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重視文化傳承與幼兒全面發展的教育背景下,非遺繪本與幼小銜接教育的融合為非遺傳承與兒童早期發展提供了創新路徑。非遺繪本通過生動圖文將非遺轉化為適合幼兒認知的故事與活動,既能激發兒童的文化認同與審美情趣,又能培養其語言表達、觀察力與創造力,契合幼小銜接階段“知識啟蒙”與“能力過渡”的核心目標。在實踐層面,可通過挑選合適的非遺繪本、圍繞非遺繪本開展非遺教育活動、注重家園合作等,幫助幼兒在文化浸潤中自然銜接小學階段的學科學習,同時實現非遺的活態傳承。這一模式既可豐富幼小銜接的教育內涵,也能讓非遺在教育的沃土中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非遺繪本;幼小銜接教育;幼兒
分類號:G619.2
在新時代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與文化傳承創新的政策背景下,非遺繪本與幼小銜接教育的融合實踐正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隨著2021年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的出臺,以及“雙減”政策的深入實施,教育工作者正在積極探索以文化傳承為特色的幼小銜接新路徑。非遺繪本融合非遺與繪本藝術,以生動畫面和精彩故事呈現古老非遺文化。因此,將其引入幼小銜接教育,既能幫助幼兒適應小學學習生活,又能在幼兒心中播撒文化傳承的種子,開啟知識啟蒙與文化溯源之旅。
非遺繪本融入幼小銜接教育的重要意義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著重強調為幼兒提供科學、藝術等領域的啟蒙教育。非遺繪本融合傳統藝術、歷史、民俗等多元知識,可以為幼兒進入小學之后的學習筑牢根基。非遺繪本融入幼小銜接教育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主要體現在知識與技能啟蒙、習慣與能力培養、文化認同與情感塑造這三個核心維度。
在知識與技能啟蒙維度,非遺繪本巧妙融合傳統技藝與民間智慧,將復雜的文化符號轉化為符合幼兒認知特點的生動內容,既豐富了幼兒在語言、藝術等領域的知識儲備,又培養了其觀察、表達等基礎技能。
在習慣與能力培養維度,非遺繪本閱讀過程中的專注力訓練、規則意識養成以及創造性思維激發,為幼兒順利過渡到小學階段的系統性學習奠定了關鍵能力基礎。
在文化認同與情感塑造維度,非遺繪本中剪紙、年畫、皮影等非遺元素的視覺化呈現,使幼兒在審美體驗中自然建立起文化認知與情感聯結,培育了深厚的民族認同感。
總之,非遺繪本融入幼小銜接教育不僅實現了非遺從“靜態保護”到“活態傳承”的范式轉換,更通過游戲化的學習方式響應了學前教育去“小學化”的改革要求,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幼小銜接教育體系提供了實踐路徑。
非遺繪本融入幼小銜接教育的策略
選擇合適的繪本
第一,挑選內容編排以幼兒為中心的非遺繪本。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以幼兒為中心,尊重幼兒的興趣和需求。教師要挑選貼合幼兒認知發展規律,帶有啟蒙性,采用故事性敘述方式,融入趣味性角色和情節的非遺繪本。繪本應以充滿童趣的故事自然融入非遺知識,如介紹廟會里舞獅、糖畫等項目,激發幼兒對非遺的探索欲。同時,繪本中的畫面應簡潔與美觀,采用簡潔明了的構圖、鮮艷和諧的色彩和簡單線條勾勒非遺元素,避免細節過多分散幼兒注意力;語言做到生動與簡潔,文字量適中,多運用口語化表達、短句及對話、兒歌形式。
第二,繪本要內含豐富的非遺知識。目前,國家大力倡導非遺保護與傳承,明確要求將非遺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環節。在這樣的政策指引下,教師應挑選具有代表性、大眾認知度高、內含非遺知識的非遺繪本,如含有京劇、剪紙、傳統節日習俗、民間文學、傳統音樂舞蹈等元素的非遺繪本,以拓寬幼兒的非遺視野。以惠州龍門的非遺農民畫為例,龍門農民畫色彩鮮艷、構圖飽滿,充滿濃郁的嶺南鄉村生活氣息,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價值。教師可以挑選含有龍門農民畫這一非遺資源的非遺繪本。這不僅豐富了非遺繪本的內容體系,還能將龍門農民畫推廣至更廣泛地區,提升龍門農民畫的知名度。
第三,挑選助力幼小銜接、促進幼兒多元智能發展的非遺繪本。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幼兒應具有語言、邏輯數學、空間、身體運動、音樂、人際、內省等多種智能。非遺繪本在幼小銜接教育中的融入應以幼兒的多元智能培養為目標。在知識儲備與能力培養上,教師應挑選能傳授小學入學所需基礎知識的非遺繪本,如介紹傳統節氣的繪本,讓幼兒認識節氣變化、習俗,學習數字和自然科學知識,培養其觀察力、思維力和學習能力;在習慣養成與心理準備方面,要挑選傳遞積極價值觀,可培養幼兒定時閱讀、專注思考等良好習慣,并能緩解幼兒入學焦慮的繪本。
第四,挑選帶有科技元素的非遺繪本。隨著科技的發展,數字化閱讀逐漸普及。教師可以挑選一些融入動畫、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元素的非遺數字化繪本。同時,可以為幼兒挑選融入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技術的非遺繪本,為幼兒創造沉浸式閱讀體驗。引入了增強現實技術的非遺繪本,通過掃描非遺繪本頁面,幼兒即可看到立體的非遺場景躍然紙上;而引入了虛擬現實技術的非遺繪本,可以讓幼兒仿佛置身非遺傳承現場,更直觀地感受到非遺的魅力。
開展非遺教育活動
在將非遺繪本融入幼小銜接教育時,幼兒園可圍繞非遺繪本開展豐富多樣的教育活動,給幼兒提供體驗非遺的機會。例如:幼兒園可定期設非遺體驗日,開展非遺手工制作活動,依據《熱鬧的廟會》等非遺繪本內容,讓幼兒體驗捏面人、吹糖人等;依據剪紙類非遺繪本,引導幼兒動手創作剪紙作品,培養其動手能力和創造力;鼓勵幼兒模仿非遺繪畫風格進行繪畫創作,培養他們的藝術創造力和對非遺的認同感;組織幼兒參觀非遺博物館、傳統手工藝作坊,讓幼兒直觀感受非遺魅力,增強對非遺的感性認識;組織非遺繪本閱讀課,將幼兒分成不同的小組,在閱讀結束后,鼓勵小組交流討論繪本中的情節,并讓他們選出一個代表上臺講述非遺中的故事或者自己在繪本中最喜歡的非遺項目,鍛煉其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以及合作意識,全方位助力幼兒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平穩過渡,實現非遺傳承與幼小銜接教育質量提升的雙贏目標;可以讓幼兒通過扮演非遺繪本中的角色,幫助其深入體會非遺的內涵。此外,在活動中,教師要多與幼兒互動,可采用提問的方式循序漸進地引發幼兒思考。例如,在閱讀《京劇貓》這一非遺繪本時,通過詢問“京劇里的臉譜顏色都代表什么?”來引導幼兒思考探索,激發其對非遺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注重家園協同合作
家庭是教育的重要場所,在幼小銜接教育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家園協同合作必不可少。家長要積極參與幼兒非遺繪本閱讀,與幼兒共讀繪本,分享閱讀感受,解答幼兒的疑問。同時,在閱讀非遺繪本后,家長可帶領幼兒參觀本地非遺博物館、民俗展覽,觀看非遺表演,豐富幼兒的文化體驗。還可以鼓勵幼兒在家中根據非遺繪本的內容進行自主創作,以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和對非遺的熱愛。幼兒園可以開展“家庭非遺故事分享會”,與家長交流閱讀心得。一方面,幼兒園可以借助家長了解幼兒在家中閱讀非遺繪本的情況;另一方面,幼兒園可以傳授家長如何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幫助家長優化親子閱讀的方法。幼兒園還可聯合家庭開展親子手工活動,如家長和孩子在讀完《中國結》這一非遺繪本后,一起編中國結,增進親子關系的同時強化幼兒的非遺學習。總之,幼兒園和家庭應加強溝通合作,共同促進兒童在幼小銜接階段的全面發展。
非遺繪本融入幼小銜接教育的案例
多所幼兒園或者服務中心在與對口小學攜手推進的幼小銜接教育項目中都充分融入了非遺繪本,利用非遺繪本開展了一系列豐富且具實效的教育活動。下面以廣州市的兩家幼兒園為例進行探討。
其一,廣州市番禺區的新造鎮黨群服務中心(文體)與新苗幼兒園合作開展了一場特色非遺繪本伴讀活動。活動當日,教師先借助生動活潑的舞蹈動作和精美的圖片,為幼兒詳細介紹了作為嶺南水鄉常見元素之一的“龍舟”的構造、在水上的行駛特點等,充分調動起幼兒的好奇心。緊接著,教師聲情并茂地講述了以端午龍舟競渡為背景創作的非遺繪本故事《小龍的第一次競渡》,故事里勇敢的小龍從害怕參與龍舟比賽,到在伙伴們的鼓勵下勇敢劃槳,最終和團隊一起沖過終點。通過這個故事,幼兒不僅了解到端午龍舟競渡這一傳統習俗的起源、流程,更深刻體會到團結協作的重要性。故事講完后,幼師帶領幼兒用彩紙、輕黏土等材料,親手制作簡易的龍舟模型,在動手過程中,幼兒進一步加深了對繪本中龍舟形象的理解,也對端午龍舟文化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其二,廣州市海珠區的一所幼兒園則開展了“廣繡非遺繪本月”系列活動。活動期間,園方邀請了廣州本地知名的廣繡傳承人走進校園。傳承人先是帶來了多幅精美的廣繡作品,有色彩斑斕的花鳥圖、栩栩如生的人物像等,幼兒圍在周圍,驚嘆于廣繡的精美。隨后,結合《繡娘的傳承》這本非遺繪本,傳承人一邊展示繪本中不同針法的繡樣,一邊詳細講解廣繡的針法特點,如平針、亂針等。這極大地引起了幼兒對廣繡這一非遺的興趣,增強了他們對非遺的認同感。
這些來自廣州的實例,生動彰顯了非遺繪本融入幼小銜接教育的顯著成效。在廣州的教育實踐中,非遺繪本已成為連接非遺與幼小銜接教育的重要橋梁。通過閱讀、創作、實踐等豐富形式,幼兒不僅收獲了非遺知識,語言、動手、協作等能力也得到全方位鍛煉。這些活動極大激發了幼兒對非遺的熱愛,并助力他們順利邁向小學階段。同時,也為非遺的傳承培養了新生力量,讓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非遺繪本融入幼小銜接教育,不僅是教育形式的創新,更體現了幼兒園在文化傳承中的使命擔當。在文化自信日益增強、“雙減”政策深化落實的時代背景下,非遺繪本以生動鮮活的藝術形式,搭建起連接非遺與現代教育的橋梁。它既幫助幼兒在知識儲備、學習習慣和心理適應上實現幼小過渡,又在其心中播撒下非遺傳承的種子,讓民族文化基因得以延續。展望未來,應進一步加強對非遺繪本資源的挖掘與開發,豐富繪本內容與形式,使其更好地滿足幼小銜接教育的需求。同時,要加強教育機構、社區、家庭等多主體之間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動非遺繪本在幼小銜接教育中的廣泛應用與深入發展。此外,還應關注教育效果的評估與反饋,不斷優化教育策略,以實現非遺繪本在幼小銜接教育中價值的最大化。
隨著教育研究的深入與實踐探索的推進,非遺繪本將不斷優化創新,在更多教育主體的協同努力下,持續賦能幼小銜接教育,讓非遺在幼兒心中生根發芽,助力新時代幼兒成長為兼具文化底蘊與創新能力的傳承者。
參考文獻
[1] 趙黎.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幼小銜接?[N].青島日報,2024-05-27(5).
[2] 陳靜.繪本閱讀對兒童情感和社會性發展的影響[J].心理發展與教育,2021,37(4):78-84.
[3] 李嵇揚.交互敘事視角下兒童非遺繪本的沉浸式體驗研究[J].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1):6-9.
作者單位: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作者簡介:諶芯熒,廣東懷集人,大專,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黃健蘭,廣西平南人,大專,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丘慧清,廣東韶關人,大專,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
通信作者:王麗麗