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通過聯系舊知,利用字理等方法認識“登”“持\"等生字。2.正確朗讀課文,讀好詞句間的停頓,背誦課文。3.借助注釋、插圖等理解課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話完整、生動地講述故事,感受司馬光的機智勇敢。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板塊一情境導人,引出文言文
1.發布任務。
導語:同學們,自古英雄出少年。最近我們學校正在舉行一個特別有趣的活動一一中華美德少年故事會。今天,我們學校的學生想邀請你們也來參加比賽,講的就是司馬光的故事,你們想參加嗎?這節課,我們就比一比哪些同學講的故事能被選中參賽。
2.板書課題。
(1)教師板書課題,提示:“司\"是半包圍結構,先外后內,“一\"“口\"出頭;馬兒要想跑得快,腳力很重要,“馬\"字的一橫要寫長;“光\"字點、撇呼應。
(2)了解“司馬\"這一復姓,說說還知道哪些復姓。
3.了解司馬光。
司馬光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他七歲便熟讀《左氏春秋》,后來主持編寫了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4.認識文言文。
教師分別出示現代文和文言文的司馬光的故事,讓學生思考有什么不同。
小結:文言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字數少,語言簡潔。
(設計意圖:“中華美德少年故事會”的情境設置貫穿本節課的始終,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完成本課講故事的教學目標。通過文言文和現代文的對比,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文言文語言簡潔的特點。)
板塊二文言故事我會讀
1.初讀文言文。
出示學習要求:學習文言文貴在讀,請同學們自由、大聲地讀兩次課文,讀響亮、讀準確就能得到兩顆星。
2.學習停頓。
過渡:這個故事選自《宋史·司馬光傳》。古人讀文章要練就一種功夫一斷句。怎么斷句呢?現在,讓我們一起穿越到宋代學堂,聽聽老先生是怎樣讀書的,看看你能學會哪幾句。(播放課文朗誦錄音)
提示:古人讀文的時候在“誰、干什么\"之間要停頓一下,不知不覺間你們就學會了一種停頓的方法一名詞斷句法。
師生合作讀。(老師讀“誰”,學生讀“干什么”。)男女生合作讀。(男生讀\"誰”,女生讀“干什么”。)
指名讀,讀好停頓就能再得一顆星。
3.多種方式熟讀成誦。
(1)挑戰讀沒有標點符號的文言文。
(2)挑戰讀沒有標點且豎著寫的文言文。
(3)挑戰讀沒有標點、豎著寫的,且是古文字的文言文。
(4)師生合作背誦。
(設計意圖:通過聽錄音,學生感受到了讀文言文的時候要注意停頓,模仿著學會了簡單的停頓方法。多種形式的練讀,層層遞進,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在熟讀中完成了背誦任務。)
板塊三 文言故事我會講
1.總結方法。
(1)過渡:光會讀還不算真本事,還要能用自己的話把故事講出來。你能借助哪些幫手來讀懂意思并講好這個故事?
總結方法:看插圖、讀注釋。
出示學習要求:自已試著讀一讀注釋,看一看插圖,你能讀懂什么?
檢查學習情況:提問“庭、甕、進”的意思。
(2)過渡:文中有些字詞沒有注釋怎么辦?
總結方法:使用組詞、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的方法理解。
(3)相機學習生字“登”:觀察古文字“”,上面和下面是手和腳,中間是個大容器,手腳并用向上爬就是“登”。文中的這個甕需要登,說明這個甕怎么樣?(很高、很大)爬到又高又大的甕上就是“登甕”,爬到很高的山上就是“登山”,爬到很高很高的樓上,那就是“登樓”。
追問:這個口小肚大,需要“登”才能上去的甕,如果失足掉進去,會有什么后果?(會被淹沒)
小結:一個“登\"字,讓我們膽戰心驚,我們可以通過研究這個字的字形或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它的意思。
2.練習講故事。
出示學習要求:用上述總結的方法,嘗試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做到聲音洪亮、過程講清楚。
3.指名講故事。
4.練習講出畫面感。
提示:要想講好故事,除了要做到聲音洪亮、過程講清楚外,還有一個更高的段位,那就是要講出畫面。比如司馬光是怎么砸甕的?(持、擊)
出示“持\"和“擊”的古文字:、,引導學生發現兩個字里面都有“手\"這個部件,與手部動作有關。讓學生做“持石擊甕\"的動作,猜測“持\"和“擊\"的意思。
提示:一個七歲的小孩,想要砸破這厚厚的甕壁,得用多大的力呢?試著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句話的意思。
過渡:不知不覺就掌握了講故事的一個更高段位一講出畫面感。我們仿佛看到了司馬光持石擊甕的樣子,文中還有哪些句子可以講出畫面感來?
提示:“眾皆棄去\"可以講講孩子們是怎么做的;“群兒戲于庭”可以想象他們會玩什么游戲;“一兒登甕”,可以講講他爬到甕上,心里可能會想什么;“足跌沒水中”,可以想想他當時可能會怎么喊。
提示:我們還能想到這樣的畫面,大人們趕來庭院的時候,發現孩子已經得救了,聽到事情的經過,大家都對司馬光豎起了大拇指,稱贊說:“光者, 也。”
5.再次練習講故事。
學習要求: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努力得到三顆星。(聲音洪亮、過程講清楚、講出畫面感)三星少年就可以得到“中華美德少年故事會\"的邀請函。
6.再次指名講故事。
(設計意圖:這個故事學生是比較熟悉的,意思也很好懂,但是仍然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看插圖、讀注釋、擴詞等方法來讀懂文言文的意思。通過列舉“光持石擊甕破之”這一句,讓學生學會展開想象講出畫面感來。)
板塊四文言故事我會學
導語:文言文是老祖宗為我們留下的寶貝,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讀文彥博的故事。(出示改編后的故事)
文彥博幼時,與群兒擊球,入柱穴中,不能取,彥博以水灌之,球浮出。
學習要求:試著用上學過的方法讀一讀,比一比誰能讀好故事,講好故事。
指名讀故事、講故事。
提問:文彥博和司馬光這兩個小朋友有什么共同之處?(聰明)
總結:關鍵時刻沉著冷靜能想出辦法解決問題就是真聰明。我們要把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文言文讀好、講好。我們以后還要讀到《王戎不取道旁李》,讀到《楊氏之子》,讓我們一起讀文章、講故事,把中華少年的智慧、美德和精神傳承下去。
(設計意圖:通過拓展閱讀《文彥博灌水取球》的故事,學生進一步掌握讀文言文的方法,并且產生閱讀文言文的成就感和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
教學評析
《司馬光》是教材中出現的第一篇文言文,全文僅用30個字,就把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交代得清清楚楚。
納蘭性德曾說“人生若只如初見”,初見應該是美好的,所以教學這堂課時一定要讓學生感受到文言文不難,文言文很美,學習文言文很有趣、很好玩,從而產生讀文言文的濃厚興趣。
作為整個小學階段文言文學習的開篇,這篇課文有其特殊性:學讀文言文,學習停頓;感受文言文言簡義豐的特點;習得讀懂文言文的方法;完成課后練習中提到的講故事能力訓練。這么多任務,如何兼顧?如何相輔相成?教學重點應該放在哪里?我想,廉老師的這節課引發了我們的很多思考。
一、“讀”占頭,把讀的體驗留給學生
學習文言文,讀是第一要義,但是怎樣讓反復誦讀不顯得枯燥乏味,反而越讀越有味道呢?廉老師的這堂課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示例。
“讀響亮、讀準確就能得到兩顆星”激起了學生的挑戰欲。“明句讀”是讀好文言文的關鍵,廉老師設計“讓我們一起穿越到宋代學堂,聽聽老先生是怎樣讀書的”場景,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停頓,領悟文言文停頓的密鑰,有四兩撥千斤之妙。接著,循序漸進,將標點去掉,將文字豎向排列,將課文變成古文字,文言文仿佛穿越千年,款款而來,學生也在這漸次熟悉中,讀得朗朗上口。縱觀這節課,“讀”貫穿始終,把學習的時間充分留給了學生,讓學生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讀熟了文章,讀懂了意思,習得了方法。
二、評價賦能,把習得的機會還給學生
評價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能力,培養自省習慣的有效途徑。本節課圍繞“讀”“講”目標分別嵌入遞進式評價。“文言故事我會講”中設計“聲音洪亮、過程講清楚”“講出畫面感”兩個臺階:先讓學生充分利用課本資源,結合自已讀古詩的經驗,尋找讀懂文言文的幫手,而后學生借助幫手自主閱讀,練習用自己的話講清楚故事,登上講故事的第一個臺階;如何把故事講出畫面感,讓學生的講述更精彩,再登一個臺階?廉老師先引導學生想象“光持石擊甕破之”的動作,講出救人畫面,接著便放手讓學生思考,文中還有哪些地方也可以講出畫面來。學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但思考是碎片化的,此時,廉老師把碎片化發言進行統整:講“群兒戲于庭”可以想象他們會玩什么游戲;“一兒登甕”,可以講講他爬到甕上,心里可能會想什么;“足跌沒水中”,可以想想他當時可能會怎么喊,甚至可以想一想大人們趕到后會怎樣夸獎司馬光。這樣講出來的故事就有畫面了,更加生動了。學生再次練習,融會貫通,掌握了講故事的方法,取得了看得見的進步,收獲了屬于自己的成就感。
三、篇本聯讀,把中華文化展示給學生
引導學生從小親近文言文,是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重要途徑。教學中,廉老師多次通過引導學生欣賞古文字來幫助他們掌握字形,理解字義。比如,教學“登”這個字,通過研究字形,知道了“登”字的上面和下面是手和腳,“手腳并用向上爬”就是“登”,我們還可以說“登山”“登樓”,文中的這個甕竟然也需要“登”,說明這個甕很高很大,如果掉進去十分危險。一個小小的漢字“登”,背后競然有這樣的深意,學生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
在“文言故事我會學”中,廉老師又放手讓學生用學到的方法閱讀《文彥博灌水取球》的故事,使學生進一步鞏固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感受到了文彥博和司馬光的智慧。隨著教師的講解,學生深深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如果說作為文言文起始課,還有所缺憾的話,那就是這些美好的故事,智慧的兒童藏在哪里,我們如何傳承下去?若結課時能有指向,或許這“初見”時的美好會照亮學生的一生。
縱觀整節課,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學習是真實發生的,學生的成長是能看得見的,廉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和呼吸一樣自然。游刃有余中足見廉老師在備課中一定經過刪繁就簡、精雕細琢,方能呈現出這樣一堂優質的公開課。
(作者單位:山西晉中市平遙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