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近年來,這些論述不僅彰顯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和價值,還提出了具體的實施策略和要求,為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導和支持。本文基于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實際,構建以課程教學為核心,融合校園文化、創新創業、實習實踐的三維度的勞動教育模式,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勞動素養,使其更好地適應未來的職業需求。
一、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開展勞動教育的價值性
(一)實現教師夢的時代召喚
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動態的、終身的學習過程,“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在飛速發展的新時代必須適應新發展訴求。高職師范生正處在一個身份與角色雙重塑造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他們既享受著大學生活的豐富多彩,又肩負著成為未來教育者的重任。
他們在這一階段接受的為師之道對其專業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和深遠影響。因此,高職師范生的勞動教育應成為未來教師專業發展的驅動力。通過勞動教育,學生有機會親身體驗教師的實際工作環境和需求,無論是參與教育教研,還是開展班會活動,都能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教師的日常工作內容和職責。這種親身體驗有助于打破學生對職業的抽象理解,轉而形成更為具體、深入的職業認知。
(二)提升道德素養的戰略選擇
勞動教育不僅是國民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更是學生實現全面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橋梁。它承載著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增進智慧、強健體魄以及培育審美情趣等多重教育價值,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師范生,其道德素養是其未來能否成為“四有好老師”的基石,是一種私德、公德、師德“三德”統一的特殊素養。勞動實踐有助于師范生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性。通過持續參與勞動,他們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形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道德品質,進而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良好的道德行為。師范類高職院校應該高度重視勞動教育在師范生培養中的作用,積極構建基于勞動實踐的道德培養體系,為培養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優秀教師奠定堅實基礎。
二、師范類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師范類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涵蓋日常勞動任務、志愿服務、勞動教育課程等,基于《意見》、全國教育大會等相關文件會議精神,對標發現現階段師范類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內容在思想、實踐以及課程層面還存在缺失,這影響了學生勞動觀念、勞動技能的培養和全面發展。
(一)思想方面:對勞動教育認識不足
近年來,部分大學生群體中涌現出不珍惜勞動果實、逃避勞動、缺乏勞動能力的不良傾向,勞動所蘊含的獨特育人價值在相當程度上被邊緣化,其重要性被日益淡化與忽視。新形勢下新時代的師范生,對于勞動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理解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了解不夠透徹。一些大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認識存在偏差,缺乏對其重要性和價值的深刻理解。他們可能認為勞動教育只是簡單的體力勞動,忽視了其背后所蘊含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價值。這種認識不足導致他們在實踐中難以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課程層面:缺乏完整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大多數高職院校在勞動教育課程中缺乏整體性的戰略規劃和細致的系統安排,導致勞動教育課程在體系上不夠連貫,各門課程之間缺乏協同作用,未能充分展現出專業教育與勞動教育的結合優勢[;另一方面,部分高職院校在實施勞動教育時面臨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對師資的培養和培訓投入不足,導致一些教師的勞動素養,包括勞動意識、觀念及能力亟需提升。當前教育工作者應有效地將勞動教育融入高職課程建設中,構建一套既體現高校職業教育從基礎公共勞動到專業勞動逐步提升的課程體系,以增強勞動教育的實際效果。這是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三)實踐層面:重理論輕實踐
當前,缺乏實踐場所和設施以及實踐機會有限是制約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開展的關鍵因素。一些高校在勞動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足,導致缺乏實踐場所和設施。這使學生難以親身體驗勞動過程,無法真正理解和掌握勞動技能。例如,某些高校雖然開設了勞動教育課程,但學生只能在課堂上聽講,而無法進行實際操作;盡管許多高校都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勞動教育活動,但實際上能夠提供的實踐機會卻非常有限。這可能導致學生缺乏實際操作經驗,難以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一些師范類高職院校未能充分重視并有效開發勞動教育,致使勞動教育流程中斷,缺乏既具實踐性又具針對性,且易于實施的活動項目,影響了勞動教育的整體實踐效果。為改善這一狀況,高校應重視增加勞動教育實踐的機會,優化勞動教育的資源配置,通過創設更多真實且豐富的勞動場景,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并承擔責任,從而提升勞動教育的實際效果,使其真正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3]。
三、構建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一核三維”勞動教育模式
師范類高職院校需結合辦學理念和培養高素質高質量的教師人才的育人目標,積極構建“一核三維”勞動教育模式,涵養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新內涵,堅持走“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之路,著力打造勞動教育實踐特色型師范類高職院校。
(一)以課堂教學為核心,要下“實”功夫
1.重構專業課程體系
在新時代的鮮明特色背景下,針對大學生成長的階段性特點,高職院校應積極響應教育部發布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勇于開創勞動育人的全新思路。為此,需深入挖掘勞動資源,明確勞動教育課程構建的指導原則,并細致規劃、高效執行一套科學的教學方案和專業的課程體系。推動勞動教育的高效實施,進而確保勞動教育的深度落實與全面執行。把勞動教育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開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勞動教育必修課程。以大學生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和創新創業課程為依托,通過理論教學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就業擇業觀。同時,學校應將勞動教育內容自然地融入公共課及專業課的教學之中。例如,寧波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在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中,教師將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引入領養智能娃娃環節,學前教育師范生對娃娃進行照護,并撰寫《“養娃”體驗報告》,親身體驗了從日常起居到情感交流的全方位照護過程,還深刻理解了幼兒成長中的心理與生理需求。
2.建設勞動育人師資隊伍
在人才建設方面,不斷加大教師引進力度,根據專業設置和實際需要,加強實習實訓指導教師配備,使師生比達到國家標準要求,進行校內外聯動,以期建設成一支“專兼結合”的勞動育人師資隊伍。要著力培育專業勞動教育的專業師資隊伍;激勵教師通過各種方式如掛職鍛煉、專業深造等參與不同領域的實踐項目,以提升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并不斷擴大既具備理論教學能力又擁有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同時,邀請專家、勞動模范、大國工匠等擔任學校特聘教師,利用他們的豐富經驗和感人故事,增強勞動教育的感染力和說服力。秉持教育者需先受教育的原則,將勞動教育納入教師培訓體系,并與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職業道德建設和職業路徑規劃緊密結合,從而提升教師推行勞動教育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3.建立科學客觀的評價體系
評價機制需全方位覆蓋,既要聚焦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的具體表現與所取得的成就,又需綜合考量其個人素養、成長軌跡及進步空間,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將師范生的勞動教育考評結果與評優評先等榮譽緊密聯結,并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之中。依據以考評資反饋鼓勵,及時針對師范生建立學生個人勞動教育檔案,定期開展勞動理論知識、實踐成果考核,了解師范生勞動教育開展成效。通過科學合理的評價模型,用具體的量化指標對師范生的勞動教育成果進行衡量,如勞動技能測試成績、勞動實踐作品的數量和質量等,以及用觀察記錄、作品展示、口頭匯報等方式,對師范生的勞動態度、習慣、創新精神等方面進行主觀評價,全面了解師范生在勞動教育方面的表現和成長進步,為勞動教育的持續改進和學生個人成長提供有力支持。
(二)圍繞校園文化,要“硬”功夫
校園文化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校園文化品位、增強學校凝聚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職院校應將勞動教育的理念和內容滲透到校園文化的各個方面,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和勞動優良品質。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載體。學生在校期間可通過參與勞動教育活動及實踐累計第二課堂學時,統一認定第二課堂學分。依托勞動教育興趣小組或社團可通過組織田間勞作、手工藝制作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勞動的樂趣,領悟匠心精神。綜合運用講座、宣傳欄、新媒體等形式,廣泛宣傳勞動榜樣人物事跡[4],讓師生在校園里近距離接觸勞動模范,聆聽勞模故事,觀摩精湛技藝,舉辦“職業生涯人物訪談”“名師名校長進校園,百名校友進課堂”等活動,領悟勤勉敬業的勞動精神,爭做新時代的奮斗者。
(三)圍繞創新創業,下“精”功夫
當前,高校推進的創新創業教育扮演著高等教育綜合改革驅動器的角色,對于踐行“五育”全面發展戰略、助力高等教育持續進步以及塑造既具備創新思維又擁有創業能力的多元化人才的高職院校應通過設立“創新創業基金”“創意·集市”等活動著力打造基于專業融合、產學研融合,深入挖掘多項手工類、文創類、繪本類創新創業項目與勞動教育相契合,積極探索“專業一創造一實踐”多維度的新業態。以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創業計劃等賽事為平臺,著力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素養,在創新創業的廣闊舞臺上展現風采,在實踐中汲取養分、茁壯成長,實現知識與實踐的深度融合,達成知行并進的境界。
(四)圍繞實習實踐,下“牢”功夫
實踐性是勞動教育的重要特征。在高校辦好勞動教育,必須全面準確把握“實踐”內涵,構建完善實踐育人體系[5]。“三習”(包括見習、實習、研習3種專業實踐活動)是專業教師人才培養的綜合實踐課程,更是打造應用型、專業性幼教人才的主要途徑之一,與勞動教育緊密融合,有利于學生活用教育理論、掌握教育技能、生成教育智慧、涵育教師氣質,提高職業崗位能力,為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奠定基礎。師范類專業結合師范生的專業特點和勞動教育的需求,設計多元化的實踐活動,每學年安排一定學時的生產勞動實踐,以校內外專業實踐教育基地為依托,組織學生實地體驗勞動實踐新形態、新方式,安排學生參與生產實踐活動;同時,在實習實踐的過程中重視對課堂的觀察和記錄,掌握組織班會、家校溝通、教育教研等技巧,在實踐中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新風尚。
結語
面對新時代的嶄新挑戰與使命,強化職業教育中的勞動教育顯得尤為迫切,這對于師范類高職院校而言,確保勞動教育的實效性成為當務之急。因此要確保勞動與教育并重,力戒“勞動與教育脫節”或“教育缺乏勞動實踐”的偏頗傾向。師范類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其作為勞動教育“肥沃土壤”的獨特優勢,深入挖掘勞動的內在價值。為此,應推行“一核三維”的特色勞動教育模式,以促進高校勞動教育的規范化發展,構建起協同育人的全新格局。針對不同年級的師范生,需量身定制“分層實施”的勞動教育方案,攜手共創勞動教育的“融合課堂”,并搭建起勞動育人的“立體橋梁”。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A/OL].(2020-07-09)[2021-03-26].http://www. moe.gov. 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2]譚見君.高職院校“三維度四策略”勞動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2,(17):103-107.
[3]劉建峰.“五育”并舉視域下高校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及實踐路徑[J].現代職業教育,2024,(33):17-20.
[4]馬安會.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實踐困境及路徑選擇[J].文教資料,2023,(11):189-192.
[5]付艷華.“十 四五”規劃下高校有機化學實驗課程的改革[J].化工管理,2021,(11):18-19.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