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字作為現存的唯一一種表意體系文字,以象形、指事、形聲、會意等造字法為基礎,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積淀,也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的載體,彰顯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國際中文教育中,推進漢字文化教學,不僅是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需求,也是國家的戰略要求。文章分析了漢字文化教學的意義和現狀,提出了漢字文化教學的原則與策略。在教學中,教師要遵循適度性原則、階段性原則、尊重性原則,可通過采用趣味性教學法、講解漢字的起源與演變、將漢字與傳統節日和習俗相聯系、分類講解漢字部件等策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漢字的文化含義,體會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漢字文化教學;國際中文教育;教學策略
分類號:H193
漢字作為中華民族絢爛文明的載體,是中華文化自信于世界的底氣和根基。漢字雖然經過不斷的簡化,但是依然保留著象形、表音、表意的基本特征。同時,漢字作為漢語的書面載體,形、音、義三位一體,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從事國際中文教育的教師應重視漢字文化教學,明晰漢字文化教學的價值,并針對目前的漢字文化教學現狀,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以增強漢字文化教學的效果,促進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
漢字文化教學的意義
漢字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其是漢語教學體系中不可替代的核心部分。在國際中文教育中,一些留學生在學習漢字時學習進度緩慢,而且容易快速遺忘。因此,開展漢字文化教學,不僅能激發留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同時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
有利于激發留學生對漢字的學習興趣,減輕抵觸心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痹S多留學生對中華文化有著相對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在漢字文化教學過程中,教師帶領留學生進行漢字部件及其背后的文化內涵的學習,可以增強留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留學生的注意力,有效增加課堂互動和參與度,從而提高留學生的學習效率。
加深留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理解,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
漢字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表面字義,還蘊含著中華文化的傳統習俗、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例如:“家”,上面的“宀”表示房屋,下面的“豕”代表豬,反映了中國古代人們以家庭養殖為重要生活方式的特點;在進行“龍”字的文化教學時,通過講述龍在中國的地位和象征,古代的帝王被稱為“真龍天子”,可以激發留學生對中國歷史的興趣,對中國古代的皇帝制度建立起初步印象。此外,漢字文化教學可以逐步加深留學生對中華漢字文化的理解,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提高了留學生成為中華文化傳播者的可能性,有利于更多人通過留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魅力,對中華文化產生興趣,從而加入漢語學習中來。
國際中文教育中漢字文化教學面臨的挑戰
對以求職、考級等為目的學習漢語的留學生而言,他們學習漢語的時間有限,目的性很強,追求在相對短的時間內通過HSK(漢語水平考試)或者滿足職業需要。漢字文化教學對他們而言可能吸引力不大,甚至會成為他們的負擔,被當成浪費時間的內容,導致教師陷入兩難困境,不講會影響留學生對漢字的理解,講了又會影響留學生的學習進度。同時,漢字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博大精深,從結構上看,每個部件都有其含義和作用;從整體上來看,漢字在中華文化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象征意義。對一些教師而言,受限于自身的專業能力和文化水平,如何講解漢字的文化含義,要講解到哪種程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此外,在國際中文教育教材中,漢字未以偏旁部首進行分類,給教師的漢字文化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國際中文教育中漢字文化教學的原則
適度性原則
教師在進行漢字文化教學時要遵循適度性原則,應選擇留學生能夠理解的、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漢字文化內容進行講解,不能追求全面。留學生學習漢語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完全接受、理解漢字文化。教師應該對教授內容進行篩選,實用性就是篩選的一個重要標準。過多地給留學生講授漢字文化知識,不僅會增加教師的備課負擔,更會增加留學生的學習負擔,影響其學習效率和效果。例如,在講解“紅”的時候,可以告訴留學生紅色在中國有獨特的吉祥寓意,但是不用講解得過于詳細,留學生短時間內無法理解“中國的國旗是用烈士的鮮血染成的,所以紅色代表愛國、忠誠”。如果要展開講解,內容過于龐大,不適合作為綜合課中漢字講解的一部分。
階段性原則
HSK根據考生的語言能力水平將考生劃分為不同階段,每個階段的留學生漢語水平都不同,對漢字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不同,教師應對不同階段的留學生講授的漢字文化知識加以區分,由易到難,由淺入深,適應不同階段留學生的需要。針對漢語水平處于初級階段的留學生,教師應演示漢字的字形演變,讓留學生理解一些簡單常見的漢字部件的含義即可;針對漢語水平處于中級階段的留學生,可以教授一些漢字的文化含義來滿足他們日常交流的需要,增進他們對中華文化的理解;針對漢語水平處于高級階段的留學生,可以適當讓他們了解漢字中蘊含的中華傳統思想文化以及價值觀,深化他們對漢字文化的思考。
尊重性原則
在漢字文化教學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來自各個國家的留學生,他們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對留學生的文化背景有基礎的了解,應尊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促進文化交流與中華文化的傳播,不把自己的文化和思想觀點強加給留學生,以免造成文化沖突,引發矛盾。同時,應當適當避免敏感話題,否則會讓一些國家的留學生陷入尷尬的境地。
針對文化差異,教師可以引導留學生進行比較思考。例如,“龍”在中西方的形象大有不同,在中國,“龍”象征著吉祥、權威和力量,具有積極向上的精神內涵,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古代皇帝是“真龍天子”;而在西方,龍則是邪惡和貪婪的象征,常與惡魔和災難聯系在一起,常常通過屠龍樹立英雄形象。這些都是教師可以引導留學生進行交流思考的漢字文化知識,可加深留學生對漢字文化的理解,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
國際中文教育中漢字文化教學的策略
采用趣味性教學法
在國際中文教育中,為了使漢字文化教學更具吸引力,有效激發留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課堂開展過程中,教師應避免單調的語言灌輸,轉而采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梢岳枚嗝襟w技術展示圖片、GIF動畫、視頻資料、動作演示等,使文化內容變得直觀易懂,易于留學生吸收掌握。例如,教師在引導留學生為“銅”字組詞時,可為其提供青銅鏟的圖片,告訴留學生這是一種青銅器,叫“青銅鏟”,而銅是制作青銅鏟的原材料,屬于一種金屬,當學生理解銅的屬性后,有利于其進行“銅”字組詞。同時,還可以利用動作演示法為學生講解漢字的文化含義。例如,在講解“釘”字時,教師可以運用動作演示法,一邊做釘釘子的動作,一邊跟留學生說“老師把釘子釘在墻上了”,幫助留學生理解,區分兩個讀音所代表的詞性的不同。再如,在講解“看”字時,教師可通過模仿遠眺的動作,引導留學生聯想到“看”字的構成,即“手在上,目在下”,從而幫助他們深刻理解其字義。趣味性教學方法的應用,不僅能激發留學生對漢字學習的興趣,還能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在享受學習樂趣的同時,自愿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從而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
講解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在漢字文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漢字的起源、演變過程,以及蘊含的文化故事,幫助留學生深入理解漢字的意義及內涵。
以某教師教授的“漢語高級綜合1”第四課“我的第一份工作”為例,這是一節高級漢語綜合課,授課對象是已經通過HSK五級的留學生,共17人,分別來自俄羅斯、布隆迪、印度等國家,授課時長為一課時——45min。在教學這一課時,教師從其中的生詞“淘金”向外延伸,講授了“金(钅)”部字及其文化內涵。教師講解了“金(钅)”部的起源和演變,從甲骨文到隸書到楷書,最后到現代漢字,在甲骨文講解的時候充分發揮了漢字象形的特點,幫助留學生理解漢字的意思,更好地體現漢字獨特的文化內涵。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激發留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有效提升他們的漢字掌握程度,打破他們對“漢字難”的固有認知。
將漢字與傳統節日和習俗相聯系
教師可以以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和習俗為依托,對與這些傳統節日和習俗有關的漢字進行講解。例如,中秋節的月亮是最圓的,中國的傳統習俗是賞月、吃螃蟹、吃月餅,一家人團團圓圓。教師簡單介紹這個節日,可促使留學生對“圓”“團圓”“月餅”等漢字的文化意義有一定的了解。春節是最適合講“紅”字的含義的,貼的春聯是紅色,福字是紅色,為了驅趕年獸放的鞭炮也是紅色,“紅”象征著繁榮昌盛、熱情、生機活力、吉祥,也有驅邪的含義。將漢字的文化內涵和一些中華民族傳統節日與習俗結合起來,像故事一樣講給留學生,不僅能夠增進留學生對漢字文化的理解,更有助于傳播中國傳統節日和價值觀。同時,這會很好地吸引留學生注意力,提高留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留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好奇心,最終成為留學生學習漢語的內在動力,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分類講解漢字部件
漢字有許多常見的偏旁部首,其屬于漢字的部件。漢字象形、表音、表意的特征決定了漢字的每個部件都有相應的文化含義,留學生掌握了這些部件的含義之后,能夠做到相應的部分字形、字義的轉換,提高書寫正確率。例如:帶有“氵”部件的字通常與水有關,如“河”“江”“?!钡茸郑粠в小霸隆辈考臐h字通常與身體部位或器官有關系,如“臉”“肝”等字。隨著留學生學習漢語的時間越來越長,積累的漢字部件含義越來越多,書寫漢字的正確率會越來越高,對漢字的理解也會越來越深。教師可以根據不同階段留學生對漢字的掌握情況,進行分類講解,通過講解帶有相同偏旁部首的漢字在含義上的共性,加深留學生對漢字文化的理解。
漢字文化教學也是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有助于留學生深入理解漢字詞匯在不同語境中的應用,增進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更好地融入中國生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遵循適度性原則、階段性原則和尊重性原則,將留學生當作課堂主體,充分考慮留學生的接受能力,采取多種教學策略調動留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留學生的學習效率,最終推動漢字文化教學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李瑩.對外漢語漢字文化教學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1,37(5):159-162.
[2] 劉林玲.漢字文化在高級階段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應用[D].西安:西安外國語大學,2023.
[3] 莫思鈺.“語文并進” 下 《漢字故事》 在對外漢字教學的應用設計[D].南寧:廣西大學,2024.
[4] 延慧.文化浸潤,讓識字教學更高效[N].語言文字報,2024-04-24(5).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