蓋專業群所有學生,分階段分步驟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課程體系增加管理運營課程比重,優化課程內容,按照IT領域工作流程和崗位需求進行模塊化設計,注重課程間邏輯性和系統性。通過實操體驗和企業真實案例引入,提升學生管理運營綜合能力。
五、路徑實施:“商業情境 + 技術應用”的融合實踐
(一)課程實施模式的創新
1.課程思政與職業素養融合
在課程實施中,重點將課程思政與職業素養有機融合。以《企業信息系統應用》課程為例,挖掘崗位職責、服務意識、法律法規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內容。通過實際案例分析,引導學生理解崗位職責的重要性,培養責任心和敬業精神,同時強化服務意識和法律意識,提升職業素養。在《IT項目管理》課程中,在“項目風險管理”模塊中,引入“某政務大數據平臺建設”案例,學生需分析項自因數據合規疏漏導致延期的教訓,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制定風險防控方案,通過小組辯論“技術效率與合規成本的矛盾”,引導學生理解“守規則”與“創價值”的辯證關系,實現思政與職業素養的深度融合。
2.廣泛應用互動式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4門課程廣泛采用角色扮演、項目驅動和情景模擬等互動式教學方式開展實踐教學。以《企業運營沙盤模擬》課程為例,學生分組扮演企業高管,通過模擬企業運營的全過程,理解企業戰略、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等核心業務。課程采用“角色扮演 + 情景模擬”的沉浸式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決策能力和商業思維。例如,在“融資路演”環節,學生需分別扮演風投經理、創業CEO和產品經理,通過多輪談判達成投資協議,考察團隊在利益沖突時的溝通策略與職業道德判斷。
(二)教學考評體系的優化
1.制定“技術實現度 + 商業價值度 + 倫理合規度”量化考核模型
4門課程的教學考核通過制定“技術實現度( 40% )+商業價值度( 30% ) + 倫理合規度( 30% )”的量化考核模型來實現。技術實現度考核專業技術掌握與應用能力;商業價值度考核商業知識理解與應用能力及項目商業價值;倫理合規度考核職業道德和法律意識。考核模型的評價標準應具有操作性和衡量性,便于教師和學生進行評價和反饋,并與市場需求和行業發展相銜接[3]。這種考核模型能夠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和綜合素質。
2.形成“教師 + 學生 + 企業”三方聯動的多元評價體系
在教學評價中,引入企業導師、學生自評與團隊互評,形成“教師一學生一企業”三方聯動評價體系。教師評價從專業知識和技能方面進行;學生自評和團隊互評促進自我反思與提升;企業導師評價從企業實際需求出發,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進行評價。這種多元評價體系使評價結果更加客觀、全面,為企業提供精準的人才選拔依據,推動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
六、實踐驗證:融合模式的成效與反饋
(一)實踐總結
本研究在四川商務職業學院大數據專業群開展了為期3年的實踐探索,圍繞“五彩五育”育人體系與“商業情境 + 技術應用”的課程實施,系統推進職業素養與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實踐聚焦于育人體系構建、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創新、評價體系優化等核心環節,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育人模式。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學生作品分析及企業反饋等多維度數據收集,全面評估了該模式的成效。
(二)成效反饋
實踐過程中,教師、企業和學生對融合模式的反饋均顯示了顯著的積極效果。教師方面,教學能力顯著提升,對行業需求的理解更加深入,教學內容和方法更加貼近實際需求。企業反饋顯示,融合模式培養的學生在實習和就業中表現出色,超過 80% 的企業認為學生展現出良好的商業思維、團隊協作能力和職業道德,能夠快速適應工作崗位并融入企業文化和團隊環境。學生反饋表明,融合模式顯著增強了職業認同感和學習動力,職業認同感和學習積極性均大幅提高。
結語
實踐表明,“五彩五育”育人體系和“商業情境 + 技術應用”融合模式顯著提升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價值認同,有效解決了商科高職院校理工類專業職業素養與思政教育“兩張皮”的問題,為同類院校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未來研究可深入探索智能化時代的素養培育新路徑,構建動態優化的育人生態系統。
本文系2022年度四川商務職業學院教研立項課題《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大數據技術專業群學生管理運營職業素養培育模式研究》(課題編號:川商院[2022]35號文件)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宣春霞.“課程思政”融入高職商科類專業群建設的實現路徑[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20):128-129+132.
[2]彭壽文,陳文杰.會計要素、職業素養和課程思政相融合下新時代高職院校課程建設探究—以“中級會計實務”為例[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3,(04):146-149+159.
[3]年立輝,武永峰.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高職院校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培養路徑研究[J].科技風,2025,(05):46-48.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