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理清田忌、孫臏、齊威王之間的關系,能根據角色的不同,生動地演故事,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隨文識寫生字。2.思考孫臏計策的高超之處,分析人物的思維過程,體會“贏在思維”的道理。3.深切體會讀史可以明智,啟發思維。查找交流歷史上運用謀略取得勝利的故事,積累語言,學習謀略。
教學過程:
任務一理人物,辨關系
活動一:讀名言,引發思考
1.出示:讀史可以明智。—培根2.閱讀歷史可以讓自己擁有更多的智慧,如果把句號變為問號,同學們會怎么讀?(出示:讀史可以明智?一—培根)指名朗讀帶問號的名言。3.讀歷史與開發智力、啟迪智慧有沒有關系?今天我們就來讀一個歷史故事一《田忌賽馬》。
活動二:解詞語,理清關系
1.說起《田忌賽馬》,同學們應該都不陌生,這個故事中主要有幾個人物?
預設:田忌、孫臏、齊威王(相機板書)
2.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
預設:孫臏是田忌的門客,田忌是齊威王的大將,后來孫臏成了齊威王的軍師。
3.“門客\"是個新詞語,你了解嗎?(出示)
孫臏是齊國大將田忌的門客,田忌對他非常賞識。
4.播放視頻,認識門客”。(視頻內容:門客,在古代又叫養士,是古代貴族權勢和地位的象征,盛行于戰國時期,那時的貴族宮室子弟都豢養大批的門客,最著名的是戰國四大公子,如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和楚國的春申君,他們都是僅次于國君的第二號人物。門客也有等級劃分,上等門客出門乘車,吃則有肉,下等門客只能解決溫飽。上等門客有學問和才華,只是沒有合適的機會,只能投靠在權貴門下做高人隱士,幫權貴出謀劃策。)
(設計意圖:開課,引用培根的名言,通過句號變問號,引發學生的質疑,激發學生深入閱讀故事的興趣。同時,結合視頻資料讓學生充分了解“門客”在古代的地位和作用。理清人物之間的關系,為學習孫臏敢于為田忌出謀劃策奠定基礎。)
任務二觀比賽,猜結果
活動一:情境朗讀,積累成語
1.如此看來,孫臏是為主人出謀劃策的上等門客。既然是田忌賽馬,最精彩的部分應該是賽馬了,我們直奔主題,來到賽場看比賽。
2.引導學生朗讀。(出示)
田忌和齊威王的對陣就要開始了。比賽雙方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觀眾們也興致勃勃地猜測著比賽結果。
3.理解“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引導學生做一做兩個成語表現的狀態,體會異同。
要點:兩個成語都有急切、想試 一試的意思。區別微小,“摩拳擦掌” 重點形容神態、動作,“躍躍欲試\"重 點形容心情、意愿。
4.思考:兩個成語的意思相近,為什么要用兩個,重復了嗎?
預設:不重復,這樣使用可以更好地表現出雙方想要迫切獲勝的心情,營造了一種緊張的比賽氛圍。
5.練習:
運動場上,百米比賽馬上就要開始了,只見運動員個個。
活動二:進入角色,辯證猜測
1.猜結果:如果你們就是現場的觀眾,猜猜誰能贏下比賽
預設:齊威王贏,因為之前都是他贏,他是齊國的國王,誰敢贏他。
預設:田忌會贏,因為課文中說到,這次比賽是田忌先約齊威王的,雖然他以前沒有贏過,但這一次有人給他出主意,所以他有可能會贏。
2.引導學生朗讀賽馬的句子。(出示)
第一場,田忌先用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齊威王的馬遙遙領先。
第二場比賽開始了。田忌用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勝了第二場。
第三場,田忌用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又勝了一場。
3.換位想:如果你是齊威王,面對這個結果心里會怎么想?
預設:齊威王會想,是不是有人幫助了田忌?還是田忌換了更好的馬?又或是我的手下告訴了田忌我賽馬時的出場順序,讓他有機可乘?難道是有人對我的馬做了手腳?
(設計意圖:在這個學習任務中,引導學生猜測,感受不同的思維方式。依照文本描寫,讓學生成為“觀眾”“齊威王”,有理有據地表達,意在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理性表達。)
任務三 找條件,啟思維
活動一:討論交流,深度思考
事實是田忌贏了比賽,我們來思考,用田忌的方法就一定能贏齊威王嗎?為什么?
預設:不一定,如果齊威王的中等馬比田忌的上等馬還要好,田忌就贏不了;如果有人把孫臏的計劃提前泄露了,田忌也贏不了;如果齊威王不按照上中下的順序出馬,那么田忌就不一定能贏。
活動二:運用推理,開闊思維
由此可見,田忌贏下這場比賽一定得有前提條件。得滿足幾個前提條件才能穩贏?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在文中找一找條件,也可以結合自己的推理進行交流。
預設:
條件一:大家的馬,腳力相差不多。
條件二:他們的馬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條件三:齊威王每次出馬的順序都一樣,先出上等馬,再出中等馬,最后出下等馬。
條件四:齊威王必須先出馬,田忌才能及時做出調整。
條件五:田忌要完全信任孫濱。
條件六:比賽當天,馬不能出現意外。
條件七:齊威王沒有識破田忌的計謀。
小結:田忌能贏不是靠運氣,而是運籌帷幄的底氣,更是一種
策略。
(設計意圖:學生在完成“找條件”這個學習任務時,不僅要讓他們從文本中找到蛛絲馬跡,還要引導學生走出文本,聯系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系,做出相應的判斷和推理,這樣的訓練有利于激活學生思維,訓練學生思維的填密性。)
任務四 扮角色,演故事
活動一:合作朗讀,體會人物心理
1.正因為有了這些前提條件,孫臏才敢向田忌建言獻策。否則,一個門客,是不敢這樣冒險的。請同學們默讀孫臏與田忌的對話,發現對話的特點。(出示第3~7自然段)
預設:田忌說的話都是以問號結尾,說明田忌對孫臏的計策半信半疑。孫臏說的話都是以句號結尾,說明孫臏胸有成竹。
2.同桌練習,一位讀孫臏的話,一位讀田忌的話。全班展示,請一位同學讀旁白。
要點提示:孫臏是門客,對田忌說話要客氣,平和的語氣中透著堅定的自信,要讀出胸有成竹的語氣。田忌是將軍,半信半疑,要讀出疑惑的語氣。
3.還原現場情境。比賽前,孫臏悄悄地告訴了田忌什么呢?同桌練習,展示。
預設:將軍,齊威王第一場肯定會派出他的上等馬,你派出下等馬,第一場先讓齊威王贏。讓他放松警惕。
第二場齊威王肯定會派出他的中等馬,這時你派出上等馬,就能贏了他的中等馬。
第三場,齊威王只能派出他的下等馬,你再派出中等馬,就能贏了他的下等馬。如此一來,三局你贏了兩局,就能贏下這場比賽。
4.對比朗讀田忌的前后表現。(出示)
第一場:田忌輸了,但他不動聲色,一點兒都不著急。
第二場:田忌微微一笑。
第三場:田忌滿意地笑了。
5.反向思考:田忌贏了比賽,也僅僅是滿意地笑了,他怎么不跳起來,大笑著慶祝一番呢?
預設:因為他知道這種方法不能常用;因為他用的是別人的計策,不是自己想出來的;雖然贏了,但是要注意自己的身份。
小結:是的,他是一位將軍,贏了齊威王也不能張狂,這是為人處世的智慧。
活動二:發揮想象,填補文章空白
1.孫臏為田忌出謀劃策,田忌之前就欣賞、信任孫臏,這次又贏了齊威王,田忌又會如何對待他?朗讀故事的結尾。(出示)
田忌如實相告,并引薦了孫臏。后來,齊威王任命孫臏為軍師。(板書:出謀劃策引薦人才委以重任)
2.文中把田忌為齊威王引薦孫臏的情節省略了,我們來試著還原。老師來扮演齊威王,誰愿意來當田忌向齊威王引薦孫臏?
預設:
生:大王(行禮)。
師:免禮,有何事?
生:小臣想為您引薦一名人才。
師:哦,何許人也?
生:他叫孫臏,之前我與您賽馬,就是他給我出謀劃策的。
師:我就說嘛,你肯定有高人指點,難怪我會輸。
生:我現在將他引薦于您,希望您能重用他。這個人不簡單啊!
師:有何不簡單?說來看看。
生:他善于觀察,能摸清您出馬的套路,十分機智。
師:我齊國正缺這樣的人才。
生:我建議讓他當您的軍師
師:這個建議好,我還要考察考察他,真的有軍師之才,我定當重用!
3.在這個故事中,你們覺得到底是誰贏了?
預設:他們都贏了。田忌贏了比賽,會用人,齊威王更加信任他。孫臏為田忌建言獻策,更加得到田忌的信任,把他推薦給了齊威王,讓他當了軍師。齊威王得到了孫臏這樣的人才。
4.指導寫“贏”。
看來他們都是贏家,我們就把這個“贏\"送給他們。“贏\"是形聲字,“貝\"為形旁,表示利益。“亡”,要有危機意識;“口”,說話要謹慎,禍從口出,不要信口開河;“月”,要身體力行;“凡”,要有平常之心。“貝”,做到這些才能獲得好處,寶貝放中間,藏起來。(板書:贏)
(設計意圖: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維過程,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分角色朗讀、表演更容易讓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體會到人物的思維過程。這個環節不僅有學生自己的朗讀體驗,還有生生、師生之間的角色表演,同時把“薦\"和“贏”融入教學過程中,將知識訓練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
任務五 用資料,學謀略
活動一:交流故事,總結心得
1.你們覺得讀史可以明智嗎?請結合這個故事談一談。
預設: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了做事要善于觀察、善于分析,不能一味地用慣性思維處理問題,有時候還需要逆向思維。
2.歷史上還有很多運用謀略取得勝利的故事,你還知道哪些?
預設:圍魏救趙、晏子使楚、完璧歸趙、空城計。
活動二:再讀名言,推薦閱讀
1.再讀培根的名言,體會讀歷史的益處。
2.推薦閱讀《三十六計》。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重在為學生的閱讀提供交流平臺,激發學生閱讀歷史故事的興趣,從歷史故事中豐富思維方式,汲取古人智慧。)
板書設計:
(作者單位:陜西安康市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