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進入村子,迎面走來了一隊接親的隊伍,新娘著一身艷麗的黎族服飾,臉上掛著笑容,古樸中透出嬌美,宛如宮中的妃子,輕盈的步伐邁出了美麗的風景線。她長及腳踝的筒裙,各色圖紋交錯其中,艷若彩云,令人著迷。
村子位于海南省東方市東河鎮,屬黎族美孚方言聚居區,講這一方言的黎族集中分布在海南島昌化江中下游。海南黎族有哈方言、杞方言、潤方言、美孚方言和賽方言五大支系,每一種方言人群都有織造筒裙的傳統,只不過是織法和樣式有別。其中,美孚方言區筒裙的織造方法最為獨特,它所采用的絣染技藝只有本方言區的織娘才能熟練掌握。這種織法花式更加講究,紋飾眾多,紛繁復雜,生活氣息濃郁,堪稱黎錦一絕。
相對而言,我更喜歡絣染技藝織造的美孚方言區筒裙。因此,每次深入該方言區采訪,一旦有機會,我就會與織娘們近距離交流,現場觀摩討教,耳濡目染,漸漸地,對絣染技藝有了一定的了解。
“絣染”也叫“扎染”,是一項歷史悠久的黎錦工藝。與其他黎族方言支系“紡-染-織-繡”的工序不同,美孚黎錦是按“紡-絣-染-織”的順序進行(繡的工藝并非主流,很少出現),即在正式染色和織造之前,在“絣”這一環節,織娘們就開始構思圖案。制作時,織娘們先把紡好的線首尾固定在一個長約2m、寬約0.5m的木架上,作為經線;再用深色的棉線在經線上打結,絣成各種花紋、圖案或文字?!敖l”的環節完成后,即進入“染”的工序??椖飩內旧玫氖侵参锶玖?。她們把采摘回來的不同植物分別放入容器中,加入適量清水浸泡或用柴火把它們煮成各種顏色的染料。例如:藍色主要以假藍靛草為原料浸泡、發酵而成;黃色以黃姜搗碎煮沸,析出色素;紅色以“賽盼”樹為原料,用刀將樹干、樹皮砍成薄片,然后加水煮沸出色……染色時,將木架上絣好的經線取下拉直,根據需要浸入不同的染缸中不停翻動,上色均勻后取出晾干,如此反復幾次,才達到著色要求。經線曬干后,摘除之前扎上去的棉結,未被染色的部位仍保留棉線的本色,星星點點的紋底以反白的效果顯示出來。最后,進入“織”的工序。在提綜桿、打緯刀與分經棍翻飛間,織娘們在經線上織上一根根彩色緯線,燦若云霞的圖案在她們手中緩緩延伸。經過長時間的艱苦織造,一件精美的黎錦藝術品終于誕生。
幾乎每個美孚黎族姑娘出嫁,母親都會織一至兩件筒裙作為嫁妝,讓她穿在身上風風光光地參加婚禮。長年累月的織造,費工費時,枯燥乏味,支撐母親堅持下來的動力,正是對女兒的那份濃濃的愛意。姑娘的筒裙越多越漂亮,娘家人就越有面子。兒子定親時,母親也要織兩款花式筒裙作為彩禮送給女方,它們的名稱分別叫“領龐尕”和“領龐杠”。其中,“領龐尕”筒裙以鉤刀紋作為主體裙花,“領龐杠”筒裙以鐮刀紋作為為主體裙花。在美孚人心目中,“鉤刀”是男性的象征,“鐮刀”是女性的象征。這兩款筒裙均采用扎染技藝織就,但樣式不同。它們除了具有穿著功能,還可以作為嬰兒的襁褓和搖籃。若是男嬰則用“領龐尕”樣式筒裙;而女嬰則用“領龐杠”筒裙。
在省級非遺傳承人符慶香家中,她熱情地拿出了不同時期織造的各式美孚黎筒裙,仿佛在向我們展示她的黎錦人生和黎錦傳統文化。
今年68歲的符慶香9歲即掌握織錦技藝,她曾為四個兒媳和一個女兒織造筒裙,把它們作為彩禮或嫁妝。經她介紹,我方知,一條美孚黎筒裙是由五幅黎錦縫合而成的,分別為“裙下”(其他方言稱之為裙頭)、“裙二”、“裙眼”、“裙花”、“裙頭”(其他方言稱之為裙尾)。裙花面料有純扎染錦和彩織錦兩種,其他四幅面料則都是純扎染錦。
每一件傳統手工筒裙的織造,考驗的不僅是織娘的技藝,還有鍥而不舍的韌性,完成一件長筒裙往往需要耗費兩到三年的工余時間。一針一線、一圖一紋,無不凝聚著織娘們的心血,流淌著她們對古老技藝傳承的愛。
美孚黎的長筒裙分為中老年、青年、女童三種款式。中老年婦女穿全幅由扎染錦縫制而成的長筒裙;女青年穿的長筒裙,裙花部分多為采用各種顏色棉線織成的彩錦,圖案以動植物紋為主,其余四幅為扎染錦;女童長筒裙有純扎染筒裙和彩織筒裙兩個款式,長度比大人的稍短。
每逢重要節日或婚禮等喜慶的日子,美孚方言區的婦女都會穿上心儀的黎族服飾出席。活動現場,多彩的筒裙構成了一幅別致的畫卷,在歡樂的人流中此起彼伏,律動出悅人的章節。2013年“三月三”,東方市千余名黎族婦女匯聚在該市“三月三”文化廣場,她們席地而織,成功挑戰“最多人同時織布”吉尼斯世界紀錄。直至今天,那恢宏壯觀、無與倫比的場景,還清晰地刻在我的腦海之中。
雖然黎族是一個沒有自己文字的民族,但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黎錦技藝靠黎族婦女的勤勞和智慧,代代相傳,延續至今,大放異彩。2006年,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列為首批亟須保護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4年12月5日,又將其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進一步提升。
每次穿行于美孚方言黎峒山寨,近距離欣賞織娘們織錦,都為她們精湛的技藝而感到驚嘆。在機杼聲聲中,她們不僅織出了美麗的圖紋,還傳承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從符慶香深情的講述中,我察覺到了她臉上流溢出的自豪感,感受到了一種母愛的光芒。嫁妝也好,彩禮也罷,不同樣式的筒裙都在表達黎族人民對先祖的敬仰,傳遞著長輩對晚輩的愛。對子有愛,對女亦有愛。這愛意亙古不變,它深植于黎族婦女的脊髓與大腦之中,釋放出母性的偉大,流淌著母愛的溫情,如同她們賴以生存的青山,永不褪色。
結束了對符慶香的采訪,她執意要送我到村口。此刻,村道中傳來了震耳的鞭炮聲,婚慶現場祝酒的吆喝聲不絕于耳。憑欄而看,新娘子和新郎官正向前來賀喜的親朋好友敬酒,她身上艷麗的筒裙與姣好的容顏交相輝映,折射出了幸福的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