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5)04-0013-06
“蘇教名家”培養工程實施辦公室
江蘇教育家精神源遠流長,不僅體現在對知識的追求和傳播上,更體現在對教育理念的不斷探索和教育實踐的持續創新中。這種精神傳承既有深厚的歷史積淀,也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它強調教師既要有“大先生”的學術追求,又要有“教育家”的育人情懷;既要傳承優秀文化,又要勇于改革創新;既要潛心教書育人,又要引領教育發展。這種獨特的精神內核,成為江蘇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也引領著“蘇教名家”培養工程領唱與合唱的精神交響。
一、奏響序章:有組織的教師發展
江蘇,這片人文薈萃的土地,自古以來就是教育家輩出的沃土。從古代的孔子弟子到現代的陶行知、陳鶴琴、斯霞、李吉林,無數教育先賢在這里留下了深刻的足跡。這些教育家們不僅為江蘇教育發展注入了豐厚的文化底蘊,更為今天的教育創新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智慧,至今仍在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江蘇教育工作者。2009年,江蘇在全國率先啟動了“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這一工程歷經12年,共培養了200位教育名家。這一開創性舉措,為全國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有益經驗。然而,隨著新時代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教師隊伍建設面臨著新的問題:一是專業發展倦怠現象日益凸顯,部分教師缺乏持續提升的動力;二是優質師資占比不高,難以滿足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需求;三是區域教師發展不均衡,城鄉師資水平差距依然存在;四是教師隊伍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各地發展水平參差不齊。
為系統應對這些問題,省教育廳于2020年接續“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啟動了“‘蘇教名家’培養工程”(以下簡稱培養工程)。2022年起,這一培養工程被江蘇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確定為基礎教育最高規格人才工程,成為江蘇省委重要工作之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江蘇特點。培養工程采取“自下而上、逐級遴選”的方式,每年在正高級或特級教師中遴選50名優秀人才。遴選標準突出“五個優先”:師德師風優先、育人實績優先、吃苦奉獻優先、發展潛力優先、創新能力優先。到2030年,計劃遴選500名培養對象,打造一支引領江蘇基礎教育發展的高層次人才隊伍。
培養工程意在以高規格的培養定位、強大的專家陣容、順暢的機制保障,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創造性、示范性和引領性的蘇派教育名家,推動全省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培養工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五位一體”培養體系:以“教育家精神”為價值引領,強化理想信念和育人情懷;以“九大修煉”為培養內容,系統提升專業素養;以“六個一”為目標定位,確保培養實效;以“領航行動”為輻射平臺,擴大示范引領;以“暑期學術周”為提升路徑,促進深度交流。
目前,已有250名具有創造力、影響力的教育家型名教師、名校長、名專家人選在培。他們通過“訪百縣、走千校、助萬師”活動,深入基層一線,開展教育教學指導,已輻射全省數十萬名教師。同時,培養工程還積極響應國家教育幫扶號召,在陜西、新疆、貴州等省份開展“教育組團式”幫扶活動,通過經驗分享、教學研討、課堂觀摩等方式,推動受援地區教育質量提升,產生了積極影響。《中國教育報》、中新網、“學習強國”等數十家媒體平臺對此進行了深入報道,進一步擴大了培養工程的社會影響。
這支不斷壯大的教育家隊伍,以其專業素養和育人情懷,奏響了新時代教師教育發展的華美樂章。他們不僅是教育實踐的探索者,更是教育理論的建設者;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創新者,更是教育改革的推動者;不僅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更是教師發展的領航者。
二、譜寫旋律:有系統的協同謀劃
教師隊伍建設就像創作一部音樂作品,獨特的旋律才能形成情感與價值共鳴。為確保“蘇教名家”培養工程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江蘇構建了多層次、立體化的協同謀劃體系。
(一)省級謀劃與統籌
培養工程的頂層設計由統籌謀劃,以建構江蘇特色教師教育體系為目標,以教育家精神為內核,系統設計實踐路徑。在具體實施中,形成了“四梁八柱”的整體框架,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色:
一是目標定位清晰明確。培養目標指向“四有好教師”(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和“四個引路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教師發展的引路人、教育改革的引路人、教育理論的建設者),致力于培育新時代的“大先生”。
二是素養要求系統完整。細化了“六要”素養要求:政治要強,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導向;情懷要深,真正把教育作為終身事業;思維要新,勇于探索教育教學改革;視野要廣,具備國際化視野和終身學習能力;自律要嚴,以身作則、嚴于律己;人格要正,塑造陽光向上的人格魅力。
三是培養內容科學合理。圍繞教育教學能力提升、教育科研能力培養、教育管理能力發展三大維度,設計系統化的培養課程。通過專題講座、實踐研修、項目引領等多種方式,促進培養對象全面發展。
四是評價體系多元完整。建立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統一的評價體系,確保培養質量。評價指標包括師德表現、育人成效、創新成果、團隊建設、社會貢獻等多個維度。
(二)構建“個體 + 群體”的培養模式
培養工程既注重個體成長,又強調團隊發展。
培養工程為每位培養對象制定個性化“目標責任書”,明確三年培養期內需要完成的“六個一”目標:一支隊伍(建設優秀教育教學團隊)、一例經驗(形成可推廣的教育教學經驗)一場報告(作教育教學專題報告)、一個項目(主持教育科研項目)、一份成果(形成標志性研究成果)一本專集(出版教育教學專著或案例集)。要求他們循著“名師(名校長)一名師(名校長)工作室一教育教學團隊一教育教學共同體一名家教育教學流派”的專業成長路徑,實施“九大修煉”計劃:涵養教育情懷,通過名師講壇、教育故事分享等形式,培育教育信念;玲聽高端講座,邀請國內外教育專家開展專題講座;催生教育主張,指導形成個人教育思想和教學特色;推動教育創新,鼓勵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大膽創新;聚焦實踐問題,深入教育教學一線,解決實際問題;帶動共同發展,建設優秀教育教學團隊;領航區域發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凝聚教育共識,促進教育理念的交流與共享;拓展教育視野,開展國內外教育考察與交流。
同時,培養工程建立了三大協同機制,協同助力,確保培養效果。
一是多元導師制。工程為每位培養對象配備了理論導師和實踐導師。理論導師主要為來自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負責學術指導;實踐導師多為結業的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有一線中小幼校園長,也有教科院院長,負責實踐指導。兩類導師通力合作,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導師采取多對一指導方式,每位培養對象可以得到8至10位全國知名教授共同指導,同時又有固定的一對一定向配對導師。
二是項目引領制。培養工程協同相關部門,設立了“蘇教名家”規劃課題研究專項,鼓勵培養對象積極參與國家級、省級重點課題研究。通過項目研究提升培養對象的科研能力和理論水平。
三是掛鉤幫扶制。建立與薄弱學校掛鉤制度,培養對象定期開展支教送教、示范教學等活動,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每位培養對象至少與一所薄弱學校建立幫扶關系,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四是動態考核制。建立年度考核和終期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機制。考核采取“四個深入”:深入課堂、深入團隊、深入師生、深入成果,全方位評價培養成效。
(三)創新評價模式
培養工程突破“五唯”(唯文憑、唯職稱、唯論文、唯帽子、唯項目)評價傾向,在人才培養全過程中建立更加科學的評價體系,如遴選時注重教師發展潛力,對青年教師適當放寬條件;考核時深入教育現場,注重實踐效果;評價時突出教育貢獻,強調育人成效。這些創新舉措,讓培養工程更具生命力和實效性,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正如一位專家評價:“這不僅是一項人才培養工程,更是一次教育生態的優化重構。”
三、和聲悠揚:有體系的提質擴優
教師隊伍建設需要持續不斷的探索與實踐。“蘇教名家”培養工程立足現實困境,建構科學的提升體系,通過多維度舉措激發教師的專業活力,形成了有體系、可持續的教師發展新局面。
(一)直面職業倦怠,激發“勃勃生機”
面對教師職業倦怠這一普遍性問題,培養工程以目標驅動專業發展為引擎,將弘揚教育家精神納入培養工程的話語體系,創新性地發揮了示范帶動,形成教育共同體。
通過定期組織“教育情懷大講堂”“教育故事分享會”等活動,讓培養對象在交流互鑒中重塑職業理想,找回教育初心。培養工程特別注重發展動力的激發。通過名師講壇、教育家論壇等活動,展現優秀教師的成長歷程,用身邊榜樣的力量激勵教師成長。一位參與教師感慨:“每次活動都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禮,讓我重新找到了教育的意義。”
(二)全面提升理論與實踐素養,打通專業成長的“最后一公里”
為全面提升培養對象的教學實踐能力與理論素養,培養工程立足教學實踐、聚焦方法的示范引領。通過“走進課堂”活動,要求每位培養對象每學期至少承擔20節示范課,在實踐中磨煉教學技能。組織“名師講壇”活動,為他們提供分享教育智慧的平臺,通過經驗的提煉與分享,促進教育思想的升華。
在理論提升方面,采取“以研促教、以研促學”的方式,通過組織高端學術講座、開展課題研究、編寫教育專著等方式,幫助培養對象實現從“經驗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的轉變。工程聘請了一批學識淵博、學養深厚的專家,構筑起跨學科、跨領域、跨專業的綜合指導團隊。這種交叉融合的指導方式,打破了學科壁壘,促進了系統反思,幫助培養對象把“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提升為“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正如一位培養對象所說:“通過研究,我不僅提升了教學能力,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三)提升優秀教師比例,實現“滿園春色”
培養工程堅持教育家精神涵養培育,構建了日常浸潤、項目賦能、平臺支撐、成果導向的成長策略。在日常教育教學中,通過教研活動、集體備課、同伴互助等形式,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同時,聘請國內外知名教育專家擔任指導教師,進行一對一指導,既傳授經驗,又指明方向。在同伴互助方面,建立研修小組機制,通過主題研討、經驗分享、課題研究等活動,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通過這些舉措,培養工程正在實現從“一枝獨秀”到“滿園春色”的轉變。
四、成就經典:有力量的實踐樣本
“蘇教名家”培養工程開展以來,通過系統化的設計與扎實的推進,在教育人才培養機制建設、教育資源共享、教師專業成長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建構了教育人才培養的一體化機制
培養工程突破傳統的單一培養模式,創新構建了多層聯動、協同推進的一體化培養機制。在省級層面,由教育廳統籌規劃、政策引領;在市級層面,負責組織實施、整合資源;在區縣層面,深入推進、創新探索。形成了以省級“蘇教名家”培養工程為龍頭,以設區市級“寧教名家”“錫教名家\"等培養工程為中堅,以區縣級“縣域名家”培養工程為基礎的人才培養新格局。這種層級分明、有序銜接、多層次聯動的培養體系,既保證了培養工作的系統性,又激發了基層的創新活力,為教師專業發展構建了一條成長的希望之路。
(二)促進了省域教育資源的全方位共享
培養工程始終突出教育實踐問題與需求引領,通過建立培養對象與薄弱學校掛鉤制度,有效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的流動與共享。自2020年培養工程實施以來,培養對象們積極投身教育幫扶,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教育家的責任與擔當。
數據顯示,3年來,培養對象們組織了110次面對面的學術交流和小組研修活動,在各地舉辦了150場“名家領航”活動,開展了近100場教育教學主張報告會。這些活動不僅傳播了先進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在實踐層面提供了具體可行的方法。正如一位鄉村教師所說:“名家們不是高高在上的指導,而是手把手的幫助,讓我們真正學到了實用的教學方法”。
(三)實現了教師專業成長的整體性突破
培養工程的成效不僅體現在數量上,更體現在質量上。以第一期50位培養對象為例,有7人入選教育部“雙名計劃”,5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帶出60個省級名師或名校長工作室。這些數據背后,是他們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深人探索與創新實踐。
更可貴的是,培養對象們始終堅持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他們主持了百余項國家級、省級課題,發表了數百篇高質量論文,出版了數十部專著,形成了70例省級教改經驗。他們用97篇近60萬字的調研報告,生動詮釋了“把論文寫在江蘇大地上”的教育擔當。這些成果不是簡單的學術積累,而是源于教育實踐的真知灼見。
(四)形成了江蘇基礎教育的示范性樣本
培養工程培養的教育名家們,在教育實踐創新方面貢獻了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案例。張齊華提出的“社會化學習”理念,已在全國近30個省市區傳播,有20000余名教師在深入實踐這一教學主張。管建剛倡導的“不做教書匠”理念和“家常課”實踐,為新時代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劉前樹關于“教育成就人與知識相遇的無限可能”的探索,徐飛推動的“批判性思維與學科教學融合”實踐,許嫣娜提出的“甜甜的教育”理念,都在全國基礎教育領域產生了廣泛影響。
這些教育實踐的創新,既立足江蘇實際,又具有全國推廣價值,充分展現了江蘇基礎教育的改革活力。更重要的是,這些創新實踐都是在扎實的教育教學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示范性。正如一位教育專家評價:“江蘇的教育創新,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深度,為全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五、“他曲”傳唱:有影響的發展品牌
“蘇教名家”培養工程不僅在江蘇省內產生了深遠影響,更在全國形成了示范效應,奏響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動人樂章。這支充滿活力的教育交響曲,正在全國教育領域激起廣泛共鳴。
(一)品牌引領,助力教育援疆
在國家教育援疆的大背景下,“蘇教名家”培養工程積極響應號召,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教育幫扶活動。2021年起,工程組織培養對象赴新疆喀什地區開展“組團式”教育幫扶,通過送教下鄉、同課異構、網絡研修等方式,將江蘇優質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帶到邊疆。3年來,培養對象們累計為新疆培訓教師5000余人次,指導青年教師2000余人,開設示范課300余節,有力推動了受援地區教育質量的提升。
(二)經驗推廣,引領區域發展
培養工程的成功經驗在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繼江蘇之后,浙江、山東、四川等省份相繼啟動了類似的教師培養項目。這種“以點帶面”的輻射效應,正在全國范圍內形成教師專業發展的新格局。在貴州省,“蘇教名家”培養工程的經驗被創造性地轉化為當地的“黔教名師”培養計劃。培養對象定期赴黔東南、六盤水等地區開展教研活動,通過“結對子”方式幫扶當地教師。貴州一位教育局長說:“江蘇的經驗給了我們很大啟發,讓我們找到了教師隊伍建設的新路徑。”
(三)媒體聚焦,擴大社會影響
江蘇師資隊伍建設的創新實踐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國教育報》、《光明日報》、中新網等主流媒體先后報道了培養工程的實施成效。《人民教育》以“培育教育家型教師的江蘇實踐”為題,專門介紹了培養工程的經驗做法。“學習強國”平臺開設專欄,持續跟蹤報道培養對象的成長故事。這些媒體報道不僅擴大了培養工程的社會影響力,更重要的是傳播了先進的教育理念。
(四)國際交流,開拓全球視野
培養工程注重國際視野的培養,積極搭建對外交流平臺。通過與芬蘭、新加坡等國家的教育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開展了一系列國際交流活動。培養對象們或赴國外考察學習,或參與國際教育論壇,在交流中開闊視野、提升格局。培養工程創新性地開展“云端對話”活動,邀請國際教育專家在線指導。如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合作的“教育創新與變革”系列講座,讓培養對象足不出戶就能與國際教育專家對話交流。這種國際化的培養視野,為江蘇基礎教育的創新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五)示范帶動,形成教育共同體
培養工程建立了“1+X”團隊培養模式,即以培養對象為核心建設“名師工作室”,帶動多名青年教師共同成長。通過集體備課、教學研討、課題研究等方式,促進團隊專業發展,形成了以點帶面、以室帶片的發展格局。每位培養對象都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吸引了大批青年教師加入,構建了“一群人影響一個人”的專業發展支持系統。這些工作室既是教研平臺,也是成長共同體,在區域教育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來自南京市鼓樓區的培養對象王學進的數學工作室已發展成為省級教師發展中心,培養了100多位骨干教師,帶動了全區數學教學水平的提升。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些教育共同體正在為江蘇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正如一位受益教師所言:“在這里,我找到了重新出發的力量,更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同行者。”
“他曲”傳唱的背后,是江蘇教育人秉持教育家精神、堅守教育理想的生動寫照。“蘇教名家”工程的影響力正在從江蘇擴展到全國,從國內延伸到國際,譜寫著新時代教師教育的華彩樂章。這支動人的教育交響曲,必將在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征程中繼續傳唱。
責任編輯:顏瑩
本文執筆者:倪娟,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蘇教名家”培養工程實施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江蘇省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二級教授,兼職博士生導師;王彥明,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