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4-0013-03
引言
在新時代的宏偉征程中,高等職業院校承載著培養青年大學生、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任。目前,大多數高等職業院校尚未設立專門課程來系統性地講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因此將這一內容與《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教育深度融合,對于構建和諧社會、促進民族團結具有不可估量的戰略價值和深遠的社會影響。通過這種融合,不僅能加深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更能激發他們肩負起推動民族團結與維護國家統一的歷史責任感[1]
一、高等職業院校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的現狀與挑戰
(一)高等職業院校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現狀分析
當前,諸多高等職業院校在思政教育領域正致力于深化青年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同感的培養,如互動式課堂教學、參與性實踐活動,以及富有教育意義的校園文化節等形式。通過實施多渠道教學策略,部分院校已經在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并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2]。然而,細致審視之下,當前教育模式在系統性和深度上仍顯不足,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和問題。
首先,必須指出的是,部分院校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尚未給予充分重視,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培育工作的系統性和針對性不足。在一些學校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標準和課程設置中并未充分融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關內涵,只是在部分教學內容之下的教學環節中體現出它的背景、含義、價值,從而使得學生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歷史背景、文化融合的原因、傳統習俗的傳承等方面的知識積累顯得尤為不足,在此基礎上,所展開的系列民族團結活動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實質性的教育意義。
其次,國際環境的快速變化和地域文化差異給學生的認知帶來了新的挑戰。在全球化和數字化的背景下,青年學生面臨著多元文化的沖擊,一些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并不深刻,缺乏必要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青年大學生的民族榮譽感與國家認同感,一些學生在對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上產生了懷疑,這對培養深厚的民族認同感構成了障礙。
(二)對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為探究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方面存在的所面臨的挑戰及其根源,課題組審慎選取了寧夏5所職業院校的2022級學生,共計1800人作為我們的研究樣本。在問卷設計階段,為確保問卷能夠有針對性地收集數據,我們專注于學生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和認同感方面的調查,特別關注了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水平、獲取相關知識的途徑,教學方法和周期以及學生在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時可能存在的盲點和誤區。在此過程中,我們收集了豐富的一手資料,為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三)影響意識培養的多重因素
在細致分析調研結果后,我們發現了影響高等職業院校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效果的兩個關鍵因素:
首先,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脫節現象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的學習動力與興趣,導致學生出現理論學習“未深知”,考試結束“知難悟”,實踐過程“悟難行”現象[3]。即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不深,雖然在考試階段通過死記硬背完成了理論考試,但難以領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現實邏輯,在現實生活中實踐教育資源的匱乏使得學生難以在親身體驗中形成感性認識,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其次,國際環境的快速變遷以及地域文化的差異性給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過程中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在全球化和自媒體時代背景下,青年大學生作為數字原住民,雖能便捷地接觸多元文化,但也容易受到外來文化沖擊,特別是那些被歷史虛無主義和普世價值觀重新解構和包裝的思想,可能導致一些學生對中華文化產生懷疑,降低了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度,對培育民族共同體意識構成嚴峻挑戰。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概論》課程深度融合的課堂實踐案例分析
針對本文提出的問題及成因,寧夏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在其《概論》課程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度融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創新的課堂實踐。通過對教學方法、課堂互動、學生反饋的細致分析,以期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課題組采用對比教學分析法,針對2022級秋季學期的三個平行班,開展不同層次的實踐教學策略,以評估其在培育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效果,并據此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和實施路徑。
在2022年秋季學期,我們設計了三類教學方法,旨在深化《概論》課程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融合,每類授課人數與學情基本均衡。A類方法側重于小組匯報展演,學生通過朗誦、小品、舞蹈等形式,生動演繹民族團結的黨史故事。B類方法結合了實地考察,學生在參觀博物館和民俗館后,以小組形式制作視頻,從不同角度展現民族團結的進步。C類方法則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歷史時期民族團結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同時通過社會調查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培養學生提出促進民族團結的方案,并學會理性甄別對民族團結構成威脅的國際輿論。
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的結論是:C類教學策略在提升教學效果方面表現尤為突出。這一策略的精髓在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激發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并引導他們深入討論在當下如何更有效地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頭腦風暴、歷史案例研討,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互動體驗等多樣化的教育活動,學生不僅加深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同時培養了他們踐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所需的能力和素養[4]
這樣的教育研究方式,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在課程優化方面,學院不僅在《概論》教學的集體備課中系統地梳理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邏輯,還結合寧夏地區寶貴的少數民族文化和歷史資源,充實了課程的歷史邏輯與現實邏輯。這種將理論知識和實際緊密結合的教學方法,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層含義和價值的認識。
三、《概論》課程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有效路徑與方法
基于調研結果,我們發現《概論》課程在培育高等職業院校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是能夠發揮優勢效應的,具體的途徑如下:
(一)教學內容改革:豐富內涵,強化認同
1.歷史脈絡的挖掘與現實啟示的提煉。著重挖掘和梳理《概論》課程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脈絡。通過講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邏輯,展示出中華民族在聯合對抗列強人侵、謀求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的偉大斗爭中產生的強大的民族感召力、牢固的民族互助力、共同奮斗的民族凝聚力。這些歷史事件不僅彰顯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大動力及蓬勃偉力,也為當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民族團結休戚與共、榮辱與共、命運與共、生死與共重要的經驗和中華民族一家親攜手共筑中國夢的啟示。通過對歷史脈絡的挖掘和梳理,我們期望學生能夠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并在認同感上得到加強,從而在行動上展現出對民族團結的堅定支持。
2.現實邏輯的闡釋與文化認同的強化。通過對“兩個大局”的分析,講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邏輯,強化青年大學生的文化認同,引導他們充分認識到今天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必要性,進一步打造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堅實的人文內涵和思想基石[5]。與此同時,結合當代中國的實際情況,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面對的新問題和新機遇,探討如何通過加強少數民族團結進步、促進各少數民族往來融通、推動各少數民族共同發展的路徑,以此來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過深入分析,我們以期達到強化青年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的目的,并引導他們認識到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要性。
3.理論邏輯的剖析與實踐應用的融合。通過引導青年大學生理解并掌握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明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邏輯。在授課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全面掌握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論,更強調將理論與當代中國的實際相結合,以明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路徑。
4.強化制度自信與民族問題解決的獨特優勢。著重強調的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的特色之一,是處理民族問題的正確路線。在教學中,通過介紹中國共產黨在解決民族問題上的歷史貢獻和成功經驗,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適合中國國情、符合各民族根本利益的正確道路。這一道路不僅符合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實際,也反映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與生命力。通過深入剖析制度自信的理論內涵和實踐成果,讓青年大學生充分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解決民族問題上的獨特優勢,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感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豪感。
(二)創新教學策略:數字化與互動式學習
在現代教育實踐中,我們致力于采用創新的教學方法,以提升教學的互動性和學生的參與度。
1.虛擬現實(VR)教學技術的應用。數字化和交互式教學手段的引入,尤其是虛擬現實(VR)技術的應用,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全情投入的、互動式的學習環境,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和探索欲望。利用VR技術,學生能夠“穿越”至歷史現場[,以第一人稱視角體驗民族團結的黨史故事,這種沉浸式體驗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學生在虛擬環境中扮演歷史人物,分析和討論在特定歷史背景下,民族團結的重要性、意義及其面臨的挑戰,從而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
2.非物質文化的現場教學。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策略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入課堂、組織學生參與非遺文化作品的現場制作、實景參觀等活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這種親身體驗不僅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一體,兼收并蓄的精神內涵與民族風情,而且加深了他們對民族精神內涵和文化傳統的認識。
(三)構建多元的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它不僅是衡量學生學習成果的工具,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一個多元融合的教學評價體系應當超越傳統的知識掌握評估,深人考查學生在理實一體化教學過程中所展現的學習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綜合素養,從而反映了教師教學的全面性和發展性。
1.以學生為中心的評價理念。評價體系應堅持學生中心的原則,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確保評價過程的公平性和包容性。在評估學生時,既要關注他們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也要重視他們在實踐應用、問題解決中所表現出的獨立思考、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2.評價的激勵與發展功能。評價應當具有激勵性,在增量評價中,通過正面的反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通過評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實踐能力。
3.支持與引導的評估實踐。通過評價,我們要達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自信,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自的,因此對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予以有效地支持與引導,已達到推動學生的全面成長的初衷。
結語
通過對比分析不同教學實踐的數據,可以看到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等職業院校《概論》課程的教學效果顯著。這種創新的教學模式有效地促進了各民族青年大學生的心理、文化、社會和空間上的全面嵌入,顯著提升他們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并激發了他們的國家自信心,文化自豪感。在新征程中,高等職業院校需持續推進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方法,以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適應學生需求,確保教學任務的有效實施。這一模式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實踐中,對社會和諧與民族團結產生了積極影響,為社會穩定打下了堅實基礎。展望未來,這些教育實踐,將培養出一代又一代具有強烈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的青年,為構建團結和諧的社會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邢亮,韓立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論析[J].新疆社科論壇,2022,(02):28-33.
[2]王麗瑩.高校運用“四史”教育應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桂林電子科技大學,2022.
[3]徐曉美,劉若冰.全面加強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N].寧夏日報,2023-11-21(07).
[4]張學敏,胡雪涵.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進課程:特殊價值、嵌入邏輯與實施路向[J].課程.教材.教法,2023,43(01):13-19.
[5]中共國家民委黨組.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文獻[N].人民日報,2021-11-08(012).
[6]王麗霞,鐘靜靜.新時代高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課程制度化建設審思[J].高教學刊,2023,9(14):79-82.
(責任編輯:張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