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丹:
你好!我前幾天還在想,很久沒有得到你的消息了,結果你就來信了。謝謝你的問候,我一切都好。聽你說工作日趨順利,很為你高興。你信中提到幾個教學中的疑惑,我選了一個在此與你交流。
你教習作“我來編童話”后發現部分學生本來寫的是“國王”,可寫著寫著“國王”忽然不見了,開始寫其他角色了。學生習作前,你一再強調要寫出細節,還結合課文分析了故事中的對話、動作等描寫。但收回草稿一看,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做到了。
為什么會這樣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抄一篇三年級學生的日記給你看:
10月2日星期天陰
今天我到小伯伯家去玩。小伯伯說:“現在是國慶期間,你想要什么禮物?”這可難住了我,我正在想,小伯伯說:“我給你買支自動鉛筆吧,用過的人都說好。”我一口答應,我們就去買了。可是我們走了幾個文具店都沒有買到。后來,我們終于在一個文具店里買到了,小伯伯又給我買了一些鉛筆芯。我就拿著筆和筆芯,高高興興地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我心想,我一定要用這支筆好好學習,爭取考出好成績。
小丹,用你的標準會給這篇日記打幾分?估計分數不會高。如果要你說明理由,你可能會有如下意見:沒有把買筆過程的細節寫出來,沒有分小節寫,詞句比較單調。優點是語句比較通順。
如果我告訴你,這篇日記是我四十多年前寫的,你會不會吃驚?
我念小學的時候,沒有語數英補習班,沒有“卷”,我們那時都是自然生長。自然生長的三年級學生寫出的日記就是這樣的。
你一定會說,不對啊,我們班(三年級)有些學生寫日記動輒三四百字呢。是的,我在你的朋友圈里看到過那些優秀的日記。我也遇到過這樣的學生。不過,你要明白,這些優秀學生的身后通常都有特別善于輔導的家長。你想一想是不是這樣?這樣的學生在你班級中占比大不大呢?
說回那篇習作的問題。三年級學生編寫故事,把句子寫通順,把情節編合理,已經很不容易了。至于寫出細節,寫得生動具體,很多學生是做不到的。原因有三:第一,詞句積累少。心中有話,卻不知該如何表達出來。第二,課外閱讀量少。要獨立編寫好故事,需要作者有相當量的閱讀累積。多看別人寫的故事,自己動筆時就有了可借鑒的經驗,反之就會無從下筆。第三,習作經歷少。習作是一種能力,但凡要獲得一種能力,離不開一定量的經歷或訓練。作文寫得少,寫作能力自然不會強。所以,“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做到”已經很不錯了。
三年級學生學習作文,重在用起因、經過、結果三個部分把自己經歷過的事情寫清楚。編寫童話,其實就是寫清楚一件事。只不過,事件中有些人物、有些情節是現實生活中不會出現的。習作指導中,教師應該結合教材里的習作支架和學生的想法,幫助他們設計好童話故事框架,然后選擇核心環節,示范寫作,讓學生感受到童話故事是如何一點一點寫出來的。最后鼓勵學生用老師的方法,編寫自己的故事。對于習作基礎較弱的學生,可以讓其寫老師示范的例子。學情不同,有的學生可以自創,有的學生就要模仿。模仿的學生會寫出大同小異的習作,這是很正常的,是他們學習中的必經之路。優秀的學生在學習中也會經歷模仿階段,只不過他們走得較快,你沒有留意罷了。
我每次教三年級學生學寫作文,都會以自己三年級時寫的日記為坐標。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現在的三年級學生的習作能力絕大部分都好于當年的我。于是,教學時,我滿帶欣喜。批改作文時,我懷揣寬容。
小丹,我建議你課余時多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多與他們交流,以此了解學生最真實的面貌。基于對學生本該有的樣子的悅納,你的備課設計和教學組織就能溫暖而靈動。
祝好。
朱煜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